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资讯

回归初心 成就儿时风筝梦

普布央宗 拉姆次仁 洛桑措姆 发布时间:2020-10-22 09:42:00来源: 拉萨晚报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鼓励创新创业,以及青年群体创业意识的觉醒、创业观念的转变和创业能力的提高,走上创新创业的青年正在逐渐增加,他们打破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界限,开辟属于自己的舞台,次珍与格央就是其中一员。

  在慈觉林的极地众创空间内,次珍与格央正在工作室里策划着一个新项目。在不大的工作室里,每个角落都整齐地摆放着以藏式风筝为原型的文创产品,这些凸显西藏文化的创意产品,让次珍与格央乐在其中。

  大学毕业后,次珍在家人的期望下成为一名基层公务员,然而,这个让旁人羡慕的工作并没有束缚住她向往自由和想要探索美好未来的心。“我跟格央结缘于2017年,对我来说,风筝是我儿时的一个记忆,我把这个创业的想法告诉了格央,没想到她也对传统的风筝特别感兴趣。”次珍告诉记者,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她认识了同样热爱西藏风筝文化的格央,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双双辞职,开始寻找创业项目。

  出于对西藏风筝文化的喜爱,在充分调研考察后,次珍与格央决定以西藏风筝为切入点,通过文创产品传播推广西藏悠久的风筝文化。于是,两人合伙注册成立了西藏诺措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创业。

  万事开头难,从决定以风筝为原型,做文创产品开始,次珍与格央“跑断了腿、磨破了脚”。她们到处寻找做风筝的人,搜集了几乎所有的书籍资料,深入挖掘风筝历史文化,潜心研究制作技艺。

  2013年,在一次由区群艺馆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上,她们结识到了公司第一位合作伙伴达瓦。达瓦家中五颜六色的风筝总能让她们感受到儿时的悠闲意趣,从此,两个姑娘一有空,就经常到达瓦家里请教做风筝的技巧。“除了老一辈的手工艺人之外,很多人已经不会做风筝了,甚至很多小孩不知道西藏的风筝是什么样子。西藏的风筝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不仅要保护它,还要把它传承下去,让更多人知道它。”次珍告诉记者,当一张张平平无奇的白纸通过自己的巧手变成一张张花纹精致的藏式风筝时,她们的内心充满了成就感。

  在生活中,大家都会不自觉地偏爱“现代”,久而久之“传统”也就渐渐被人们遗忘。于是如何去创新,如何用文创的力量去留住传统,唤醒生活在都市中的藏族人对于风筝的记忆又成了摆在两个女生面前的一道大难题。“文化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西藏的风筝文化生命周期比较短,销售的时间也比较短,我们想通过这样的一种新型方式,通过一个文创产品,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西藏的风筝文化。”格央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请教了多位业内资深手工匠人之后,两个姑娘决定在传统的藏式风筝的基础之上,邀请唐卡画师在藏纸和宣纸上,以创新的方式用唐卡的原料进行创作,打造成一个装饰收藏品。“之前就有人说过西藏的风筝是写给上天的一封信,我们觉得这个装饰品它就是一个会飞的唐卡,想让它带着我们的梦想飞得更高、更远。”格央说道。

  今年,次珍跟格央带着公司的特色产品唐卡风筝,以及一系列以藏式风筝为主题的丝巾、领带、礼帽、项链、车挂等文创产品参加了“拉萨巧手”商品大赛、西藏文创园区创新创业暨文创设计大赛等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市场的认可,进一步激发了次珍和格央的文化创意热情。“如今都在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们公司从初创到现在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无论是慈觉林园区管委会给我们提供了免费办公场所,还是在寻找风筝手艺人的过程中得到各位手工匠人的帮助,以及社会各界对非遗文化的重视和保护,相信有这么多人的帮助与支持,我们的创业之路会走得越来越平坦,我们的风筝梦也可以飞得越高越远。”说起未来的打算,两个姑娘信心满满。

  如今,在拉萨这片热土上,与次珍和格央一样,广大青年正乘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东风,积极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潮,无数创业者用智慧和拼搏谱写人生最美芳华,奏响青春奋斗的“交响乐”。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