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资讯

非遗文化历久弥新——拉萨市以传承保护力促非遗走出深闺

发布时间:2021-01-13 10:59:00来源: 西藏日报

  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是民族和国家凝聚力的重要所在。作为西藏首府城市,拉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直备受关注和重视。近些年,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拉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唐卡、藏戏、藏香等积淀着西藏厚重文化特色的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保护,使它们历经风雨,仍风采依旧。

  树立活态传承理念,巩固非遗保护成果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学兰花指,兰花指的指法和平时捏糌粑一样。”在拉萨市堆龙德庆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舞蹈教室,伴随着优美的藏戏唱腔,西藏自治区藏剧团藏戏演员达娃曲珍正向孩子们讲解藏戏的基本动作。

  今年30岁的达娃曲珍毕业于西藏大学艺术系,从事藏戏表演工作已有10年的时间。她说自己不仅是一名专业的藏戏演员,其实也是一位藏戏戏迷。自她有记忆开始,对藏戏的热爱与日俱增。

  达娃曲珍的童年是在嘎玛贡桑社区狭长的巷子里度过的。从小,她就和爷爷穿梭在拉萨各藏戏演出点,如罗布林卡、宗角禄康公园等地。也许是因为从小就受到藏戏的熏陶,小学毕业后,在得知藏戏团招募藏戏演员时,她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考试,并被成功录取。13岁的她,因此赴四川省艺术学校学习藏戏表演,从此踏上了藏戏的艺术之路。

  近年来,藏戏等非遗文化保护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自治区文化厅拨付拉萨市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143万元,包括传承人补助资金39万元,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2020年3月,拉萨市文化局非遗办推荐申报《曲水扎念制作技艺》《擦擦制作技艺》《雪拉鼓制作技艺》《羊八井传统牲畜疗法》等9项非遗项目;根据区文化厅下发的《关于申报推荐第三批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习基地的通知》要求,文化局非遗办及时开展了相关工作,对各县区上报的非遗保护传承相关企业合作社申报材料进行了初审,并将符合申报条件的拉萨城关区古艺建筑美术公司等13家企业合作社申报第三批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习基地。

  开创保护新局面,呼唤时代新思维

  走进“卓番林”藏族手工艺品牌店,摆放在货架上的俊巴渔村制作的皮具、拉萨小巷中制作的布偶、白朗县农民编织的粗朴藏毯等商品特别吸引眼球。在店内的一角,28岁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生德央,正在电脑上敲打着西藏卓番林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2019年底,我加入了‘卓番林’团队,接触到西藏传统文化和文创产品。我和我的团队不仅肩负着传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任,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研究、挖掘、梳理、提炼,将所有有价值的内容记录、保护下来,出一本专门记载民族传统文化及传承人故事的书,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瑰宝,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并将其传承下去。”德央认真地说。

  “卓番林”于2020年5月在拉萨挂牌成立了“阿佳学堂+社区工厂”,不断拓展青年创业就业空间,通过开展课堂教学、场景模拟和实操训练等形式的技能培训,让社区青年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就业率和劳务收益。

  为进一步推进文化和旅游扶贫工作,达孜区、曲水县和城关区积极响应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结合自身实际,通过和扶贫办对接、自行挂牌等方式,共设立了9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成为继拉萨市尼木县后自行挂牌设立非遗工坊的三个县区。除此之外,目前拉萨市堆龙德庆区等也正在着手工坊挂牌筹备工作。

  为进一步普及和宣传拉萨非遗,文化局非遗办创建了专属于拉萨非遗交流的公众平台“非遗拉萨”,并起草“拉萨河流域非遗”栏目,逐步推出已完成的项目初稿,剖出问题,自觉接受传承人和群众的监督。目前已推出“嘎玛堆巴”“黑帐篷制作技艺”“直贡藏医”等项目,获得了2000余次的点击量,获得了观众的认可与喜爱。此外,还开展了“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等活动,培养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兴趣。

  塑造非遗意蕴,弘扬传承精神

  为进一步壮大我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队伍,示范带动相关项目活态传承和有效保护,文化局非遗办根据公文科工作人员的要求,及时翻译了《学员手册》等相关培训材料,分担培训翻译重任,此外按照行政村文艺队文艺骨干培训安排,分别就《舞蹈基本编法》和《非遗类传统艺术保护》方面的内容向参训学员授课4次,获得参训学员的好评;制订了《拉萨非遗工匠培育工程实施方案》。根据拉萨市委组织部的相关文件精神,召集了9家非遗代表性企业的负责人,认真听取意见,结合拉萨非遗工作的实际制订了《拉萨非遗工匠培育工程实施方案》,做好80名培育对象的“一人一档”建档工作,并及时上报给组织部相关科室。

  有人说,非遗就像飘落的花瓣,是过气的文化。其实,非遗是民族历史文化的“基因”,是一个民族本身传承发展的“根”。非遗保护工作,不仅是保护和发展各民族先辈所传承的文明为当代所用,更要留给子孙后代。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加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行列,形成了完备合理的传承梯队。以文化为载体,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些具有高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