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料云 > 涉藏期刊库 > 西藏人文地理 > 2011年 > 第二期

西藏卓舞 舞动大地

撰文/索穷 曲杰 摄影/金海 发布时间:2011-07-12 15:38:00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卓舞”,被称为西藏的“腰鼓舞”,每逢重大节日,后藏一带的农牧民都有跳卓舞的习俗。作为藏族传统舞蹈文化中一门比较特殊的艺术,卓舞至少有1300多年的历史,并以其令人震撼的艺术魅力独领风骚于一方。

  舞出桑耶寺的多颇章村卓舞

  多颇章村的卓舞相传在修建桑耶寺时就已经存在,如今传到扎西多布结这一代,从记载中的18段变成了“能记起的只有15段”。


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俱足的桑耶寺就坐落在多颇章村以西30公里处,

桑耶寺的建设与其后佛法的弘扬与多颇章有剪不断的关系。

  多颇章的意思是建在山沟口上的宫殿,也是和平解放之前多颇章庄园的名字。传说中,最初修建桑耶寺的时候,多颇章的卓舞就已经存在了。

  扎西多布结今年57岁了,是现任多颇章村卓舞队的队长,也是整个舞队演出时的灵魂人物。扎西多布在多颇章村当过多年的村支书,1970年参加雅砻文化节的时候开始学跳卓舞。他的老师叫丹增欧珠,如今已经过世多年,而丹增欧珠又是从他父辈那里学到这门绝技的。多颇章村的卓舞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从前靠人那里传承下来,说不清传承了多少代。


这醉人的美景

  西藏的卓舞,有山南和日喀则两种风格。多颇章卓舞就是典型的山南风格。舞者所用的腰鼓鼓帮上拴有两条鼓带,一条围扎在表演者腰上,一条围扎在表演者大腿根部,将圆鼓竖着固定于腰的左边。表演时传统的队形基本为圆形,在整个表演队伍中领舞者2人,他们不带腰鼓,主要是提醒动作变换顺序,控制节奏速度,其动作韵律性强,姿态基本上同于群舞,但难度较小,领舞者均由熟知整个卓舞的动作、顺序、有较长表演经历的人员担任。群舞表演者边击鼓边按鼓点节奏起舞,同时舞蹈动作把长发辫子挥舞成“∞”、“○”等形态,舞到高潮时两手击鼓,身体左右上下翻转,长辫随之扫地旋转,动作粗犷豪放,刚劲威武,节奏感强,气势壮观。


舞动中的人们

  扎西多布结即兴在一块空地上边演示边解说,脚步声声作响,嘴里念念有词。记载中的多颇章卓舞有18个段落,但由于中断的时间长,老一辈艺人去世早,所以保留下来的已不完整。扎西多布结说:“我的老师丹增欧珠会跳17种舞姿,忘了一个,他教给我们的东西丢了很多年才又被我们捡起,现在能记起的也只有15段。”

  如果说“阿不热瓦”象征着地位和威望,那么“卓布穷”则毫无疑问是“潮人一族”

  扎西多布结说:“现在舞队里年纪老一些的就是我和格桑仁增,我们算是戏师,扮演两个‘阿不热瓦’(领舞者)。我们两个都喜欢卓舞,我们在冬天给田地上肥的时候,只要有有空就跳几下,这是一个让人心情舒畅的艺术。”


跳舞的人

  与我们同行的县文化局专家嘉措说:“‘阿不热瓦’等于是一支舞队的灵魂,也是领舞者、导演、报幕员,身兼数职,一般由年长者担任,他们不带腰鼓,主要是提醒动作变换顺序,控制节奏速度。在藏文著作中有时把他们写作‘许达巴’,就是校正和防止产生偏差的意思。”

  “卓布穷”是舞蹈队里的年轻演员,统一穿着黑色长裙,脚踏噶洛鞋,腰上挂着圆鼓,手握鼓槌,一幅翩翩欲飞的样子,在偏僻的西藏农村毫无疑问属于“潮人一族”。他们平时的穿戴也很时新,平均个头明显比老辈人高出一截,自我感觉非常好。


打扮好的青年

  我们找到一片树荫地坐下来聊了一会儿。边巴,今年23岁,初中毕业;扎西杰布,21岁,也是初中毕业生。跟他们一起学跳舞的共有12个青年人,都是本村的村民。言谈中可以听出,他们已然把戏班当作了自己的主要归宿。小演员次旦说:“我还是喜欢演卓舞,但刚开始练太难了,头晕呕吐,练甩头和跳跃转身的时候是最痛苦的。”

  舞队最初招人的时候有40多人报名,最后录取了12个人。当着我们这几个陌生人,扎西多布结对小演员们小声训话:“我们不能停留在做嘴巴上的买卖。我们现在就是要整顿作风,严肃纪律,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该留的留,该走的走,耳根清静了,就可以大干一场了,你们觉得是不是这么个理?”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说:“对!”


“阿不热瓦”的服饰与藏戏面具舞服装多少有些相似,这是他们地位和威望的象征,令人肃然起敬,很受村民们尊重和拥戴。

  当孩子们独自在一起的时候气氛显得更加热闹和轻松,他们喜欢提及一个叫阿古顿巴的人和他故事里的卓舞典故,并不时互相补充纠正,以此为乐。

  是卓舞庇佑了桑耶寺,还是桑耶寺成就了卓舞?

  关于卓舞起源,可以追朔到苯教时期,在苯教的古籍《顿巴·辛饶传记》中记载着“有人高举经幡,有的吹起大号,有的击大鼓……有的跳起‘宣’,有的跳起‘嘎尔’,有的击鼓跳起‘卓’舞,有的唱起歌……”。在另一部苯教典籍《多色米》中也有卓舞的相关记载, “卓”舞至少早在雍仲苯教时期就已经盛行。

  民间对卓舞的起源地点则是各有各的说法,每一种传说都明显带着对自己故乡的偏爱。卓舞中关于桑耶寺的内容以及卓舞与桑耶寺关系的传说,正说明这种古老的艺术在佛教传入西藏的过程中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俱足的桑耶寺就坐落在多颇章村以西30公里处,桑耶寺与其后佛法的弘扬与多颇章有剪不断的关系。

  公元8世纪后半叶,吐蕃赞普赤松德赞动用全藏之力,修建桑耶寺。传说那时白天工匠们辛辛苦苦修建的墙壁到了晚上就被妖魔毁掉。为了迷惑鬼神,莲花生大师从达布地区邀请了卓巴(跳卓舞的人)七兄弟跳卓舞镇魔。当时,与雅砻河谷的卓舞队一起受邀到海布日神山下表演镇魔舞蹈的还有来自不同地方的另外7个卓舞队,包括来自乃东多颇章、桑日绒、琼结和加查等地的舞队,都属于古称“洛卡”的这片狭长河谷区域。

  桑耶寺修了12年,卓舞队在海布日神山下跳了12年。这12年里,各地的卓舞队频繁的交流和切磋,“卓”进一步被完善。除了传统的曲目,卓舞队创作编排了为修建桑耶寺歌功颂德的新曲目。在多颇章的卓舞歌词中多处有专门描述桑耶寺修建过程的内容,比如:

  桑耶的土石何年堆积?桑耶的土石是子年堆积。沙丘般的土石从此得。

  桑耶的墙基是何年奠?桑耶的墙基是丑年奠,四足撑在地上从此得。

  桑耶寺内卓舞的壁画,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了解了传统卓舞的面貌。目前已知的两处卓舞壁画,一处在大围墙南边的康松桑噶林二楼,一处是主大殿二楼回廊周边一圈。对卓舞壁画了如指掌的嘉措说,当时的卓以表演各类圆圈“鼓舞”为主,可以隐约看出原始“拟兽舞”的影子,以及技巧性表演占舞蹈的主要地位等特点。

  嘉措认为,这两处壁画应该是20世纪40年代的作品,但两处风格不尽相同,是不同的画家分期完成的。西藏大学艺术学院丹巴饶旦教授则肯定地说:桑耶寺的这些卓舞壁画是近代西藏著名宫廷画师仲多钦莫·班觉杰布亲率弟子们的杰作。西藏地方政府在20世纪40年代对桑耶寺进行的规模较大的维修工程是当时轰动一时的一件大事,不但动用各地的能工巧匠出工出力,还邀请到各地的画师、舞队、戏班、歌女、乐手、游吟诗人前来助兴。班觉杰布是1905年生人,13岁时跟随父亲学习绘画。在那一次维修的过程中,桑耶寺内外三层建筑内的壁画、木件彩绘全部由班觉杰布负责组织。

  从对壁画的研究上看,历史上的多颇章卓舞与现今的多颇章卓舞几乎没有太大的区别,至少在服饰、队形等方面基本是相似的。再说,直到今天,卓舞队的演员也非常喜欢观看这些壁画,并参照学习上面的内容。

  正是因为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多颇章卓舞在2008年进入自治区级文化遗产名录。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全球世界遗产日,多颇章卓舞队都要组织一次公益性的展演。平时,他们还会被别村的或者是邻县的人邀请去演出。

  今天的舞者们,在鼓槌上绑起了五彩的飘带装饰,在那蓝天白云下,飘带高高随风起舞,舞者满脸的笑容绽放,他们跳着欢快的舞蹈,过程中时不时的“哟”、“呀”的齐呼,也让人精神为之一振。让我看到原始狩猎人的古朴,可是背景不再荒凉,历经时代的变迁,他们的生活已少去了原有的艰辛。

  舞上春晚的琼结久河卓舞

  2011年中央电视台春节元宵晚会上,来自西藏山南地区的藏族小伙子如醉似狂的舞蹈表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披散的发型,多折工的裙子,飘动的彩带,摇转的鼓槌,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拉……这其中就有来处琼结久河村的民间卓舞表演队。

  久河村位于西藏山南地区琼结县下水乡,这是一个看似普通的小村庄,但至今还在民间传演的,保留了原始、质朴、稚拙风格的琼结久河卓舞就是从这里发源的。

  琼结历史悠久。西藏历史上著名的雅砻部落就是以琼结一带为大本营,向四方发展扩充势力,直至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迁移到拉萨。因此在这里,关于“卓舞”的来历和故事,说法也颇多。

  研究者认为,琼结久河卓舞在文献中至少有3个不同时期的明确记载:8世纪至11世纪,久河卓舞在琼结青瓦达孜宫和扎囊桑耶寺进行过隆重的演出;12世纪~17世纪,久河卓舞在拉加里演出;17世纪~20世纪中叶,久河卓舞在琼结日吾德庆寺献演。

  如今,在曲松县和桑日县一带,还活跃着另外4个卓舞队,即:曲多江卓、贡嘎萨卓、江唐卓和绒乡卓。4个卓舞队基本风格一致,都是以公元8世纪修建桑耶寺劳动内容为载体。但“久河卓舞”与以上4个卓舞队有许多方面不同,它更多地保留有雅砻文化古老的民风民俗,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琼结久河卓舞由几直个人组成,动作整齐划一,豪放而大方。开场时由一位身披羊皮、头顶面具的“卓本”(卓舞的领队或指挥者)带队出场,站立中央指挥舞蹈的次序和鼓的击法。舞者边歌边舞,由慢渐快,慢时端庄肃穆,富有立体感的旋转舞姿,使人们享受到一种古朴庄重、威武刚健的艺术美;快时粗犷奔放,达到高潮时犹如急风暴雨,如醉似狂,那披散的发型,多折式的裙子,飘动的彩带,摇转的鼓槌,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近年来,琼结久河卓舞保护与继承工作渐渐复苏,开始恢复它的勃勃生机。2001年至2008年之间,藏历年、望果节、山南物资交流节、雅砻文化节及拉萨雪顿节等重大活动中琼结久河卓舞都曾积极参加演出。

  2008年2月久河卓舞列入自治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6月荣获CCTV舞蹈大赛民族民间舞蹈类银奖。同年11月,参加了文化部在台湾举办的“守望精神家园——首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活动。作为西藏文化宝库中珍贵的财富,卓舞将以它永恒的魅力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世代相传。

(责编: admin)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