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丨从一场非遗展演看湘巴藏戏的传承发展

发布时间: 2025-07-20 09:20:00 来源: 新华网

  锣鼓一响,面具登场。表演湘巴藏戏的演员们抬腿、转身间,高亢的唱腔、粗犷的舞步博得阵阵喝彩。

  这是日前在日喀则市南木林县非遗公园举办的非遗展演活动的一景。《智美更登》《卓娃桑姆》《白玛文巴》等藏戏剧目轮番上演,吸引不少村民前来观看。

  流传于南木林县的湘巴藏戏属于蓝面具流派,已有600多年历史。2006年,南木林湘巴藏戏成为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藏戏流派之一。

  在展演活动候场区,一位老人忙碌的身影引人注目。76岁的湘巴藏戏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次仁多吉正在给即将上台表演的小演员整理服装。


湘巴藏戏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次仁多吉给小演员整理服装。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谈起湘巴藏戏,次仁多吉劲头十足。“我从小便跟着长辈们看藏戏,后来它从日常娱乐变成了我的热爱、我的事业,我表演湘巴藏戏已有40多年了。”

  次仁多吉回忆道,刚开始从事藏戏表演时,缺人、缺资金、缺演出机会,服装和道具也捉襟见肘。“通过政府的支持和藏戏队的努力,我们的队伍不断壮大,现在每逢大小节日我们都会到县里演出,还参加了拉萨雪顿节、日喀则珠峰文化旅游节等各大活动。条件变好了,我对培养更多的学徒充满信心。”

  在西藏自治区藏剧团团长边点旺久看来,有市场有观众,藏戏的传承发展就有源源动力。南木林的老百姓爱看藏戏,民间的藏戏演员也热爱表演,往往听到活动预告消息,就会第一时间参与进来。

  经过多年发展,南木林县构建起完善的藏戏传承体系:拥有1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名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12名县级代表性传承人,依托11个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及11处传习基地,带动30支民间藏戏队活跃在基层一线。

  如今,次仁多吉培养了多名青少年藏戏演员,其中有5名能力突出的徒弟可以独立带领新学徒。次仁多吉也从台前转到了幕后,目前主要担当幕后顾问,为学徒讲解藏戏文化。


民间藏戏表演队在表演湘巴藏戏。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当天的展演活动不乏年轻演员的身影。达那雪藏戏队17岁的小姑娘卓玛央吉,上午刚刚演完八大传统藏戏之一的《白玛文巴》,得到了不少评委老师的认可,格外开心。

  “我这次反串扮演了一个性格善良、勇敢坚强的男性形象。之前爸爸演过这个角色,在上台前我一直跟他取经。”卓玛央吉说,爸爸、爷爷都会唱藏戏,受到他们的影响,她6岁开始逐步学习藏戏,初中加入了藏戏队。

  卓玛央吉已经积攒了不少演出的经验,也曾到拉萨雪顿节登台演出。她内心渴望一个更大的舞台:“未来我想选择在藏戏方面继续深造,也希望有机会到高原外展示藏戏文化。”

  非遗保护传承,关键在人。近年来,南木林县通过组建一支平均年龄9岁的少儿藏戏队、开展“藏戏进校园进乡村”活动、开设湘巴藏戏体验课等,推动传承人才梯队不断优化。如今,湘巴藏戏的传承人群体平均年龄降至35岁以下。


果拉村少儿藏戏队的7岁小演员普琼次仁在表演湘巴藏戏。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南木林湘巴藏戏队遵循科学的艺术发展规律,老中青少全年龄段传承结构合理,实力强大,有的民间队伍达到了半专业化水平。”边点旺久说。

  传承发展的步伐在加快。南木林县委副书记、县长边巴说,在壮大传承队伍、让湘巴藏戏“传起来”的基础上,下一步要推动传统藏戏与现代技术、文旅产业深度融合,走进群众日常生活,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让湘巴藏戏“热起来”“火起来”。

(责编: 于超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