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藏学

沉痛悼念杨嘉铭先生

发布时间:2020-03-02 12:02: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著名藏学家杨嘉铭先生走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永远离开了他心爱的藏学事业。杨嘉铭先生一生潜心康藏研究,内容涉及康藏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成果颇丰,建树极深。作为康藏研究的奠基人、康藏研究的集大成者,他的逝世是四川藏学界的一大损失。

  先生辞世已半月有余,其音容笑貌,仍历历在目。他坚毅执着的科学精神,淡泊名利、甘当人梯的高尚情操,脚踏实地、真诚质朴的人格魅力,让接触过他的人无不折服。先生蔼慈祥的面容,时常浮现在我眼前,久久不能忘怀。

  我与先生之间的缘分是从康定民族师范专科学校(现四川民族学院)开始的。1985年4月,中共甘孜州委、州政府决定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姑咱镇创建一所高等学校(即康定民族师专),当地人称“康巴大学”。5月,中共甘孜州委对组建康定民族专科学校筹备组的成员作了人事安排,成立了以中共甘孜州委副书记陈开华同志为组长的八人筹备组。时为甘孜州建筑公司经理的杨嘉铭先生被抽调到筹备组工作,成为康定民族师专历史上最早的“八大金刚”之一。1986年1月,我也奉中共甘孜州委组织部之命,调入康定民族师专工作。在这里,我有幸认识了杨嘉铭先生,并与他成为了同事,成为了挚友。

  先生可谓是康定民族师专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1985年,他来到姑咱镇大渡河畔的半截河坝,负责学校的基建工作。当时,甘孜州委、州政府给筹备组下达的指令是 “一年建成招生”。要建学校就必须要有教室、实验室、图书馆,要有教工宿舍、学生宿舍、食堂……校园基本建设是所有工作的基础,是重中之重的工作,而当时的半截河坝还是一片沙滩地。上世纪80年代要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在一片荒沙滩上建成一所大学,工作难度可想而知。他每天吃住都在工地上,同建筑工人们一道,夜以继日地工作。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教学楼、教工宿舍、学生宿舍、图书馆、食堂,一幢幢大楼便相继建成,确保了在1986年秋季首届学生的正常入学。学校的建设速度也被当地人赞誉为“甘孜州的深圳速度” 。


图为“八大金刚”在康定民族师专奠基仪式上的合影(右二为杨嘉铭)

  杨嘉铭先生也是康定民族师专藏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学校建成后,根据学校党委和行政的安排,他和贡布吉村先生一道筹建了康定民族师专藏语言文学系。先生任系党总支书记(1986年11月—1992年12月),贡布吉村任系主任。1988年,在先生的建议下,学校决定成立“高教藏研室”,并任命先生为“高教藏研室” 主任(1988年6月-2000 年11月),负责筹建和管理“高教藏研室”。由于学校当时还没有成立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因而也代行科研管理职能。“高教藏研室”是康定民族师专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校级藏学研究机构。1993年1月,藏语言文学系主任贡布吉村先生退休,杨嘉铭先生在担任高教藏研室主任的同时,又兼任藏语言文学系主任(1993年1月—1996年12月),承担起藏语言文学系的教学行政管理工作。

  在担任藏语言文学系主任期间,先生十分重视队伍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积极探索“为民族地区培养‘下得去、留得了、用得上、靠得住、干得好’的实用人才”的办学路子,努力提高学生工作的知识技能、思想基础和情感基础,为四川民族地区特别是甘孜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了、用得上、靠得住、干得好”的本土人才。这些毕业生不仅成为甘孜民族教育的中坚力量,也成为甘孜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

  在“高教藏研室”任职期间,先生根据学校实际,制定了以康藏研究为重点、以科研促教学的工作思路,积极组织、带领师生开展康藏研究,先后出版《中国藏式建筑艺术》《德格印经院》《西藏建筑的历史文化》《雪域娇子岭•格萨尔王的故乡》《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志》《四川藏地寺庙》《甘孜藏区的稳定与发展》《四川藏区双语教育教学研究》等学术著作20余部,论文80余篇。其中多项成果获得教育部、四川省人民政府优秀科研成果奖。


图为杨嘉铭先生在接受采访

  先生给我最深的印象还不在于他出版了多少著作,获得了多少奖励,而是他甘当人梯、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记得当时康定民族师专的教师整体上都十分年轻,大多是刚参加工作的本科毕业生,几乎没有硕士和博士。他们在科研方面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科研技能都严重不足。对于这些只有满腔热血的青年教师,先生将他们团聚在身边,像对待自己学生一样,义务给他们讲藏学理论、康藏知识,教他们学术研究方法。甚至怎样选题,怎样查阅文献、档案,怎样从事田野考察,怎样进行材料分析整理,怎么撰写论文,怎样投稿……每个环节,每件事情,几乎都是手把手地教。老师们缺少资料,他帮助到处寻找;老师们的论文找不到发表的地方,他帮助到处推荐。在他的精心培育下,一批青年教师得到迅速成长。2000年,先生调到西南民族大学后,由他播下的这些火种开始在大渡河畔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了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的骨干。


图为2012年嘉绒文化研讨会与会部分人员合影(左一为笔者,左七为杨嘉铭先生)

  从1985年到2000年,先生在康定民族师专总共工作了15年。对先生来说,这15年正是他人生中最美的青春岁月,也是他一生中最难以忘记的岁月。公元2020年1月19日12时58分,病魔无情地夺走了他的生命。2020年1月21日15时10分,根据他的遗愿,家人将他的骨灰葬在了大渡河里,回到了他曾经生活、工作了15年的地方。

  先生,一路好走!我们永远怀念您!(中国西藏网 文/林俊华 作者系四川民族学院康巴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责编: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