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工艺

小人物大时代,《八廓街北院》里那些人的40年

王媛媛 发布时间:2018-12-19 14:21: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拉萨八廓街的一处古建大院里,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正围着一口古井,等待着祭水神仪式的举行。大院里,“热烈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的横幅高挂,这一年是1985年。


图为演出结束后演员谢幕。摄影:赵耀

12月17日晚,西藏自治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演出——大型话剧《八廓街北院》在西藏藏戏艺术中心拉开序幕。

西藏话剧团创研室编剧次仁玉珍告诉记者,《八廓街北院》创作于2013年。从当时的初稿到现在的呈现,剧本已经修改了十多次。

次仁玉珍说,该剧主要讲的是八廓街北院里邻里间40年的变化。剧中一个个小人物生活以及命运的改变,只能在改革开放这个特殊时代才能实现。“剧里很多人物的命运并不只是单靠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的,时代赋予了很多。”

次仁玉珍希望通过作品,能唤醒大家在大院里和街坊邻居共同生活时的情感记忆。“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想让观众看到改革开放40年来拉萨的变化、西藏的变化。”

普珠扎:从小混混到非遗传承人

八廓街北院里,人们正商讨着修缮一新的古井谁来取第一桶水。叽叽喳喳讨论后,大家决定,头道井水应当给院里的长辈葡萄奶奶。

没等众人将水递到葡萄奶奶面前,一个留着长发,穿着花衬衣、牛仔裤的年轻人抢了上去。众人纷纷斥责。

他便是剧中的主人公——普珠扎,一个从小被葡萄奶奶收养的弃子。常常用拳头对抗着人们的质疑,是街坊邻居眼里的小混混。


图为普珠扎在葡萄奶奶过世时彻底悔悟。摄影:赵耀

善良的葡萄奶奶一直认为他本质不坏,且天资聪颖,于是想教他画唐卡。心思浮躁的普珠扎根本静不下来,总想着赚大钱。几番挫折后,普珠扎在葡萄奶奶过世时浪子回头,最终成为一名非遗传承人。

其美:从大院组长干到居委会主任

从1985年大院修缮古井后强调“大家要爱护院里的公共设施”到1993年号召邻里拆除院里的私搭乱建,再到2014年耐心与邻里解释搬迁的好处,1953年出生的其美从大院组长一直干到了社区居委会主任。

铁匠的出身,让他更珍惜自己的工作,时刻谨记为人民服务。

大院里生活的人们并不知道,为人公允、处事严谨的“大家长”其美有一个秘密:当年被人认为是从外面抱回来的普珠扎,其实是他的亲生儿子。

杨志:千万个平凡人奉献的缩影

从知青到教师,杨志选择跟爱人一起留在西藏。即便后来爱人辞世,他也选择在大院里继续住下去。

可自己的儿子却并不理解,“跟这个大院不亲”。直到1997年香港回归时,大院里的人们才通过收看电视转播看到了那个曾经的“小人”一闪而过。


图为院子里的人们准备收看香港回归电视转播。摄影:赵耀


图为杨老师正在读儿子寄来的信。摄影:赵耀


图为其美(图左)和杨志在大院里共话知青岁月。摄影:赵耀

看完电视转播,其美和杨志在大院里边喝酒边聊着知青岁月。杨志感概,“无愧于心,就不算苟活!”

剧中杨志的扮演者、西藏话剧团演员大普布次仁说,杨志的故事其实就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人在西藏奉献的缩影。“演杨志时,我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父亲许多的汉族朋友,叔叔阿姨们的身影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巴松:“弄潮儿”终成房地产商

从倒腾纪念币到排队买电影票,从收藏古董到成立建筑公司,巴松可谓是大院里的“弄潮儿”。


图为“弄潮儿”巴松是院里最早一批用上BP机的人。摄影:赵耀

公社的伙夫不甘现状,一心只求发达。凭借着自己灵敏的商业嗅觉,巴松最终成了房地产商人。2014年大院居民搬迁,巴松作为安置房的承建商,拍着胸脯跟大伙保证,只要大家去看看,所有的顾虑都没有了。

修旧如旧的古建大院在2018年新年里迎来了亲人们的“回访”。大家聊着家常,分享着各自的喜悦。

杨志的儿子要来拉萨和他一起生活了。

普珠扎被评为唐卡绘画非遗传承人了。

巴松想资助普珠扎成立唐卡工作室。

亚古家的大学生毕业后创业成功了。

大家聚拢在院子里拍摄全家福,幸福的微笑就此定格。

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古建大院就这样安静地“看着”“其美啦”们在这里出生、成长、变老……

舞台上方,幕布缓缓放下。台下,观众席传来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媛媛 赵耀)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