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扶贫

青海海晏:绿色产业园成为民众创业“摇篮”

李隽 发布时间:2018-09-03 13:11:00来源: 中国新闻网


图为入驻产业园的企业职工制作名族服饰。(资料图) 李隽 摄


图为产业园内展出的民族服饰。(资料图) 李隽 摄


图为周太加在产业园的展示区一角。 李隽 摄

27日,记者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绿色文化产业园,见到了周太加,他正摆弄着橱柜里的玉简,另一边的空地上,陈列的马、牛、羊动物标本栩栩如生。

从一个个体户到独自成立公司,年收入从几万元变成十几万元,是海晏县文化产业园让这个曾经的“牧羊人”在逐梦的道路上变得不再艰难。

从在省会西宁打工到自己创业开店,周太加经历了10余年的磨砺。一次机缘巧合,他接触到了玉石和观赏石并产生了很大兴趣,通过学习,周太加开始自己加工原石,并在海晏县开起了玉器店。玉器店的开张营业为周太加赚到了可观的收入,可是他却担心玉器店会不会因为销售品种单一、顾客群体较少等原因变得人迹罕至。于是周太加下定决心,子承父业,跟父亲学起了动物标本制作。如他所愿,门店加入了动物标本后,又引来不少顾客。

“去年,有经信局和就业局的人到我的店里来找我,他们知道我在做民族工艺品,建议我成立自己的公司,到绿色文化产业园孵化,3年内免店面的租费。”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周太加记忆犹新,因为这件事对他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

2017年6月,周太加关了街上的店铺,成立青海海晏牧羊人民族特色工艺品制作有限责任公司,进驻到产业园。随后,他不仅得到了相关政策支持,还有了外出学习考察的机会,还与不少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以前只有两个员工,搬到产业园后,规模扩大了,需要的工人也增至8人。原本一年生产动物标本最多的时候只有500多个产品,今年八个月已经手工制作了上千个标本,而且这些标本都已经被订购出去了。”周太加说,自从进驻后,产业园通过多方联系,帮进驻的企业寻找合适的销路,还提供专业的技能指导,这让入驻的企业都收益不少。

如今,周太加的生意越做越好,不仅带着自己的亲人朋友一起致富,还有帮助当地的贫困户脱贫致富。

索南才让是海晏县甘子河乡温都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每到冬季都会在周太加的公司打工,四个月的收入也有一万多元,而且还学会了制作动物标本。订单一天天增多,今年上半年周太加就有十万多元的收入,他想扩大生产规模,购买了新的厂房,带动更多的人脱贫致富。

目前,海晏绿色文化产业园入驻的企业有山东东信、清华启迪、上海数造、青海银谷等20余家中小微企业和服务、实训机构。入驻产业园的青海光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几个员工正在组装供热采暖设备,总经理敬正江告诉记者:“我们公司总部在广州,自从入驻产业园后,当地政府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北方在供暖方面需求量非常得大,公司今后在青海的发展我们非常看好。”

“产业园将通过特色轻工及生物制药产业、绿色建材及下游集成产业、绿色低碳环保产业等六大绿色产业的发展,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绿色新兴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构建形成以绿色、环保、科技、文化、新能源为显著特征的现代工业体系,实现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发展。”海晏县经信局局长罗布加说。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富民产业遍地开花

    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园,扶持民族手工业……这是丁青县为精准扶贫开出的良方——如何破解全县产业薄弱带动无力的难题?[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