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资讯

让文化遗产“活”在寻常百姓家

陈晨 发布时间:2018-06-13 08:53:00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创意港】

非遗曲艺周、非遗公开课、非遗影像展等3700多项活动在全国同步展开,400多项体验传承活动在20多个省区市推出……刚刚过去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一系列精彩的活动让人们走进文化遗产,感知岁月积淀的文化魅力,也让人们意识到,文化遗产可以摆脱高冷的标签,飞入寻常百姓家。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遗产是文明文化的记忆载体。每一项文化遗产,必定都经过历史的冲刷、岁月的洗礼和文化的沉淀,凝结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特有的情感和智慧。目前,我国拥有52项世界遗产,位列世界第二;其中自然遗产12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数量均位居世界第一,很好地体现了我国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丰富性。

我国之所以能有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得益于5000多年的文明传承,更得益于给力的保护管理。文化遗产,保护为先。近年来,科技水平日益发达,为文化遗产保护注入了十足的底气。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通过影片展示莫高窟最具特色的洞窟,对游客而言,局部细节的放大让人们对莫高窟壁画塑像有更直观的印象,细致的讲解让人们对莫高窟有更深刻的了解。对莫高窟而言,数字展示中心缩短了游客在洞窟的滞留时间,减轻了洞窟长时间开放对文物保护的压力,使洞窟得以“休养生息、延年益寿”。

落实保护为先,还需要社会公众的高度参与。随着近年来传播渠道的多样化,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走进公众视野,让人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价值和魅力所在的同时,也让更多人意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节目的走红,折射出一种现象和趋势:人们乐于了解文物背后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和曲折经历,人们期待有更多渠道去领略中华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人们乐于看到与文化遗产保护有关的人和事。因为这些乐于和期待,人们会对文化遗产心生敬重之意,并在敬重之外生出保护的意识。

在保护的同时,如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也是值得思考的话题。几千年来熠熠生辉的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完全可以从严肃、古老等人们固有的印象中跳出,依托更生活化的载体、借助开放的视野和灵动的设计“活”在当下。这几年,火的一塌糊涂的故宫文创产品就是个最好的印证,一直被视为庄严肃穆之地的故宫从建筑、文物、历史故事等着手,找到符合现代人审美的设计载体,开发出既有内涵又实用的文创产品,一举将过去的高冷形象转变为时尚卖萌的亲民形象,不仅创造出文创产品一年卖出10亿元的成绩,更收获无数粉丝,受到广泛好评。如今,在很多地方,华阴老腔、皮影戏、川剧变脸等表演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老百姓的身边,文化遗产也因具备了生活气息有了更鲜活长久的生命力。

因此,要让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具张力和活力,就要让文化遗产“活”在寻常百姓家。在保护的基础上,将文化遗产承载的文化元素通过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出来,顺应当代人的生活。让文化遗产走进日常生活,文化遗产才能深入人心,中国传统文化脉络的保护传承才算成功。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可可西里拿到世界遗产证书

    在6月9日举行的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裴伯庸(RobertParua)向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布周颁发世界遗产证书。[详细]
  • 留影记忆 看见非遗

    6月9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和国家图书馆联合主办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影像展”在山西平遥落幕。[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