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乡村振兴

“高原之舟”牦牛产业托起农牧民致富梦

发布时间:2019-10-21 09:58: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西藏是全国唯一省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是全国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之一,基础条件差、脱贫攻坚难度大。2019年是西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剩下的是最难啃的硬骨头,脱贫任务艰巨。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在中央和国务院的特殊关怀下,在国家各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在援藏省市、央企的无私援助下,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紧紧围绕“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目标,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决定性进展。


图为西藏产业扶贫成果展上的牦牛产业展区 摄影:赵二召

  截至9月底,西藏累计实施产业扶贫项目2591个,落实产业扶贫资金354亿元,通过产业扶贫带动23.61万建档立卡贫困农牧民如期实现脱贫,间接带动近40万名农牧民增收。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不断推进,西藏在重点打造青稞、牦牛、民族特色手工艺品等高原特色产业的同时,进一步拓展产业功能,完善产业体系,扶贫产业日益成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

  10月16日,西藏自治区产业扶贫成果展在拉萨市开展。在为期一周的系列扶贫成果展中,集中展示7地(市)组织2016年以来扶持和培育的扶贫产业经营主体(包括企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能人大户、返乡创业群体等)参加,还增加了青稞特色产品展区和牦牛特色产品展区。

  牦牛产业在精准脱贫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牦牛是青藏高原地区特有的珍稀牛种,是草食性反刍动物,被称为“高原之舟”。牦牛是高原群众重要的家畜和肉食来源,可以说“全身都是宝”。


图为西藏产业扶贫成果展上的牦牛产业展区 摄影:赵二召

  近年来,西藏大力推广牦牛产业集中式发展,通过“金融+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科技”的模式,采取牦牛集中收购+农户寄养试点为抓手,在日喀则、那曲、昌都、拉萨等地利用丰富牦牛资源,拓展全产业链,为当地农牧民找到增收致富法宝。

  海拔4360米的帕里草原是西藏最肥沃的草场之一,高山雪域供给了纯净而富含矿物质的水源,茂密的植被,养育了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品种西藏帕里牦牛群落,日喀则市亚东帕里牦牛肉被当地人民奉为最顶级的牦牛肉。

  为充分利用帕里牦牛优质资源,日喀则市亚东县以“突出一个特色、打造一个基地、壮大一个龙头、带动一片发展、富裕一方群众”为产业发展格局。依托帕里牦牛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区,投资8000余万元,打造了以帕里牦牛原种场为中心,以亚东县帕里镇、康布乡牦牛扩繁基地为辐射点的牦牛产业基地,2006年被列入国家保护名录,成为地方特色品种,2018年正式挂牌西藏自治区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基地。

  日喀则市亚东县成立西藏帕里牦牛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专门负责经营牦牛收购、养殖、育种、销售等,通过传统和科学相结合的养殖方式,调控牦牛和产量,形成以“绿色牦牛”品牌为主题的产业链,产品还销往北京、山东、成都等地。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还通过牧民牦牛入股、牧民养殖等形式带动亚东全县652户农牧民,全年实现农牧民收益532万元,解决当地200余人就业。

  昌都市类乌齐县以藏家牦牛股份有限公司为依托,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牧户”经营模式,订单式生产,有效解决了牦牛出栏的销路问题,通过标准化、无菌化的生产过程,细节化的处理将牦牛肉分类进行产销。2016年“类乌齐牦牛肉”成功申报为国家地标产品,类乌齐牦牛成为整个昌都市最响亮的牧业品牌,有效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图为西藏产业扶贫成果展上的牦牛产业展区 摄影:赵二召

  拉萨当雄牦牛在广阔的草原上天然放养,造就了当雄牦牛肉原生态、纯天然、品质好、口感好的特点。2015年来,当雄采取“互联网+公司+基地+客户”模式,牦牛产业从粗放到精细,从散养到规模化养殖,从力量分散到全产业链,每一步发展都十分坎坷,当雄县积极探索全新的市场推广方式。如今,牦牛产业已成为当雄县的扶贫惠农产业。

  随着牦牛产业加速转型升级,产业链不断延伸,近年来西藏不断涌现出牦牛深加工企业,着力开发高附加值产品,进一步提升牦牛肉品质,促进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


图为西藏产业扶贫成果展上的牦牛产业展区 摄影:赵二召

  在西藏产业扶贫成果展现场,西藏诺布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诺布庄园”高端民族品牌牦牛乳冰激淋得到年轻人的青睐。西藏诺布食品有限公司以深度挖掘西藏独有的牦牛资源,延伸牦牛产业链为目标,以现代化的生产经营理念为指导,以打造牦牛乳高端品牌为切入口,以西藏原产的牦牛乳冰淇淋为引爆点。

  西藏诺布食品有限公司市场部负责人告诉记者:“下一步,公司还将建设牦牛乳品观光工厂,届时,牦牛乳冰淇淋年产量预计达到2800吨,每年可带动不少于1000户农牧民增收,可吸纳当地就业人数不少于150人。”(中国西藏网 记者/赵二召)

(责编: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