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藏学

为西藏文化传播与发展默默耕耘的学者

喜饶尼玛 发布时间:2019-11-29 09:51: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在西藏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演进中,当地各族人民崇敬自然,珍爱生命,顽强奋斗,艰苦劳作,始终与周边地区保持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密切联系,包括建筑文化的相互交流,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西藏建筑文化。这里分布着宫殿、寺院、宗堡、民居等众多古建筑。它们巍峨高耸,古朴粗旷,色彩艳丽,熠熠生辉,就像高原独具风韵的格桑花儿,竞相开放在西藏广袤的大地上。

  两年前,因参加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常务理事会,我再一次来到了美丽的西藏。西藏高原的崇山峻岭,江河湖畔,牧场农田再入眼帘。因缘巧合,这次

  有幸认识了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徐宗威先生。谈到西藏的古建筑,他一下打开了话匣子,几番晤谈,我了解到他正在进行的特殊工作。

  徐宗威先生为保护和传承西藏建筑文化这一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主持编写的《西藏古建筑》(421页,39万字,建筑插图739张),已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被列为国家重大出版工程项目。首次尝试全面系统地总结了西藏古建筑的历史成因、选址布局和建筑特点,对西藏古建筑的功能分类做了比较详实的论述,阐述了古代宗教思想对古代建筑思想的影响,为西藏建筑文化的学术研究做了基础性铺垫,也为当前迅速发展的西藏城乡建设提供了建筑参数和技术依据。

  徐宗威曾于2001年至2004年进藏工作。西藏高原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令他为之感动;高原农家和牧人的笃信神灵,平静安详的生活态度,深深地影响了他;雄伟的宫殿,神秘的寺院和众多的古建筑,更是深深地吸引着他,从此,徐宗威开始了西藏建筑文化的研究。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并将传承与保护西藏建筑文化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

  他曾从古城拉萨出发,沿雅鲁藏布江而上,多次翻越念青唐古拉山脉、冈底斯山脉、喜玛拉雅山脉的众多山口,跨过雪域高原的众多河流、湖泊和草原,探访了西藏历史上神秘的古格、波密等地的建筑遗迹,先后考察了西藏数十个县的宫殿、寺院、庄园和民居等古建筑,其踏勘和调查的足迹,留在了神山冈仁波齐脚下,圣湖玛旁雍措湖畔,和草原谷地上的农牧民和僧人的房舍之中,对西藏地区具有悠久历史的古代建筑与辉煌灿烂的建筑文化,做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调研。2004年他主持编写的第一本西藏建筑图书《西藏传统建筑导则》(516页,8万字,图例与照片936张)正式出版。为拉萨、日喀则老城保护与建设,及之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藏古建筑》编写工作于2010年正式启动。在过去西藏建筑文化研究工作基础上,徐宗威带领他的团队又再次来到西藏高原,完成了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那曲、阿里、昌都等西藏7个地区(市)的现场踏勘和调研工作,增强了对西藏历史文化特别是西藏建筑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收集了宝贵的基础数据和材料。在成都、济南、贵州、广州、北京、拉萨分别召开了六次《西藏古建筑》编写工作会,反复讨论书稿提纲,研究西藏古建筑分类与章节内容,听取西藏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经过调查、撰稿、修改和总纂,编写工作历经5年时间,终于2016年完成并正式出版。

  《西藏古建筑》按建筑功能将西藏建筑分为宫殿建筑、寺院建筑、庄园建筑、宗堡建筑、民居建筑、桥梁建筑、雕楼建筑、佛塔建筑、陵墓建筑、林卡建筑和其它建筑等,共十一大类建筑,并通过十三章篇幅内容,分别阐述了它们在西藏地区的分布情况,发展成因与文化脉络、建筑形式与建筑特点。

  通过在西藏的晤谈,以及回京后的交流,徐先生如数家珍,阐述和概括了西藏古建筑在建筑实践上的的主要特征:

  一,建造历史久远。西藏古建筑的建造距今时间久远。相关藏文文献和民间传说为吐蕃第一位赞普所建的雍布拉康宫殿,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些分布在西藏各地的宫殿、寺院、庄园、宗堡等各类古建筑,无不诉说着西藏高原沧桑久远的历史和辉煌灿烂的文化。

  二,建筑类型丰富。西藏古建筑按功能划分有11大类建筑,按照地域划分有平川建筑和依山建筑,按照屋面形式划分有平屋顶建筑和坡屋顶建筑,按照建筑层高划分有一层平房和多层楼房。按照建筑结构形式划分有土木建筑、石木建筑和纯实木建筑,构成了十分丰富的建筑形式和独特类型。

  三,使用可续材料。建筑材料主要取自当地的生土、石材和木材。就地就近取材,部分木材来自西藏的林区或其它地区。当地生土实为硅磷土,过筛后有粘性,亦称阿嘎土。当地石材主要来自河涧或山上等自然界中的碎石、毛石。没有开山取石,更没有现代意义的机械加工过的方石或条石。使用可持续的建筑材料,表达了崇尚自然的思想,使高原自然生态环境得以保护。

  四,风格古朴粗旷。西藏古建筑是在没有任何现代意义的施工机械和设备条件下、在近乎原始劳作和完全依靠匠人双手条件下建造完成的。石墙的拼砌,边玛草的绑扎,抹灰墙的手抓纹等等,都是手工劳作的典型表现。建筑构件材料和墙体砌筑等都具有明显的手工完成特征,会使人感觉到建筑屋面和墙面的不尽规整,甚至凹凸不平。但是,这恰恰表现出西藏古建筑的古朴风格,和它的原始美。

  五,结构自成体系。西藏古建筑采用柱网结构形式,十分巧妙地克服了高原交通不便和木材相对短缺等困难。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同时,柱网既扩大了建筑空间,适应了僧众聚集的需要,又增加了布局的灵活性,带来了更多的建筑平面形式。因此,西藏建筑曾被称为“柱的艺术”。无论建筑所处地域,及建筑高度或高或低,及建筑规模或大或小,柱网结构始终贯彻如一,其中斗栱的利用成为汉藏建筑文化交流的亮点。

  六,宗教的影响。在历史上,宗教思想渗透和影响到西藏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建筑实践也不例外,建筑的布局、形态、结构、装饰等建筑的各个方面,都能看到这种影响。这也形成了西藏古建筑的重要特点。

  徐先生出版了两部关于西藏建筑的图书,内容各有侧重。《西藏古建筑》重在建筑史学,阐述了西藏建筑的历史成因和建筑特点;《西藏传统建筑导则》重在营造学,分析了西藏建筑的营造方法和建筑技艺。两部书在国内关于西藏建筑文化研究方面颇具权威和影响力,充分显示出徐先生在西藏建筑文化研究领域的功力。傅熹年院士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与徐先生的书在藏式建筑的研究上与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的建筑学书籍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学界对他20年来在西藏建筑文化沃土默默耕耘、矢志不渝的认可。

  西藏古建筑是高原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原政治、宗教、经济、技术、艺术发展演进的历史写照,也是藏汉各族人民友谊与交流的生动象征。 虽然,西藏建筑文化是古老的人类文化,其中敬畏自然、珍爱生命、追求信仰、万物包容等建筑思想,对今天人们的建筑实践和西藏城乡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影响作用。(中国西藏网 特约撰稿人/喜饶尼玛)

(责编: 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