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资讯

难忘流金岁月 这里有他们奋斗过的痕迹

赵梦茹 发布时间:2020-09-22 14:32:00来源: 西藏日报

  虎头山水库建设者在大坝内部防水层前挖沟清淤。图片翻拍自书籍《雪域垦歌》

  在虎头山水库荡桨泛舟。 图片翻拍自书籍《雪域垦歌》

  建设者清理虎头山水库库底乱石。 图片翻拍自书籍《雪域垦歌》

  天空不语,鸟已经飞过;大地不语,但是他们曾经来过。知青们曾经在林周这片土地上奋斗过,这里日夜思念他们的阿妈为证,这里年年丰收的万亩良田为证,这里几十年调节旱涝的虎头山水库为证,这里数十里美如风景线的白杨树为证……

  罐头瓶子作证 他们成为亲人

  阳萍砚,北京知青,1977年来到林周农场插队,是当年最后一批知青之一。当时北京知青在林周是10个人,刚开始他们不是住在林周农场场部的窑洞,而是住在老百姓家里,一年以后才陆续抽到场部。那时候,阳萍砚和小梅是一起住在阿旺格桑家的。因为阿旺格桑是队里的出纳,能听得懂汉话,于是他们沟通起来毫无障碍,而且阿旺格桑还担任起了翻译,帮助阳萍砚和小梅与家人交流,大家相处得非常融洽。阿旺格桑一家生怕两个小姑娘千里迢迢远离家乡会有不适应、想家,所以在生活中格外细心地照顾她们。

  1983年,阳萍砚结束知青岁月,离开农场回了内地。等到1999年再次回到西藏时,那里的老百姓像见到了久违的亲人,特别地激动,与她招手、拥抱。

  相隔十余年再次来到西藏,阳萍砚迫不及待地第一时间赶到阿旺格桑家,老远就听到有人喊“阿佳萍砚,阿佳萍砚……”女主人一边跑一边哭喊,见面后紧紧将她拥入怀中,欣喜的眼泪在两个人的脸上不住地流淌。

  许久之后两个人才慢慢平静下来,聊天说话间两人的手还在一直紧紧相握着,有着说不完的话题,回忆里的趣事、近年来的变化……,说了会儿话,女主人突然想起来了什么,颤颤悠悠站起来从厨房里拿出来一个罐头瓶子。她用藏语一遍遍说道:“每一次想你们我都会拿着瓶子看。”听到这话,在场的所有人都哭了。阳萍砚没有想到,乡亲们对他们的留恋,是那么地真切!十几年来一直没忘记过这些知青。

  从那以后,阳萍砚每一次回西藏,都会去阿旺格桑家住,遇到三十年前风趣幽默的老队长,一起说说笑笑;被正在收割青稞的藏族阿佳认出来,便被喊过去一起吃糌粑……“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他们是我日夜牵挂也在时刻牵挂着我的亲人。”阳萍砚如是说。

  修建虎头山水库条件艰苦 知青与当地百姓同吃同住

  虎头山水库位于林周县强嘎乡境内的澎波河上游,距林周县城22公里,平均海拔3860米,是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的中型水库,主要由堆石坝、输水洞、溢洪道和坝后引水式电站等建筑物组成。如今的虎头山水库,还在几十年如一日地哺育着周围上万亩良田、湿地和森林,本地一些年龄稍大的村民们都清楚地记得修建虎头山水库的艰辛。

  “我们这里流传着一句话‘一看到虎头山水库,肚子就会饿’。”80岁格桑多吉老人告诉记者,这是因为修建虎头山水库时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物资供应严重短缺,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大家吃不饱、穿不暖,施工现场除了六台铁牛拖拉机和一台普通拖拉机以外,没有一件像样的机械工具,几乎所有工程都是靠人工操作完成的。

  老人回忆道:“虽然当时条件很艰苦,但8个组的1000多名队员都特别团结,大家的积极性也都特别高。在工程最前面插一杆流动红旗,大家便都冒着劲头干活,每天天还没亮就会自觉赶到工地开始工作,正常的午饭时间有1个小时30分钟,大家为了获得流动红旗,把吃饭的时间缩短到了30分钟,有的同志为了节约时间还边吃饭边干活,为了赶工期到了晚上还会用发电机发电加班赶工,有时一天下来只能休息2到3个小时。”

  为了从思想根源上转变村民保守的观念,进藏干部及当地干部把村民们召集在一起,不厌其烦地向大家宣传修建水库的重要性,最终得到了广大村民的大力支持,为水库修建奠定了强有力的群众基础。“当时和我们一起修建虎头山水库的还有30名来自内地的知青,他们和我们一起工作,一起住帐篷、一起吃糌粑。看到他们的嘴唇干裂了,我们就会用自己的木制茶杯倒酥油茶给他们喝,他们一点也不嫌弃,接过木碗就会大口喝起来。很多知青之前是没干过农活的,看到我们用铁锹铲土,就在一旁学习,不用多长时间他们就能熟练地用铁锹铲土了,学得特别快。他们不怕苦不怕累,用手搬石头手都磨出血了也不休息,把石头一块块背到水库修建,这才有了虎头山水库,为林周县子孙后代留下了最宝贵的财富。”格桑多吉老人感慨道。

  林周有他们青年的梦 这里有他们种下的树

  一进林周县,柏油路两旁全是高大挺拔的白杨树,绵延数十里。“爷爷奶奶和我讲,这些白杨树都是很多年前,来我们这的知青叔叔阿姨种下的,旁边的梯田也是他们带来的先进的农业知识,帮助我们一点点改造的,我们学会了先进的耕作方法,所以粮食产量一年比一年高。”12岁的小桑珠刚刚和小伙伴放学回家,“我们每天都要从这条路上经过,夏天树荫凉快晒不到,再过一段时间树叶变黄会特别漂亮。我没有见过那些帮助我们的叔叔阿姨,但是我非常感谢他们,有一次写感恩的作文我就写的他们,还获得了全班最高分呢!”

  据知青叶农回忆,1978年农场通知可以参加高考。但是他觉得“既然来了,就好好干”,从没有想过要离开这里,一心想要将林周变得越来越好。“但是劳动太苦了,实在太苦了。”他说道,“西藏的收割时间很长,从8月延续到11月,那时人们用脱粒机连夜干活,在夜色里,人们的汗水蒸发出腾腾热气,一股股蒸汽在逆光的情况下看得清清楚楚,那景象,我一生难忘。”“麦田里的尘土飞扬,痰都吐不出来。”他继续说道,“但是我觉得知青经历对我以后的人生影响很大,也很重要,是我青年的奋斗史。简单来说,我拥有了对待生活平和乐观、追求城市自然的人生态度。”

  1977年12月14日,叶农在家书中写道:“……该写写现在了,你们知道我这信纸上为什么落上这么多土吗?告诉你们吧,我们现在正在跟着脱粒机东进,打游击,住工棚……我们根本不觉得苦,年轻人在一起,大家的心里是火热的,我们是两班倒,大家都有觉睡了,多幸福啊!”

  在那艰苦的年代,进藏干部和知青与当地老百姓同心协力大搞基础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直到现在,许多老人在经过强嘎乡时,都会向晚辈们讲述当年的经历与故事,让后人珍惜牢记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做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那一段激情燃烧的流金岁月,从不曾被忘记。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走进林周农场 回望那段难忘的农垦记忆

    林周县坐落于拉萨市东北部,距离拉萨市区60多公里,有拉萨“粮仓”的美誉,耕地面积约占整个拉萨市耕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是拉萨市第一农业大县,也是全区第三个粮食总产量过亿斤的农业大县。[详细]
  • 最爱高原“荷”香

    20年前,儿时的闺蜜随父母去遥远的新疆前,做了一幅“荷”的画送给我,她是个才女,那惟妙惟肖的荷寄语了她对我的思念和祝福。[详细]
  • 墨脱采茶人一家:殷实而有希望 梦想走出大山

    墨脱县扶贫办副主任古桑拉宗(右一)在指导桑杰玉珍一家采茶。▼正在摘茶叶的桑杰玉珍一家。“我叫桑杰玉珍,我喜欢画画,我还十分喜欢看湖南卫视的综艺节目,希望有一天考上湖南的大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