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资讯

让博物馆更加“亲民利民”

孙文娟 发布时间:2019-05-22 10:15:00来源: 西藏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博物馆的建设,既修建完善了西藏博物馆、自然科学博物馆等现代化博物馆,更新建了牦牛博物馆、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等具有浓郁地域特点的博物馆,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展现了西藏历史文化。

  然而,博物馆的修建只是第一步。当前西藏虽然建成了各类博物馆,这些建筑十分精致,馆藏物品不乏珍品,也具有浓郁的自身特色。但不难发现,普遍存在使用率不够高,公众对馆藏珍品知悉也较少,参观人数不多,作用发挥相对有限等问题。如何使博物馆切实满足当代人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关键在于“走出去”,杜绝“闭门造车”。

  博物馆作为人文底蕴和历史内涵的象征,承载了人类整体或局部文明历史记忆和文物凭证,具有极大的社会教育功能。然而,由于“走出去”力度不够,在很多人眼中,博物馆只是文物的收藏地,参观博物馆也只是走马观花“凑热闹”,并未能真正领悟到馆藏物品的真谛,不知道看什么、怎么看。一些博物馆也十分低调,直至开馆,公众都并不知情,人气很低。博物馆日对于很多人而言,更是十分陌生。

  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以故宫为例,近年来时常会看到国内部分博物馆已经逐步重视宣传的力量,坚持“走出去”,开发出了很多文创产品,成为了“网红”,吸引了大量的公众参与其中,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效果。

  作为具有显著地域特色和文化特点的区域,西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藏民族和藏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特的高原人文自然环境,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了灿烂的文化,造就了许多的文物,这些都为西藏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天然资源,也为西藏博物馆“走出去”打造了亮点。

  就西藏而言,各博物馆应取长补短,学习借鉴,加大宣传力度,杜绝“闭门造车”,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经常性多样化的宣传教育、举办活动,让博物馆更加“亲民”。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宣传博物馆和文物知识,让馆藏文物“活”起来,接地气聚人气,使博物馆成为公众了解西藏历史和藏文化的重要途径。积极与区内外博物馆和各类媒体平台合作,扩大文物展品的影响力,提升博物馆的知名度,提升文物对群众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