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书记”巴珠:为村民致富出谋划策
巴珠书记与村民在草莓大棚除杂草。 记者 阿旺尼玛摄
他是从农区家庭成长起来的村党委第一书记,有着丰富的农牧区工作经验,深知农牧民群众的疾苦,对农牧区有着深厚感情,多年来始终坚持服务于农村,为村民致富出谋划策,他就是“草莓书记”——巴珠。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林周县卡孜乡白纳村的草莓大棚离白纳村村委会不远,谈起草莓大棚的筹建,这与白纳村的巴珠书记密切相关。2009年,时任村党委书记的巴珠,通过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带领村委会争取到国家项目资金30万元,他利用这笔资金,动员10户群众投资3万元建设了10栋温室大棚,成立了农牧民草莓种植专业合作社。
我们来到温室大棚时,正好遇到村民正在对草莓苗之间的杂草进行清理,村民告诉我们,她们一般隔一周左右会过来清理一下杂草,在大棚里种植草莓不用担心日照和温度,浇水也是全自动滴灌的,十分方便。
白纳村村民拉珍告诉记者:“以前种植绿色蔬菜,活挺多的,收入也不是很高,现在书记从内地引进了草莓种子,产量高,后期打理也方便。”
不同于室外的低温,绿意盎然的草莓大棚里显得温暖如春,不少草莓还挂了果。在巴珠的带领下,目前合作社已由原来的10户示范种植户发展到72户草莓种植户,还成功引进了新品种草莓,由原来的“白兰地”发展至“奶油”“红颜”“纹章”等多个适应高原海拔种植的品种。短短几年时间内,草莓种植项目共盈利了140多万元,这些盈利的收入也全部归合作社的种植户所有。
巴珠告诉记者:“白纳村种植草莓,村里老百姓很有信心,现在草莓种植比较大一点的温室大棚一年收入大概在5000元至1万元,收入较少的也在5000元左右,一年下来收入基本上万了。”
去年,巴珠利用培训机会,从内地新引进12万株进口草莓植株。他说:“下一步计划对温室大棚进行改扩建,希望把白纳村的草莓种植打造成达孜区重要的农业品牌。”
“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经济社会都在逐步发展,科学技术和人民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我们也要与现代科技同步,建立和改造一些具有现代科技的温室大棚,种植一些口感好对人体健康有益的草莓种类,进一步提高村民收入。”巴珠告诉记者。
-
带头致富 的“领头雁”
西藏林芝市巴宜区米瑞乡色果拉村38名党员集资成立藏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组织党员学习技术、轮流饲养,为每户群众分红5000元。[详细] -
西藏自治区妇联脱贫攻坚“巾帼关爱”活动启动
在传统佳节春节和藏历新年来临之际,2月1日, 2019年西藏自治区妇联脱贫攻坚“巾帼关爱”系列活动在拉萨启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