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资讯

【藏北故事】藏北,令人惊叹的雪域世界

发布时间:2021-12-24 09:13: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我近日在翻阅《西藏地方历史档案丛书第一卷:灾异志——雪灾篇》时看到,西藏过去200年间曾遭受过多次重大雪灾袭击,尤以藏北高原为甚。这使我不禁想起藏北高原之雪。

  藏北高原是“世界屋脊的屋脊”。在这里,一年四季365天,举目可见皑皑白雪。那雪,飘舞在天际,落在连绵的山峰、山峦、草原、河谷、田野和帐篷房屋,天地常常被连成一片,一派亮丽夺目的银色风光。


这是绵延的唐古拉山雪峰和山下的纳木错(唐召明2001年摄)

  藏北高原由北部的昆仑山-可可西里山,东部的唐古拉山,南部、西部的念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脉所环绕。其面积约为70万平方公里,而西藏自治区范围内达50多万平方公里。它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构成了我国最高的一级台阶。

  海拔愈高,气候愈寒,降雪和积雪也就愈多。既然藏北高原是“世界屋脊的屋脊”,那么这里的山也就变成了雪的“大本营”。绵延不断的雪山是藏北高原一种特有的美景。

  驱车行进在藏北高原,放眼望去,经常可见如此景象:朵朵白云缓缓地飘动在天空,与之紧贴的是积雪覆盖的山峰。那一座座雪山紧密相连,呈一字形无尽绵延。山顶、山腰和起伏的山脊上,到处雪花飞舞,积雪不停地闪着银光。遇到天晴,在高原阳光的照射下,那白雪又变幻地染成了金色、黄色或金黄色。这里真乃一年四季都是冰封雪飘的萧瑟寒冬,即使在盛夏,也是银装素裹。在这些高大雪峰下,是那些平铺的草原、湖泊、村庄、田野和江河。它们随时令变化,与那些终年飞舞着雪花的雪山和堆积着的白雪,构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美不胜收。


这是壮美的藏北高原萨普雪山(唐召明2014年7月10日摄)

  2014年盛夏,我和几位好友来到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现那曲市)比如县羊秀乡萨普雪山拍摄。这里山下花红草绿、水草丰美,海拔约有4000米;远处是一列绵延10多公里的山脉,并立着近10座大的冰川雪峰,最高峰海拔达到6995米。

  这些位于唐古拉山脉东段的座座冰川雪峰高耸入云,雪峰间夹有冰川,有的冰川延伸至湖面,甚是壮观。

  座座雪峰被赋予生命,最高峰是萨普本尊,周边的卫峰被分别命名为其亲属等,包括萨普妻子、长子、长女、二儿子及宠物,甚至还有一座被命名为萨普妻子的私生子……齐齐整整一家人。

  据介绍,1997年和1998年,两支分别来自英国、美国和日本的登山队,带着西藏向导来攀登萨普雪山,但都未能成功。至今,它依旧是人类未能登顶的处女峰。

  众多雪山倒影在名叫同错的美丽湖中,云飘雾起时,萨普主峰与同错湖遥相顾盼,日出日落时,雪山与湖水熠熠生辉。站在远处眺望,湖水与雪山浑然一体,萨普雪山妩媚动人,同错湖明镜如洗,雪山、冰川、湖水、蓝天、白云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壮美画卷。


这是藏北高原上的雪山与湖泊美景(唐召明2019年摄)

  雪,还在藏北高原的每座山上“画”出了意义极为重要而深远的“雪线”。雪线是一种气候标志线,它的分布高度主要取决于气温、降雪量和地形条件。在雪线以上,气温低,全年冰雪的补给量大于消融量,形成了常年积雪区;在雪线以下,气温较高,全年冰雪的补给量小于消融量,不能积累多年冰雪,只能是季节性积雪区。因此,雪线是将常年积雪区与非常年积雪区分开来的线。而藏北高原雪线高度大都在5000米以上。


这是栖息在藏北高原雪山上的岩羊群(唐召明2017年摄)

  在藏北高原的雪线上,栖息着许多野生动物,如野牦牛、藏野驴、藏羚羊、藏原羚、岩羊、雪豹和藏雪鸡等。

  雪豹是高原上的珍贵动物,它活动在雪山、冰川附近,其四肢强健,无论腾咬扑抓还是闪跃扫咬,都迅猛异常,是野牦牛之外的强者至尊。雪线以上还是藏雪鸡的“天堂”。在那里,每天清晨藏雪鸡“咯、咯、咯”的叫声此起彼伏,给茫茫荒原增添了盎然生机。藏雪鸡的体重一般在1.5公斤左右。

  1994年深秋,中美羌塘野生动物考察队在海拔5100米的那曲河考察时,还惊喜地发现了一窝棕熊,一只熊妈妈带着3只小熊。

  “一窝有3只小熊,这在雪线以上是一个重大发现。因为高寒缺氧的原因,藏北棕熊生育率一直很低,而通常带的熊仔仅为一两只,3只熊仔实属罕见。”西藏动物学专家刘务林在这次考察时说。


这是藏北高原绵延的西亚尔雪山美景(唐召明2006年10月2日摄)

  “远看是山,近看是川”的藏北高原,许多“雪线”泾渭分明。2013年盛夏,我从拉萨乘车前往七八百公里外正在建县的那曲地区双湖特别区(现那曲市双湖县)。一路奔波,傍晚时分,汽车爬上一垭口停住。当我下车时,被眼前的风景给震住了。山下是一个盆地或者说一个宽阔的谷地,一片黄褐色,没有什么东西阻挡视线,一望无际;向上一看,一个银白的冰雪世界出现了。我发现,这片沿着天边展开的万里冰雪屏障、绵延的西亚尔雪山,是夹在两条线之间的。冰雪之上一道曲折的线,把冰雪与蓝天分开,这就是天际线了。冰雪之下有一条随着岭谷起伏的界限,把莹白的冰雪与黄褐色的土地分开,这道线被冰川学家称为“雪线”。

  我兴奋地不停按动手中相机的快门。因为这条线不仅将每座山分成了截然不同的两种色彩、两种景观、两个天地,更为重要的是,它揭示了藏北高原高山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还能揭示和传递未来藏北高原高山气温与地形地貌变化,甚至高山环境变化等方面的情况与信息。

  藏北高原的雪山景观,美得绝妙,美得醉人,给辽阔的草原提供了不竭的滋润水源。与此同时,大雪也给藏北牧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损失。

  由于钟情藏北高原,过去30多年,我数十次来到那曲地区(今那曲市)采访。其中,最难忘的一次是藏北高原遭受历史上罕见雪灾袭击时的采访。


这是藏北高原严冬里的皑皑白雪(唐召明1989年摄)

  从1989年11月份起, 藏北高原广袤的土地上连降126场大雪,那曲地区的大部分草原被厚厚的积雪所覆盖,致使交通中断,人员被困,牲畜大量死亡。

  灾区传来一封封特急电报,火速传遍那曲、拉萨、北京,通过广播、报纸,雪灾的消息传遍全国。

  这是藏北高原遭受特大雪灾后,前来执行救援任务的直升飞机飞临白雪茫茫的灾区(唐召明1990年3月26日摄)

  旋即,首都北京来电,中央派运输机空投物资。1990年3月23日,银燕展翅藏北,身为新华社西藏分社摄影记者的我,登上空投救援的大飞机跟随采访。不几日,中央又电令两架“黑鹰”直升飞机投入到紧张的抗灾救灾工作中。

  当时,大雪埋住了小腿,道路被大雪封锁。我再次请缨,被批准乘坐直升飞机从拉萨飞赴灾区。就这样,我成为当时唯一通过空中进行采访报道的新闻记者,并记录了这场抗灾救灾全过程。

  当时,两架直升飞机从拉萨飞赴灾区,我在空中向下俯瞰,真乃“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鹅毛般的雪片在天上悄然飞舞,地面全被白雪覆盖,变成了雪原,这雪原又与四周的雪山紧贴在一起,雪原上的牛羊和帐篷也都披上了雪衣,整个天地如同一片雪白的世界。

  两架直升飞机先在那曲镇草坝上作短暂停留,我和机组人员一同听取时任中共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委书记的李光文介绍:“这次那曲地区的雪灾面积达24万平方公里,包括了巴青、比如、嘉黎、索县、那曲、聂荣等8个县的113个乡,22万多人口,其中特重灾乡、重灾乡的面积达到10万平方公里。”他接着又说,“全地区牲畜死亡119万头、只、匹,其中80个重灾乡、特重灾乡牲畜死亡98万头、只、匹,巴青县达到40%以上。”


这是藏北高原发生特大雪灾后,那曲地区(现那曲市)新抢修通的乡村公路(唐召明1990年摄)

  巴青县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人称这里“六月飞霜,八月降雪,四季离不开羊皮袄”,下雪在这里是最平常不过的事。谁知,从1989年11月26日起,这里连续降雪上百天,致使这里气温不断下降,一直降到零下40多度。铺天盖地的鹅毛大雪从山巅压到山谷,将整个草原都覆盖了。死亡和冻伤的牲畜一天天增加,牧民开始缺少燃料和食物。

  在直升飞机飞赴的巴青灾区点,我亲眼目睹了满山遍野躺满各类牲畜尸骸,侥幸活下来的牛羊,在它同类的尸骸上,吃力地啃着冻得硬邦邦的皮肉。牛羊在极度的饥饿下,也成了食肉动物。

  记得我跟随李光文书记率领的几位工作组人员,乘两架装载着部分急救药品和糌粑面的直升飞机飞抵巴青县贡日乡和满塔乡时,牧民群众从四面八方涌来,围住了李光文,围住了我们乘坐的直升飞机……


这是那曲市尼玛县牧民用来照顾羔羊的暖宫,它口小、底大,有些像瓮的样子(唐召明1989年摄)

  痛定思痛,藏北高原的干部和牧民群众觉醒了。他们深刻认识到,高寒草原要持续兴旺,就必须围绕“人、草、畜”一体化,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现在,整个藏北草原兴建了一大批永久性定居房、网围栏草场和牲畜棚圈,并开始人工种草。那曲市大部分牧户实现了“大畜有圈、幼畜母畜弱畜有棚、羔羊有宫(暖宫)、饲草料有室”,极大地增强了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了因雪灾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这是地处那曲市索县的怒江上游索曲河(唐召明2021年9月14日摄)

  青藏高原的雪山,乃至藏北高原的雪山对大地和人类作出的伟大贡献是无可比拟的,我国和众多亚洲国家都离不开她。这里的雪,同这里的冰川湖泊一起,共同构筑了“中华水塔”,又称“亚洲水塔”。长江、黄河、怒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均发源于此。这些大江大河流经我国10多个省市自治区。其中的怒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还分别流入缅甸、老挝、泰国、越南、印度、孟加拉等国家。

  然而,自20世纪中叶开始,全球性气候变暖使得藏北高原的雪线也不可避免地在上升。


这是藏北高原不断长大的色林错(唐召明2009年9月3日摄)

  在积雪加快融化,雪线上升的同时,藏北高原的冰川也加快了融化速度。如色林错湖水的水位不断增加,截至2014年6月,色林错面积已达2391平方公里,比著名的纳木错多出369公里,成为西藏第一大湖泊,中国第二大咸水湖。


这是藏北高原不断消融的普若岗日冰川(唐召明2014年7月15日摄)

  此外,被称为除南极、北极以外的世界第三大冰川——普若岗日冰川的融水痕迹也很明显,冰原外围冰体常见挂满融水的冰凌;常见正在融化、残留地面的许多冰块及那些从冰川下裸露出的大大小小的石头。

  据了解,青藏高原是我国冰川的集中分布区,冰川储量5590立方千米,近30年冰川消融明显,面积减小了15%以上。而在普若岗日冰川,在过去的30年里,就向上收缩了约50米。

  令人十分欣喜的是,随着西藏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地处藏北无人区的那曲市双湖县从2018年起,已暂停了普若岗日冰川的旅游配套项目建设,并将部分牧民群众迁出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以保护当今世界上这块海拔最高、保存最完整、未被人类破坏的野生动物乐园。

  人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加强,未来一定有能力、有办法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这一极其复杂的工程,以保护好地球家园,前途是光明的。(中国西藏网 文、图/唐召明)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