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民俗

浅谈西藏阿里古格宣舞的艺术特性

索南曲珍 发布时间:2019-11-05 13:50:00来源: 西藏日报

  宣舞,藏文即“舞蹈”之意。“宣”是象雄语,也叫“雍仲宣”。据古象雄佛法雍仲藏文史料记载,古象雄时期,每当迎送苯教祖师顿巴辛绕时,都要跳宣舞,舞者少则十人,多则百人,手拉手成为一条长龙,人越多气氛越热烈,以“宣”舞舞步边唱边舞,以“龙体”线条或者变幻队列先慢后快的节奏翩翩起舞,以大鼓、小鼓、大法号、唢呐、铜锣、钵等伴奏,曲声悠扬,步态稳健,载歌载舞。宣舞是一种极富古韵风情且雍容华贵的说、唱、跳相结合的藏族传统抒情歌舞,目前民间宣舞乐器主要有“阿令”(一种打击乐器)、“毕旺琴”(一种演奏乐器)、“果沃琴”(现在的扎念琴)、“鼓”(一种用手拍打的乐器)。在这些乐器中,用得最多的是鼓。2008年6月7日,宣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宣舞的起源

  宣舞最早起源于古老的象雄王朝,它的转向和服饰符号都具有苯教特色,从象雄到古格再到现在,几千年来完整地传承了下来。宣舞从象雄至今演变过三次:一是在七世纪赞普松赞干布时期,二是九世纪末古格王国时期,三是十七世纪五世达赖喇嘛时期。宣舞以说、唱、跳相结合,服饰精美华贵,歌曲动听悠扬,整个舞蹈高贵典雅、步态稳健,曼妙优雅中蕴涵着庄严的欢快,别具特色,说唱形式则更加展现了古象雄时代文化艺术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涵盖了藏民族宗教、礼仪、风俗、节庆等各方面的内容。

  在苯教古籍《顿巴辛绕传记》中,有记载当时迎请顿巴辛绕的壮观场面,“这时有的高举经幡、有的吹起大号、有的击大鼓、有的摇起‘香铃’、有的吹起了‘笛子’、有的弹起了‘毕旺’、有的高声发出‘京琴声’、有的击‘将琴’、有的击‘卡芭’、有的弹起了‘贡’、有的跳起了‘宣’、有的跳起了‘噶尔’、有的击鼓跳起了‘卓’、有的唱起了歌”。从上面的记载中可以了解到,宣舞在顿巴辛绕的年代已经存在,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

  宣舞是阿里地区最具象雄文化特色的民间传统艺术,也是展示藏民族富丽华美服饰的优美载体和绝佳方式,具有浓郁的象雄文化色彩和独特的古格文化魅力。其舞姿融合了西藏各地民间舞蹈的精华,说唱形式展现了藏族古代语言文学的独特魅力,涵盖了藏民族宗教、礼仪、风俗、节庆等各方面的内容。宣舞的舞蹈形式不同于其他地区藏民族舞蹈的快节奏,整段舞蹈给人以层次分明、循序渐进、恬静中蕴涵欢快的感觉。宣舞融合了藏戏、舞蹈、说唱等主要的藏民族民间艺术,在此基础上又增添了新的发展和变化,区别于西藏其他地区的民俗艺术形式,具有自身的独特风格和魅力。

  宣舞的艺术特点

  (一)宣舞的舞蹈特点

  宣舞从如今的表演形式来看,是一种女子歌舞,女舞者双臂相连(人数可多可少),有一名男舞者手持皮鼓伴奏,以“宣”舞舞步边唱边跳,以“龙体”线条和变幻队列先慢后快的舞蹈节奏进行表演。但从很多文献资料可以得知,早期的宣舞不仅有女子表演,还有男女混合表演。在阿里托林寺红殿壁文中记载道:公元1042年,阿底峡大师进藏时,道路两旁青年男女穿上节日盛装跳起庄重宣舞。早期的宣舞是一种在重大节日、宗教节日迎送活佛等场合表演的礼仪歌舞。

  宣舞的跳法主要分为前宣、后宣和卡玛尔宣。“前宣”指的是双臂交叉搭在前面,主要在节庆或人们自娱自乐时所表演。“后宣”是指双臂交叉搭在后面,主要给上层人士或寺庙活佛表演,这是一种表示尊敬的礼节,因为在上层人士和活佛面前手搭在前面是不尊重的。“卡玛尔宣”是指不用双臂交叉直接搭手,但需要由男子击“阿令”或称“卡尔阿”(皮鼓)来伴奏,主要给上层人士或寺庙活佛表演。

  宣舞的舞蹈动作跟其他民间歌舞相比较,其最大特点是手势。它的手势不像其他民间歌舞直接搭手,而是双臂交叉相连,自己的左手拉右边人的右手,右手拉左边人的左手。

  (二)宣舞的表演特点

  宣舞的表演形式和西藏其他地区的民间歌舞截然不同。西藏大部分民间歌舞的表演形式以圆圈、半圆圈形式向顺时针方向边唱边跳进行表演。而宣舞的表演形式是以圆圈、半圆圈、龙摆尾形式向逆时针方向进行表演。通过对传承人的采访得知,这和宣舞的产生年代和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联。因为象雄是苯教的发源地,并且苯教祖师顿巴辛绕生于札达县境内,当地十分盛行苯教,苯教转经都是以逆时针方向进行,因此宣舞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苯教文化的影响。

  (三)宣舞的服饰特点

  由于各县、乡之间存在着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生活方式等不同,造成各地宣舞服饰差异颇大。在札达县境内的托林、底雅、萨让等地的服饰也都各具特色和魅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如今我们所看到的一些托林宣舞服饰也与原先有些不同。现在托林宣舞表演者的主要服饰为:

  头饰:分为两种,一种为“白热”,另一种为“巴楚”;

  首饰:宣舞表演者需要佩戴珊瑚、松石、蜜蜡、“卡乌”等贵重饰品;

  服装:里面需要穿黑色藏袍(氆氇面料),身后披锦缎披风“甲不力”,内为白色羊皮,它不仅起到视觉上的美观,还有保暖护身的作用;

  腰带:需要戴“董杰”,是一种底色为红色、上面镶满白色圆片的腰带;

  鞋子:“笋巴”,是一种在藏族舞蹈中常见的靴子。

  宣舞的服饰如此独一无二,又具有鲜明的“世界屋脊之屋脊”的地域特色,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保护这独具特色的民族歌舞。

  宣舞的传承

  宣舞作为一种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已经传承了几千年,是优秀的藏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遗产,其所具有的艺术魅力经久不衰,表现出了无限的生命力和传承价值。从2002年我国正式启动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以来,政府和群众对这项伟大工程表现出空前的热情,并在实际工作中也取得了明显的成就。民间歌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我们民族的音乐母体又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资源。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使我国原生态民间歌舞以全新的面貌面向全国观众,使人们看到民间歌舞的朴素自然和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并唤起了人们对它的热爱和传承保护意识。

  2008年6月,宣舞成功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对西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支持。通过非遗项目的支持,托林镇的卓嘎老人被选为托林宣舞的传承人,并收了8个徒弟。这样一来,宣舞不仅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而且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学习和传承。

(责编: 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