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民俗

西藏独特的风筝文化:飞翔的诗意

王莉 发布时间:2018-11-21 08:54:00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图为制作精美的西藏风筝轮轴。记者 王莉 摄


图为在拉萨河畔放风筝的父子。记者 格桑伦珠 摄

风吹过麦浪,夕阳下父与子的背影拉长,放风筝的记忆就温馨地定格在了那年秋日的高原……

风吹过梦中人,梦的空间如斯飞长,放飞的是那纸风筝,也或者是放风筝那个人渴望飞翔、追求自由的梦……

秋日的拉萨河畔,拉萨人最喜爱的传统游戏——斗风筝在这里隆重上演。阳光下,河水波光粼粼,在微风的吹拂下泛起波浪,河畔的天空中,红、黄、蓝色的藏式风筝迎风飞舞,哗哗作响。

会飞的纸鸟

西藏风筝历史悠久,藏语叫做“恰皮”或者“秀恰”,意为“会飞的纸鸟”。从清代起就开始在西藏上层人士中盛行。虽然西藏各地都有放风筝的习俗,但最集中的是在拉萨和日喀则等城镇,以青少年为主。

形态上,西藏风筝比较单一,多为菱形平面,但讲究彩绘图案,一般常见的彩绘图案有六种:“加沃”(大胡子)、“古玛”或者“古那”(红头或者黑头)、“米洛”(瞪眼)、“其瓦”(龇牙)、“帮典”(围裙)、“嘎林”(腿骨号角)。例如“加沃”意为大胡子,用红黑色在风筝两侧画出底粗上细的刀型图案,表示英勇老练的汉子形象。西藏风筝颜色十分丰富鲜艳,放飞时五颜六色的风筝将天空装饰得格外好看。

西藏的风筝由风筝主体、细线和轮轴三大部分组成。风筝主体都是左右长、上下短的菱形,中轴上一根细竹紧贴在纸面上撑起上下,然后横上一根弓形细竹支撑左右两边,风筝上大多绘有图案。西藏风筝制作并不复杂,几分钟就能做好一个。

和世界各地风筝最大的不同是,西藏风筝可以“打架斗殴”,胜负的关键取决于风筝“绞线”质量和风筝爱好者的放飞技巧。

风筝线藏语称为“姑巴”,是双方“交战”过程中重要的武器。故而西藏风筝在制作时有一道工序即上“那”。“那”是一种特制的涂料,主要成分包括:玻璃碎渣、糌粑、白糖和鸡蛋等。制作时,先将玻璃碎渣(如暖瓶内胆、窗户或镜子碎片)放入石钵中,捣碾成极细的粉末,接着在玻璃粉末中放入糌粑等其他原料,再将“那”加热成浆糊状,冷却待用。等冷却到一定温度时,将“那”放在手心,将风筝线从指间穿过,使风筝线粘上粗细不等的“那”。在风筝线上涂上个人秘制的“那”,以使自己的风筝线更加锋利。

线轴也是藏式斗风筝时的重要武器。线轴,藏语称为“扩罗”, 是用几根小圆木和两个等圆的木板做成的,像个车轮,有轴心和轴杆,线就绕在轮轴上。线轴有大小之分,线轴越大,收放线的速度越快。参赛者根据自己的年龄大小、手掌大小、风筝大小以及风力大小等因素来选择线轴,只有当线轴大小与实际情况相匹配,操作起来才得心应手。

丰收季里的欢声笑声

雪顿节过后,西藏各地迎来秋季的丰收,这时也是放风筝的好时节。西藏放风筝的历史据说有一千年左右,在西藏各个地方都有放风筝的习俗。

一个好的风筝手,不仅要把风筝放得高,更重要的是能自如地控制风筝上下左右、远近盘旋的能力。放风筝的人依靠放线和收线的微妙变化,可以使风筝在空中上下迅速升降、旋转、左右打滚。碧蓝的天空中,风筝在空中相互争斗时,有一种战斗机在空中飞翔的风采。

在西藏放风筝,时间是特别讲究的,只能在秋天放。按以往的习俗,放风筝的季节一般为每年的秋季中旬,一来是因为这时风力较足;二来则是因为放风筝时间过早会引起农民的非议,因为在西藏有这么一个说法,放风筝的时间早了秋季就会过早结束,庄稼和果树的叶子过早凋落,庄稼还没成熟,冬天就来了。

秋高气爽的时候,麦场上堆满了丰收的麦垛,悠扬的打场歌响彻云霄,当地人招风的口哨声此起彼伏。雪域高原的河畔边,漫天飞舞的风筝时而迅速升降,时而极速旋转,时而左右打滚,当两个风筝交织在一起时,两根风筝线相互摩擦,这时谁对风向的观察、风筝的掌控更为娴熟,谁就能在一收一放间将对方的风筝线割断,风筝失控下坠。这时,河畔边上往往会响起一声响亮的话语:“我把你的风筝线割断了!”言语中满是骄傲和满足。

风筝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西藏风筝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审美、健身价值,无论是制作技巧或是放飞技巧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和意趣,深受人们的喜爱。

多年来,随着非遗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西藏的风筝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弘扬,现在的“风筝季”已成为西藏自治区全民性的娱乐文化活动。

1992年7月,在自治区文化厅的领导下,西藏自治区就组建了西藏民间美术研究学会,旨在抢救与整理西藏风筝绘画的图腾;2002年,研究与开发藏族风筝工作正式开启;2004年,第一次西藏风筝比赛在拉萨举行;2006年,在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拉萨传统赛风筝作为西藏自治区首批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功获批;2010年,拉萨传统赛风筝旅游文化展(赛)举行,为游客和市民奉献了一场别具特色的旅游文化盛宴,西藏风筝第一次作为特色旅游名片走出雪域高原;2011年,自治区首届风筝文化节和比赛在拉萨举行,在200多种风筝中既有传统图案,也有创意图案,为西藏风筝的发展之路提供了更多机会。同时,此次展览与以往单一的风筝成品展示不同,以风筝为主题的创意T恤、艺术绘画、传承手工艺人以及诸多颇具收藏价值的风筝汇聚一室,争艳一室……“风筝本身是极具包容性的一种艺术载体,将以文字为代表的藏文化置于其上,打破了传统守旧的思维,必将以多元化的方式传承推进风筝文化的发展。”风筝收藏人索朗加措认为。

2007年,普穷被评为自治区级风筝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更加身体力行地传播风筝文化。在普穷的风筝制作工作室,性格豪爽的他一边摆弄着针头线一边自信满满地说:“我对现在的风筝器具做了很多改良,包括外部装饰都有了基于实用和审美需求的改进,不会让人失望的。”

如今,风筝不仅仅是西藏娱乐民俗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更成为西藏文化、西藏特色旅游的名片,一年一度都会在拉萨河畔飞舞。

诚如风筝收藏人索朗加措所言,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渴望飞翔、渴望自由,都有一颗浪漫的心。而风筝是飞翔的延伸,伴随着风筝的飞翔、展翅,越来越多风筝爱好者的梦想也飞向天际!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