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工艺

点滴生活是最温暖最真实的记忆

韩海兰 发布时间:2020-07-28 10:51:00来源: 西藏日报

  在八廓街北街,一座有着300多年历史的老院安静地坐落于此,它的住户来自不同民族,有着不同职业。在跨越40余年的时间长河里,八廓街北院的住户们亲历着改革开放、沐浴着政策的暖阳、憧憬着在党中央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西藏的美好明天,共同描绘出了走向幸福生活的故事……

  老院子让邻里联系更紧密

  在八廓街的很多院子里,至今都有一口井。在通自来水之前,住在院子里的人们,喝水、做饭、洗衣都靠它。“凡取水之人,须和谐共处,不可恶言恶行。共饮一井水,同为一家人。”话剧《八廓街北院》中的这句台词,便是过去大院生活的真实写照。

  尼玛玉珍是一名“团二代”,父亲是西藏话剧团在上海戏剧学院培养的第一批演员,母亲属于第二批。小时候的尼玛玉珍跟着父母住在西藏话剧团的院子里。那时,话剧团还在木如寺(北京东路)里面,她在那里看父亲接戏后伏案准备,母亲在走廊里练声。

  作为一名年轻导演,上世纪80年代对于尼玛玉珍来说没有太多记忆,真正对大院生活的认识,还是来自于奶奶曾经住的院子。

  尼玛玉珍的奶奶曾住在八廓街附近的院子里。上世纪90年代,八廓街附近的院子住的人很多,虽然嘈杂,也有些脏乱,但也很热闹,邻里之间的联系很紧密。

  邻里间有温暖也有摩擦

  话剧《八廓街北院》讲述的是民族团结的故事,更是院子里人和物40多年间的变化,是真正的年代戏。为了找到更多这段年代里真实发生的事,尼玛玉珍在接到剧本的一个月时间里,经常往自治区图书馆跑。为了让剧情更接地气,尼玛玉珍和其他主创、演员们经常到八廓街的大院里实地观察生活,了解居民真实的生活方式,以及邻里之间的温暖和摩擦。

  90后拉萨小伙阿旺居住在八廓街南街的森格夏大院,院子里大都是藏族居民,一楼临街的商铺租给了外来务工的群众。2018年改扩建之前,院中一楼没有厕所,二三楼各有两个旱厕。日常相处也算融洽,但因为院内卫生问题,小摩擦时有发生。

  改扩建之后,每层楼都装了自来水冲厕所,房子亮堂了、楼道变宽了,居民之间也更和谐了。租户们偶尔会送做好的饭菜给院内的人家、有心的房客逢年过节还会专程去看望老人……人们相处得越来越融洽。

  真情让观众共欢喜同落泪

  正是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人们真实生活的记录,话剧一经上演就受到了观众的喜爱。第一次看话剧《八廓街北院》,市民央金激动不已:“虽然都是小人物、小故事,但真的很感人。演员们的服装很有年代感,他们还跳迪斯科,看着很带劲儿。还有院子里的水井、楼道里放的自行车轮胎、浇花用的水壶、悠扬的风铃声……那些都是小时候大院里的记忆,看着感触很深。”

  话剧《八廓街北院》得到这样多的喜爱,离不开导演尼玛玉珍与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吴旭作为特邀导演的修改打磨。西藏话剧团原创话剧《八廓街北院》是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是2019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在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吴旭作为特邀导演参与该剧修改提升后,今年5月,该剧荣获西藏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最让我难忘的是与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吴旭导演一起创作、排练的日子,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八廓街北院》终于实现了质的蜕变。故事主题突出、剧情跌宕起伏、线索清晰明了、舞台富于变化,音乐、舞蹈恰到好处,全剧于冲突处见温情,于静谧处见真情,于激昂处见和谐,把情感的表达融汇在每一段故事的讲述中,让观众共欢喜同落泪。”尼玛玉珍说。

  大院很大,大到容得下各个民族;大院又很小,小到每一件事人们都认为微不足道。话剧《八廓街北院》就是通过舞台艺术,向人们展现了40多年时间中大院里的变化,展示了民族大院里普通老百姓的点滴生活,表现了拉萨八廓古院里最真实、最温暖的那些人和那些事。

  (图片由西藏话剧团提供)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