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扶贫

青海藏毯产业成为脱贫致富的“法宝”

孙海玲 发布时间:2018-06-06 16:51:00来源: 青海日报

以产业为基,以扶贫为根。一届又一届藏毯展会的成功举办,让青海藏毯走上产业化集群的路子,让青海藏毯产品声名远播。几年间,藏毯加工业出现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随着整个产业的不断升级,世代生活在贫困山区、高寒草原的广大农牧民也为自己找到了一条增收之路——

互助土族自治县索卜沟村是一个纯土族村,结合当地盘绣等传统手工编织技艺优势,联点单位——青海省商务厅协调中国藏毯协会帮助贫困户建立手工藏毯编织加工点,帮助他们拓宽增收致富的道路。

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的河源新村,是国家实行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以来首个整体搬迁的移民新村。2004年,为了保护生态,河源新村的村民离开了世代生活的地方,来到400公里外的玛沁县。如今,河源新村共有241户居民,居住条件极大改善,并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大力发展藏毯编织等后续产业。

中国藏毯协会、藏毯龙头企业积极合作,在全省各地充分利用农村牧区闲置的原村办企业车间、集体仓库、村小学撤并后留下的教室等,建成了一座座加工车间,让挣钱无门的贫困农牧民不用离村就找到了工作……

实践证明,农牧民完全可以乘着藏毯产业这艘正扬帆起航的产业巨轮,依靠自己的双手把脱贫的希望编织成锦绣的生活。

这是一项可脱贫、能致富的富民产业

6月2日,走进青海国际会展中心C馆的地毯实体体验馆,极具特色的果洛藏族帐篷瞬间将大家带回到藏毯“出生的地方”。

展区里,几位来自玛沁县拉加镇岗炯合作联社的藏族妇女正在疏松牛毛,向来往群众展示藏毯编织的过程。据了解,该合作联社整合了藏毯、皮革制品、手工艺制品等多种产业,吸纳了当地590户农牧民入股,其中贫困户有243户,每年通过分红收入每户农牧民能获得1万多元的收入。

“绣一个藏毯要20多天,收入3000元,一年下来也有几万元收入。出去打工很累,挣得也没这么多。还是在家里绣藏毯好,能照顾家人,喂喂牛、做做饭。”说起现在的这份手艺活,“织女”们一边娴熟地绣藏毯图案一边高兴地分享内心的喜悦。

“这次果洛参展的大多数企业都是来自果洛当地基层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他们编织的藏毯、制作的现代小工艺品比如电脑包、钱包等非常受欢迎。手工编织这一技术的掌握解决了当地很多农牧民的就业和收入问题。”果洛藏族自治州经济商务和信息化联合办公室主任马文成介绍。

据悉,藏毯展会结束后,果洛州将和青海省商务厅、中国藏毯协会对接,开办藏毯编织技艺培训班,向牧民普及藏毯技术,推动藏毯产业和地区农牧民脱贫双重发展。

如此看来,展会上看似简单的一块藏毯,一件手工艺品,不仅是产品展示,也是改变农牧民家庭生活现状,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法宝”。

据中国藏毯协会会长汪京萍介绍,多年来,中国藏毯协会也在探索将藏毯产业和精准扶贫结合起来,在青海省内推动“藏毯村”、“藏毯乡”和“一村一品”产业扶贫项目建设工作,将先进的地毯编织机器和编织技艺带进果洛和玉树藏族自治州等地区,为农牧区贫困群众创造增收致富的新机遇,为藏毯产业发展挖掘市场。

以产业为基,以扶贫为根。一届又一届藏毯展会的成功举办,让青海藏毯走上产业化集群的路子,让青海藏毯产品声名远播。几年间,藏毯加工业出现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随着整个产业的不断升级,世代生活在贫困山区、高寒草原的广大农牧民也为自己找到了一条增收之路。

这是一条促发展、惠百姓的富民之路

地处互助县浅山地区的索卜沟村,土地贫瘠,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加上信息闭塞,缺少资源,村民缺少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针对这种情况,省商务厅驻村第一书记协调中国藏毯协会,为村民建立起手工藏毯加工点,通过投资设备和原材料,通过邀请专家、技能培训等方式,帮助村民掌握一技之能。

“经过三个多月的培训,学员都已经掌握了简单的花型编织技巧。如果能顺利接单,每人每天基本上有一百元左右的收入。”藏毯编织培训教师李永梅说,在农村举办这样的培训,不仅能让农村妇女掌握一项技能、增加一份收入,还能让她们顾得上孩子和家庭,一举两得。

如今的索卜沟村,已经建立起了“合作社+农户+致富带头人”的模式,为带动当地村民脱贫致富拓宽了路子。

可以看出,举全省之力打造的藏毯产业,绝不仅仅只是为了让光彩绚丽的藏毯走向市场,那里面更多地承载着千千万万农牧民脱贫致富的希望和梦想。

羊毛是编织藏毯的最主要原材料之一。而青海,则是羊毛的“高产区”。

藏毯发展势头良好,当地牧民能否从中受益呢?据悉,目前很多藏毯加工企业已经将加工车间建到了牧民的家门口,羊毛从高寒地带剪下来之后,富有经验的牧民能够就地加工编织藏毯,而仅此一项,他们的收入每年就能增加3000元以上。

“青海省藏区有丰富的藏羊毛资源,大力发展藏毯加工业,有利于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搭建藏毯展会这一国际专业平台,也是为了让本土企业加强与外商的合作,共同研究促进藏毯产业的发展,帮助藏区成就更大发展。”汪京萍说。

绿色产业的辐射作用就在于,引导扶贫企业辐射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生产就业,既让贫困地区农牧民得到了实惠,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实力。这一点,海北藏族自治州达玉生态畜牧业养殖合作社理事长文长太感慨万千:“我们合作社的羊毛被省内外藏毯企业收购,真没想到卖羊毛也能赚钱!”

这是推动青海融入世界经济的机遇

青海是藏毯的发源地之一,具有发展藏毯的产地优势、藏文化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藏毯又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据测算,每增加1万美元藏毯产业出口,就可安排16人就业。

有这样一组数据可以见证多年来藏毯展会发展脉络和经济效益。2004年,第一届中国(青海)藏毯国际展览会举行,1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10多个省区组团、1500余名国内外客商参展参会,实现合同金额800万美元。到2017年,藏毯展会实现交易合同订单额达1.96亿美元,展会还“连锁”带动着省内物流、旅游、住宿餐饮等行业的发展。

2003年,青海省委省政府首次提出把藏毯作为重点产业进行扶持和培育。多年来,藏毯产业成长为青海省支柱产业之一,助推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推动青海走向国际经济的舞台。

青海省把扶持藏毯产业做大做强与扶贫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乡村的半成品加工生产,以市场为导向,不断研发新产品、拓宽市场销售渠道,转移贫困地区劳动力。如省内的藏羊集团、雪舟三绒等骨干龙头企业在做大做强藏毯产业中,积极吸纳周边地区贫困群众劳动力,增强吸纳劳动力转移的能力,切实担负起企业的社会责任。

“公司厂址坐落在湟中县上新庄镇,很早以前,上新庄镇的周边村民就有手工编织的技艺,这几年村民通过编织手工藏毯走上富裕路的越来越多。可以说,我们上新庄镇的变化都来自于藏毯这一产业的发展。”青海省海湖藏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文勇说。

毋庸置疑,举办藏毯展会对于进一步发展青藏地区藏毯工业、繁荣藏区经济、扩大农牧民就业、增加农牧民收入、帮助藏区农牧民脱贫致富有着重要意义。如今,随着藏毯产业社会化系统工程的实施,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手工藏毯市场的紧俏,给农牧民劳动就业渠道的拓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使青海走向国际市场迎来了宝贵的历史性机遇。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