长治果园村:让老年人拥有“稳稳的幸福”
为更好地提升农村老年人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满足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日益增长的需求,增强老年人幸福指数,长治市潞州区大辛庄街道果园村积极申报创建全国老年友好型社区。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老龄办发布通知,命名992个社区为2021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果园村光荣上榜。
日前,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协调组织中央驻晋和省内主流媒体记者一行人走进果园村,走访了解农村养老试点工作。
果园村是一个移民村,1959年底因建设漳泽水库,由旧禄村搬迁至现址。2019年开始,果园村新建了建筑面积200余平方米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定期为在此就餐、活动的70岁以上老人进行医疗保健检查,并制定了《果园村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实施方案》,对每项工作任务进行量化分解,确保责任到人。
“我们将农村基层党建网格化管理的成功经验运用到农村老年友好型社区的创建工作中,坚持‘党建引领+网格化管理+志愿者服务’的推进模式,由各网格的网格员担任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志愿者,明确服务对象、明确服务内容、明确服务职责。”果园村党支部书记栗海方介绍。
实现老年人“医养一体化”
为方便老年人,果园村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及各个文化娱乐、健身休闲场所均建起了老年人、残疾人出行无障碍通道,加装了栏杆和扶手等安全设施;主要活动场所设置了公共厕所,且厕所内加装了老年人、残疾人专用的坐便器和扶手等设施;对70岁以上老年人家庭全部进行适老化改造,加装栏杆和扶手等安全设施,目前已完成31户,极大地改善了老年人的出行和活动环境。
近年来,果园村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着力为老年人提供便利可及的社区服务。2018年,采取上级支持、村集体投资及党员干部、乡贤人士、热心村民及社会爱心人士捐助等方式,筹资50余万元,建设了建筑面积200余平方米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内设食堂、餐厅、休息活动室,70岁以上的老人每天中午交1元钱即可在此就餐。
同时,该村卫生室和日间照料中心联合,在基本实现家庭医疗签约服务、按照国家规定所有老年人实行医保结算的基础上,为老年人建立了健康资料和基本信息库,定期为老年人进行体检和健康评估等服务,对重点人员实施跟踪服务、专项医疗指导,基本实现了老年人“医养一体化”。
2019年以来,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村集体建设了村民文化活动广场、法制文化广场、怀禄亭休闲园及文体活动室、道德新风教育室、区图书馆果园村分馆、现代农业科普室、戏剧文化室等一大批文化体育活动设施,成立了老年人舞蹈队、锣鼓队、太极拳、戏曲表演等队伍。
如今,在村便民服务大厅内,工作人员在优先为老年人办理各种咨询、审批、收费服务的基础上,发挥党建“网格化管理、志愿者服务”的功能,要求各网格长和网格员熟悉辖区内老年人具体情况,并能以志愿者身份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关爱,让创建老年友好型社区工作更有温度、更接地气。
老有所乐,也要“老有所为”
老有所为是创建老年友好型社区,体现老年人价值的重要内容。该村积极创造条件,为有工作能力且生活困难的老年人优先安排就业机会和公益岗位,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蔬菜花卉基地和环卫、绿化、维修等岗位,都有老年人参与其中。特别是在“垃圾分类”工作中,全村保洁人员中老年人占比80%以上。
每次外出观摩学习,果园村都会吸收一定比例的老年人参加,让老年人也得到应有的尊重。积极为老年人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创造条件,成立了宋秀红剪纸艺术工作室,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专设了戏剧文化活动室,为爱好戏剧的老年人提供了活动场所。该村还成立了老年协会,评选出14位老有所为的先进人物,在美丽宜居村庄和文明村建设中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村里还有3支由老年人自发组成的文体团队,能自编自演多种形式的文艺节目。在移民60周年纪念晚会、庆祝建党100周年文艺晚会上,3支老年表演队演出了情景剧、歌舞、小品等多个节目,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满足特需老年人应急需求
为更好地提升农村社区老年人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满足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日益增长的需求,该村利用便民服务中心的电脑,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与子女视频联络,并指定一部手机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专门用于与家庭成员联系;利用日间照料中心午餐前时间,举办专题讲座,为老年人普及智能手机使用技术,缩小老年人群与青年人群的“数字鸿沟”。
同时,积极探索农村“互联网+养老”发展模式,提升农村养老信息化水平,安排专人负责此项工作,促进养老服务资源供需对接。利用“村村响”广播网,安排固定时间播出,同时为老年人提供应急插播,满足特需老年人的应急需求。
栗海方表示,下一步,果园村将继续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现象不断加重的形势与需求,把创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广泛吸取其他先进养老服务改革试点社区的宝贵经验,广泛宣传动员,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按照国家卫健委关于创建工作的总体规划和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推进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让农村养老不再难变成现实。(谢婧、刘翔)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