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藏学

独家探访西藏“碎片档案”修复:已有数千件破损档案修复如初

发布时间:2018-11-29 09:02:00来源: 中新网
  【解说】初冬的拉萨总能迎来艳阳高照,当清晨的阳光斜射窗内时,西藏档案修复员,开始换上工作服,准备工具,调和纸浆,与往常一样要开始她们忙碌的修复工作。   西藏自治区档案馆(局)成立于1959年,这里储存了自元代以来,关乎西藏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重要史料。档案文种以藏文为主,也包括满文、蒙文、汉文、梵文、英文、俄文等10余种文字。   西藏自治区档案馆(局)技术修复科高级工达珍介绍,该馆保存了300余万卷历史档案,其中98%是纸质文献档案。部分纸质档案破损严重,甚至有些档案成了“砖块文件”和“碎片文件”,其修复工作任重道远。   【同期】西藏自治区档案馆(局)技术修复科高级工达珍:纸质档案里面三分之一的档案也就是破损档案,都是需要抢救的,所以我们的抢救任务挺重的。   【解说】当记者走进该档案馆修复室时,修复台上放着许多将要修复的破损档案,纸面破裂、褶皱,但其中的文字较为清晰。达珍告诉记者,修复的档案要符合柔软、美观、平整、耐久、防蛀虫等要求。   【现场声】我只能补前面和后面部分,这两边不需要补了。   【解说】达珍是西藏自治区档案馆(局)首批档案修复员之一,她和她的同事们曾多次参加了中国档案界的档案修复等相关专业学习。   达珍说,在西藏纸质档案修复过程中,曾一直沿用宣纸托覆修复档案,但由于西藏气候干燥,用宣纸修复的档案出现崩裂的情况。   【同期】西藏自治区档案馆(局)技术修复科高级工达珍:有一段时间馆藏的一些档案用宣纸修复过,但是后来慢慢地感觉到,宣纸跟藏纸的结合,可能是(因为)两个纸张的纸性不同各方面的因素,出现了好多问题,最后我们自己工作积累经验以后,改为了(用)藏纸来修复藏纸。   【解说】在档案修复室里,修复员们把碎片文件小心翼翼地平铺在修复台上,再把调好的浆糊均匀涂在破损处,用尖细的镊子轻轻拉平边缘褶皱,最后用备好的藏纸贴在档案背面裂缝和破损处。   【同期】西藏自治区档案馆(局)技术修复科高级工达珍:目前最大的一个修复困难,也就是我们馆藏有大量珍贵的蜡笺纸、皇帝诏书之类的纸张,这些都是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修复的难题。   【解说】2008年,西藏自治区档案馆(局)引进了纸浆补洞机。达珍介绍,用纸浆补洞机修复文献,不仅能提高修复效率,还能更好地保持文献原貌,同时还解决了双面字文献档案修复的难题。   【同期】西藏自治区档案馆(局)技术修复科高级工达珍:纸浆补洞机这个新型技术它很有优点,它的这个纸浆直接流到它(档案)的破损处,也就是等于缺哪儿就补哪儿。   【解说】除了纸质文献档案外,西藏自治区档案馆(局)还存有大量的木质、金石、叶质等文献档案,以及许多珍贵字画,其中数千件破损严重的历史档案和文献古籍在达珍手中已修复如初。   【同期】西藏自治区档案馆(局)技术修复科高级工达珍:(有)满蒙文的这些档案,也有“功德林”全宗、也有“噶下”全宗,这些档案都是很珍贵的,都是修复过。比如,还有装裱字画里面,也有修复过慈禧太后给十三世达赖喇嘛赠送的一些字画。   【解说】对于档案修复工作者,曾被人称作“刷浆糊的人”。然而,对这份职业,已经“刷”了数十年浆糊的“档案人”,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同期】西藏自治区档案馆(局)技术修复科高级工达珍:工作在这个岗位上已经有30多年,所修复出的这些文化遗产特别有意义,自己也对这个岗位越来越有兴趣,越来越感觉有责任感。   【解说】目前,在近百万件待修复的档案中,达珍与同事完成的部分仅是“沧海一粟”。她期待更多“新生力量”的加入,将西藏记忆、中华民族记忆、人类记忆修复延续。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