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藏学

藏建古籍研究 用现代理念“解读”传统文化

杨月云 发布时间:2018-01-31 11:26: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1月下旬,已经开始放寒假的中央民族大学校园里非常安静,一场简朴而热烈的研讨会,正在藏学研究院所在的文华楼举行。

来自藏学界、建筑学界、出版界的数十位嘉宾汇聚一堂,他们所聚焦的,则是一项此前较为冷门的研究对象——藏式建筑的古籍文献。

大昭寺。摄影:杨月云

说到藏式建筑,去过藏区的人都不会陌生。无论是雄伟的布达拉宫、庄严的大昭寺,还是普通的村落甚至路边的小屋,从庙堂到民居,从宗教到生活,其明快的色彩、简略的线条、实用的构造,惊艳了初见者,打动着后来人,成为高原上又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这次以《明轮藏建•藏族建筑古籍文献抢救整理及研究出版项目》(以下简称“藏建古籍研究”项目)为主题的研讨会,围绕相关古籍文献的可能来源、存在形式及抢救搜录方法、古籍文献的整理及研究方法、成果的学科整理、出版及应用,等等一系列主题展开讨论,所尝试的是一条现代化的研究之路。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藏式建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藏族企业家马扎•索南周扎,声情并茂地介绍了项目发起的初衷。作为一名藏族建筑设计师,索南周扎最开始就不断地从民族文化中吸收营养,同时也在从业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传统文化对现今建筑风格的深厚影响,以及用现代方法归纳传统建筑文献的科学价值。为了更积极地继承先辈们留下来的精神财富,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当下,索南周扎发起了“藏建古籍研究”项目,并代表明轮藏建研究会向中国文物保护基金捐赠了100万元,作为项目的启动资金。

从左至右:马扎•索南周扎、姚兵、丹珠昂奔。(拼版图片,摄影:杨月云)

索南周扎说,老祖宗留下的建筑类型,一种是以文字形式存在于文献,一种是以实物形态存在的建筑。现在要做的就是,在浩如烟海的藏文文献中将涉及建筑的部分汲取出来,按照现代建筑学科的理论框架归类。积极做古籍整理基础方面筹备工作的同时,还要开展环喜马拉雅地区建筑历史文化的田野调查,两条腿走路,建立现代藏族建筑学科。

研讨会上,各界专家也就此议题阐释了自己的观点。原住建部总工程师姚兵说,藏建古籍是科学、是文化、是工程,如何整理、阅读、研究这笔财富,挖掘其中可借鉴的因素,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并将这份遗产传承下去,展望未来,必将大有可为。

原国家民委副主任丹珠昂奔说,建筑是有形文化,每天都在跟我们对话。藏族建筑是民族审美和高海拔自然环境的综合体现,保护传承藏族建筑文化,实际上也是保护传承中华民族文化。

索南周扎说,“藏建古籍研究”项目是需要群体合力而为的事,希望更多的人给予关注,及早动手、有序深入、聚沙成塔。(中国西藏网 图、文/杨月云)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穿越千年的蕃尼古道

    拭去千年尘灰,透过矗立在西藏日喀则市吉隆县“大唐天竺使之铭”隐约的碑文,一位非比寻常的外交官、大唐敕使王玄策“四使天竺”(一说为三次)的历史故事,伴着远古的骡马声和飞扬的尘土由远及近渐渐清晰,向我们展现了一条文化...[详细]
  • 西藏古印艺术

    西藏印章艺术传承着两千多年的藏族文明,凝聚着藏族历史文化遗产的无限风采。我从小非常爱好雕刻汉篆印章,当1985年第一次接触到西藏印章时,我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详细]
  • 藏地原生态文化奇葩

    2016年12月中旬以来,每天下午,西藏自治区老干部活动中心排练厅内,鼓声震耳,童声齐鸣。50多名孩子旋转着空灵的身影,舞动精灵般的表演,令人眼花缭乱。[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