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轮换图

看茶马古道上的“活化石”——盐井盐田

王淑 发布时间:2018-10-29 11:13: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澜沧江一路奔腾,在滇藏交界处的深谷里形成了一个“S”形,以产盐而闻名藏区的盐井盐田就藏在这道拐弯里。


图为加达村村民正在盐田上劳作 摄影:王淑

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乡历史上是吐蕃通往南诏的要道,也是滇茶运往西藏的必经之路。盐井乡的古盐井经过千百年(已有1300年历史)来的积淀,使这里成为藏区的富庶之地,同时也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存活的人工原始晒盐人文景观,至今仍完整保留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老制盐方法。


图为澜沧江畔的盐田 摄影:索朗加措


图为加达村村民打卤水 摄影:索朗加措

更有意思的是,尽管同取一江之水,两岸的盐田却泾渭分明地出现红、白两色。西岸的加达村盐田是红色,东岸上下盐井村的盐田却是白色的,因此分别被称为红盐井和白盐井,这种看似神奇的现象源于澜沧江两岸土质(西岸使用红土铺盐田,而东岸则使用细沙或白土铺田)的不同。


图为东岸盐田与加达村 摄影:王淑

从河的东岸看盐田所在的加达村。五六十户人家,三百来人,经营着近百亩的盐田。河岸是个斜坡。人们用木头搭成一块块盐田,卤水除了经过暴晒蒸发一部分水份外,还通过悬空的盐池渗漏部分水份,这样,就加快了盐的形成。


盐池下面的白色盐柱是盐田渗漏下的盐的结晶 摄影:王淑


图为加达村村民正在前往盐田晒盐 摄影:王淑

制盐是盐井人民的生存之本,是盐井人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之一。目前有盐田2775块,从事制盐劳动的盐户有25户。


图为加达村的妇女们结束了一天的晒盐劳作 摄影:王淑

村民从梯子向下深入到洞底几米至十几米的深处,将卤水背上来倒在盐田里,经过强烈的日光照射,水份逐步蒸发完后就是盐粒,晒干运入市场进行商品交易。每块盐田产盐约十几斤,三至五天扫一次,天气不好的时候二十天左右扫一次,桃花盛开的季节,也就是农历二、三月份时的盐产量最高、质量最好,价格也比平常高。年产盐量约300万斤,收入100 万至130万左右。盐的销路比较广,除销往西藏昌都的贡觉县、察雅县、左贡县、八宿县、芒康县、林芝的察隅县外,还销往四川的巴塘县、理塘县、康定县,云南的德钦县、香格里拉县、维西县等地。


图为东岸盐田与加达村 摄影:王淑

据了解,盐井盐业生产方式目前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晒盐方式,也是最原始的晒盐方式,不仅生产工具原始,方式也是最原始的,属于纯天然的风干。(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淑、索朗加措)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