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新闻

【追寻】拳拳西迁情 赤子报国心

发布时间:2021-11-24 09:09:00来源: 央广网

  央广网西安11月23日消息(记者温超 郭鹏)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六十多年前,一大批知识分子听党号令,为国担当,从上海将交通大学主体搬迁到西安,献身大西北建设,用青春年华铸就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一代代西迁人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先行者,为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和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今天,“西迁精神”在新时代催人奋进,激励着当代青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中国之声系列报道《追寻》,23日推出《拳拳西迁情,赤子报国心》。

  

  秋末冬初,西安交通大学校园内的梧桐道上,金黄的梧桐树叶簌簌飘落。87岁的西迁老教授潘季经常到这条路上走走。

  这些梧桐树,是60多年前交通大学由上海迁至西安时,从南方运来,再由交大人一棵棵亲手种下。

  1956年8月10日,上海徐家汇车站,6000多名交通大学教职工、家属和学生踏上西行的专列,历经数年的大规模迁校由此掀起高潮。23岁刚刚留校的潘季,在弄堂里告别了母亲,义无反顾地奔向大西北。

  潘季回忆:“第一批师生是开了一辆专列,每个人发一张乘车票,‘向科学进军,支援大西北’。一路上,车厢里唱的都是‘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大概前前后后搬家搬了三年,大部分东西搬过来一共700车皮。”

  从1956年到1959年,交大70%以上的教师、80%以上的学生,来到西安新校园,迁校总人数达一万五千余人。潘季回忆,很多副食品、生活日用品和一些必要的教学用具等供应都很困难,学生从宿舍到教学区上课,都要走用竹竿和竹片搭成的“浮桥”。

  潘季告诉记者:“当时这个地方是一块空旷的麦地,下雨天泥泞的路,还有沟沟壑壑,拿个竹排做临时的桥梁走过来。当时因为教师也是一批一批过来的,有的老师一个礼拜要上四五十节课,这边一个大课上完了以后,又到另外一个班去,没有耽误一节课。”

  即使在最紧张的迁校期间,交大师生们也没有少上一节课,少做一个实验。西迁初期,一批教师在承担繁重教学工作的同时,迅速建起无线电、计算机、自动化控制等新专业,也创造了中国近现代发展史上诸多科技成果的“第一”。这次大规模西迁,彻底改变了我国西部没有大规模工业类院校的格局,为西部发展奠定了深厚扎实的科研基础。

  65年来,西安交大为国家培养各类优秀人才近30万余名,其中一半以上在中西部工作。

  潘季说:“回顾过去,感觉到多少留下来点痕迹,做了一点事情。西安交大在一片荒地一片麦地里面,建设起这么一个美丽的校园,建设那么多高精尖的实验室,培养出一大批人才,还是拔尖人才。”

  今年59岁的西安交大教授彭年才,从江苏考入西安交大,至今已扎根西部工作近四十年。他和团队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从事PCR核酸检测技术研究和装备开发,历尽千辛万难,目前已建立了我国核酸自动化定量检测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设备体系,让核酸检测技术普惠基层。

  彭年才告诉记者:“2019年底和2020年初,我们团队成为给武汉抗疫批量提供核酸检测设备的第一家企业。在大年初一,我们赶制的核酸检测产品,包括仪器和试剂,紧急运往武汉。”

  今年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高通量多靶标核酸自动化定量检测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彭年才感慨,正是深深烙印在身体里的“西迁精神”,给予自己不断坚持和一路向前的动力。

  彭年才说:“‘西迁精神’支撑和西迁教授带着大家奋斗到今天,创造了非常好的一个科研环境。西迁的老教授心怀家国,砥砺创新的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一代传一代,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做祖国最需要的事情。”

  去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发布,吹响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号角。今年2月,科技部印发《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实施意见》,再次对西部大开发科技创新工作进行部署。

  西安交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燕连福指出,弘扬“西迁精神”,有助于推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实现西部大发展。

  半个多世纪过去,西安交大校园里,当年从黄浦江畔到渭水之滨的梧桐树苗已长成参天大树,彭年才说,它们也见证了“西迁精神”在这片西北大地上的蓬勃发展与生生不息。“西迁群体为西安、陕西乃至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就像一棵小树,栽在贫瘠的荒漠地上,要浇水,要施肥,要阳光,还要不停修枝,要经过千辛万苦,要经过几代人,才能长到枝繁叶茂。”

  记者手记:

  我是记者温超。采访中,我在彭年才教授的办公桌上发现了一本红色书册,上面记录了他和他的团队一年来的抗疫事迹,封面上写着《“疫”不容辞,无问西东》。他说,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国家、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不论在哪个时代,都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坚守的真理,我想这也是大树西迁后能再次焕发光彩和生机的原因吧。

(责编: 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