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资讯

传承红色文化 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赵梦茹 阿旺尼玛 发布时间:2020-09-22 14:35:00来源: 西藏日报

  拉萨市林周农场原隶属于西藏军区生产建设师,于1988年与澎波农场一起并入林周县。后来,林周农场场部交由林周县强嘎乡使用。这座农场是当年进藏干部和知青们工作和生活的见证,是林周县农业发展的缩影,也是当地农民心中的一个宝。如今这里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相融合,不仅有助于对文物古迹的保护,更能充分展现革命历程和革命精神。

  用时一年多 最大程度还原当年的场景

  5排整齐的窑洞掩映在挺拔的白杨树中,鹅黄色的墙壁映衬着拱形门上的红色五角星,礼堂内展示着林周县的发展历史照片以及西藏农垦事业的整体概况,这就是修复一新的党员党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红色旅游为一体的文物旧址——林周农场。

  破齿镰刀、木质珠算盘、黑黝黝的羊皮口袋……进入窑洞内,一件件陈列的物品正在无言诉说着在那个朴素的年代里知青们如何在林周农场劳作和生活,度过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青春岁月。

  如今,林周农场尚存礼堂、宿舍、供销社等7座建筑物。为有效保护林周农场,2009年,林周农场旧址被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林周农场被评为拉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林周农场被评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10月,林周农场场部旧址保护工程启动,2017年得到江苏省援藏资金1500万元的支持,对留存较好的窑洞进行维修和加固,并新建了文化广场、餐厅、道路、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于2019年3月28日初步完成。

  “为了尽最大努力还原当时的情景,我们用了一年多的时间,通过各方渠道收集梳理相关史料、老旧物品,并完成了内部的布展工作。”林周城镇化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辛宝东介绍,希望大家进入窑洞内部,看一看当年的工作、生活场景,读一读振奋人心的时代召唤,沉浸于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并结合自身情况可以从中获得鼓舞与激励。

  红色旅游助发展 让更多人感受“老西藏精神”力量

  “一号展馆是《青春如火 高原如歌》大型展览,分设五个单元,第一单元是‘筚路蓝缕 雪域垦歌’;第二单元是‘青春热血 艰苦奋斗’;第三单元是‘高原青春 岁月流金’,包含支边青年、西藏知青构成两个板块;第四单元是‘战天斗地 硕果累累’,包括大型水利及发展农业两个板块;最后一个单元是‘造福一方 功业流芳’。”解说员曲宗流利地为大家介绍道,此外,二号展馆以“雪域垦歌”为主题,10间窑洞重点呈现了八一农场、澎波农场、米林农场等西藏农垦发展历史及成果,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农垦展览馆。同时,三号展馆生动还原了林周农场场部的“旧时光”,栩栩如生的场景、丰富的展陈及颇富神韵的蜡像,一下子就把人们拉回了五十多年前的林周农场。

  拉萨市城关区蔡公堂街道蔡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土登洛桑告诉记者:“林周农场本身就是‘老西藏精神’的产物,看着破旧了的镰刀和背篓,我久久不能移动脚步,在那个没有什么大型机械的年代,所有的成果都是前辈们用汗水和辛勤努力拼搏而来,一句‘战天斗地,向土地要粮,向沙滩要菜’的口号喊得豪迈而振奋,那么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工作、不好好为人民服务呢?”土登洛桑感慨道。

  听到土登洛桑的话,解说员曲宗也打开了话匣子:“我也是林周县北部乡村土生土长的人,2018年大学刚毕业时在拉萨一家餐厅工作过一段时间,那时候除了每个月的工资,我的生活没有别的保障。自来到林周农场工作后,林周县为我们购买了保险,每个月还有固定的工资和出差补助,不仅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生活也有了保障。并且在日复一日地讲解当中,我更加体会到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也深深明白建设家乡、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需要大家的共同奋斗。希望能够通过我的讲解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老西藏精神’的力量。”

  林周农场红色旅游景区于2019年3月28日正式投入使用。林周农场场部旧址保护性工程暨党员党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成,为当地20多名农牧民提供了保洁、保安、讲解、导游等工作岗位,解决了当地农牧民的就业问题,增加了农牧民的经济收入,有效带动了生态农业观光、农家乐等近郊旅游发展,促进餐饮、住宿、手工艺品、畜牧产品等多业融合发展,使近200名群众就近就便实现就业、创业,打造了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据统计,2019年3月以来,林周农场已经接待196个单位、10000余人次参观。辛宝东说,下一步,我们将把林周农场打造成为集党员党性教育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教育基地、红色旅游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五位一体的大基地,并计划开展重走知青路活动,在沿途打造一条红色文化长廊,以达到教育后人、缅怀前辈、勿忘历史的目的。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