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民俗

我要去西藏:康定情结

于雁军 发布时间:2020-05-06 14:26: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编者按】值此原西南军区十八军胜利进藏7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69周年、西藏昌都解放70周年、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建州70周年、西藏民主改革61周年暨西藏自治区成立55周年之际,我与耄耋之年的母亲怀着对进藏英雄们无比崇敬的心情撰写此文,深切缅怀那些为了西藏的解放、建设、守卫而献出宝贵生命、献出青春年华、献出一生、甚至几代人的宝贵年华的所有雪域儿女。五十年代进藏的那些勇士们,虽然他们已大多与世长辞,有的永远长眠在了雪域高原,但他们那种大无畏的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豪迈精神、豪情壮志与雪域高原永存。他们的这种精神像雪域高原上的格桑花一样盛开、怒放,像雪山之巅的雪莲花一样洁白,像藏族群众双手捧起的哈达一样圣洁,他们的奉献情怀永远为西藏人民铭记。

  当年,党中央一声令下,他们排除千难万险:克服高原反应、雪盲,战胜严寒,越高山,涉险途,跨峡谷,斗雪崩、塌方;他们用了一年半时间,靠两条腿、一双脚翻越了14座海拔4000米以上大雪山,跨过大渡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十几条激流险滩、以及雅鲁藏布大峡谷,完成了从四川到西藏前所未有的大进军。其艰难程度堪比红军的长征,故世人称其为“第二次长征”。

  英勇顽强的十八军广大指战员和进藏人员践行了时任十八军军长、西藏工委书记张国华将军在进军西藏誓师大会上立下的铮铮誓言:“誓把五星红旗和八一红旗插到喜马拉雅山上”,践行了时任十八军军政委、西藏工委副书记谭冠三将军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此去西藏,如果我为国献身了,请一定把我的骨头埋在西藏。”“男儿壮志当报国,藏汉团结重如山,高原有幸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他们守初心、践行动,进一步体现出他们不但要解放西藏、而且要建设好西藏、守卫好西藏的坚强决心和钢铁般的意志,体现出他们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老西藏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这以 “特” 字当头的闪光老西藏精神,既反映了进藏将士的精神风貌,又反映了西藏的特性,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民族品格的生动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红色精神谱系的宝贵资源,是我党我军优良传统与西藏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驻藏部队、其他进藏人员同西藏各族人民一道前仆后继、百折不挠、英勇奋斗凝结而成的宝贵财富。

  汽车终于下了鬼神难缠的二郎山,母亲惊魂未定,还沉浸在刚才山路的惊险之中。猛然间,司机指着前方不远处说:“嫂子,你瞧,那就是举世闻名的大渡河。”母亲顺着年轻司机指的方向,举目远望,大渡河便真真切切横在了眼前。“她真是条美丽而宽广的河,河面上波涛汹涌,浩浩荡荡,一浪赶着一浪向岸边涌去。美丽漂亮的大渡河与蓝蓝的天空相连,好像一幅壮美的画卷。”母亲感叹道:“大渡河的水真急啊,急得让你听见风号浪吼的声音;大渡河的水真长啊,长得让你看不见水的尽头。”


图为今天的泸定桥

  母亲眺望遐思的一刹那,汽车已到大渡河桥前,车停了下来。看见桥头上方环形铁架上赫然镌刻着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大渡河桥”,大字正上方钉着一个鲜艳的巨型“五角星”。母亲猛然情急地问:“怎么这座桥不是泸定桥吗?怎么与我们课本上说的不一样?”年轻的司机爽朗地笑着说:“这座桥位于距离泸定桥上游500米处,1950年,进军西藏的十八军,在‘一面进军,一面建设’的号召下,为跨越大渡河天堑,又在水流湍急的大渡河上修建了第一座公路大桥——大渡河桥。大桥于1951年6月建成通车,西南军区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挥笔写下了‘大渡河桥’几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司机一边招呼着母亲下车,一边接着又说道:“你瞧,桥头楹联是朱德总司令题写的:‘万里长征犹记泸关险,三军远戍严防帝国侵。’”


图为1950年为跨越大渡河天堑而修建的大渡河桥

  司机指着下游不远处说:“你看,那才是泸定桥。”母亲顺着司机指的方向,极目眺望,但见不远处泸定桥若隐若现在薄雾中,宛如害羞的少女脸庞裹着薄如蝉翼的面纱,在微风吹拂下似露,欲遮,娇柔可爱!“啊!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红军十八勇士在枪林弹雨中奋不顾身从敌人手里夺下的泸定桥。”母亲情不自禁地喊了出来。后面的汽车在催促着他们前行,司机非常惋惜地说:“要不是有紧急军务,我一定带上嫂子过去,上桥亲身体验一下。”一年半后,出于对泸定桥的敬仰和好奇,母亲返回内地时特地上了趟泸定桥,真真切切感受了一番泸定桥的壮观、惊险、蹒跚行走在上面那种惊心动魄;桥下20米左右的河水逐浪翻滚,波浪滔天,好似排山倒海,声震苍穹,给人一种大气磅礴、气吞山河之感。正如当年毛主席带领红军长征过大渡桥时所感,欣然写下了豪迈的千古绝唱《七律?长征》:“金沙水泊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图为泸定桥

  临近傍晚,母亲乘坐的兵站汽车到了驻康定兵站部。母亲一行受到了兵站部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母亲在兵站招待所安顿下来,一边享受着康定当地的风味饭食,一边倾听着从窗户外飘进的康定情歌。餐间,热情好客的工作人员不时向母亲介绍着这座古老而纯朴的康巴重镇的前世今生。母亲从他们的口中得知,康定市位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是甘孜州州府所在地,简称炉城。康定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是川藏咽喉、茶马古道重镇,藏汉交汇中心,曾经是民国西康省首府。所以这就更加赋予了康定这座古城绚丽、多元的文化。它融汇了康定情歌文化、锅庄文化、中原文化而形成独特的康定文化,从而使康定成为一座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文化的城市。这里自古商业繁华、商贾云集,多元文化在此相融相生。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康定是和上海、武汉齐名的中国三大贸易中心之一,被称为川西的“上海滩”,其繁华、鼎盛可见一斑,如当时在康定特有名气的老陕街、瓦斯碉、通元宫、诸葛院子、铁匠巷等商业兴隆的街道场所;还有秦晋会馆、关帝庙、观音阁、商铺会馆等集会、游园之地。可以说,康定的文化是独特的,这座因茶马贸易而形成的城市,各种民族的文化在这里已经水乳交融,浑然一体了。解放后,这座千年古城更加焕发出了新的气象,到处可见喜气洋洋、神采飞扬的善男信女、男女老少。他们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日新月异、万象更新,农奴的翻身做主。


图为建州初期,康定各族人民迎接中央访问团 图片来源:甘孜日报

  母亲在兵站好客的工作人员陪伴下漫步在古街道上,不时眺望着跑马山,心里回想着那位好客的兵站工作人员所讲述的康定传说:“近百年来,康定的跑马山中外闻名,在于《康定情歌》首句:‘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啊……’山因歌而扬名,跑马山尤为突出。康定跑马山是大雪山的家族之一。这座大山雄浑磅礴,绵延之处有名字的不下百个。跑马山位于康定炉城镇东南边。当地藏族称"拉姆则",意为"仙女山",是藏族著名神山之一。城依傍着山,山护卫着城。自古跑马山就和山下的人有着不解之缘。跑马山处处美景浪漫,亘古就天设地造了它的壮观。上了山,恍如进入仙界,你会悟到中华西塞天外天。从跑马山上看康定,房屋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大多连成一片,绕着折多河,占据着整个峡谷。”

  路上司机还饶有兴趣地述说着讲不完的康定风俗:“为纪念佛主释迦牟尼的诞辰(浴佛)日,当地群众每年农历四月八日都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盛大的纪念活动,称‘四月八’转山会,并进行赛马活动。一首誉满全球的"康定情歌",更使人们流连忘返、十分向往……”(中国西藏网 文/于雁军)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