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援藏

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

发布时间:2020-05-25 14:12:00来源: 新华网

   2019年7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以下简称北医三院)第五批援藏医疗队奔赴西藏,开启为期一年的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工作近一年间,这支平均年龄不足40岁的医学博士队伍,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书写了新时代青年的动人篇章。

   分秒必争,以精湛医术与死神竞技挽救生命

   在藏期间,医疗队员们凭借精湛医术与死神竞技,留下了一段段挽救生命的感人故事。

   去年8月底,一名48岁的藏族女性患者到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急诊科夜间就诊。医疗队员、北医三院急诊科主治医师刘韶瑜看到这名患者时,患者已经只能半卧或者坐着,在面罩吸氧的情况下血氧饱和度仍然无法达到90%以上,心率一度每分钟超过130次,随时可能呼吸心跳骤停,命悬一线。

   经过检查,刘韶瑜判定患者为心包填塞。情况紧急,但医院急诊科没有B超室,无法通过超声影像引导穿刺操作,盲穿意味着要承担不小的风险。生死攸关之际,刘韶瑜决定在抢救室进行床旁心包穿刺,患者病情很快稳定下来。“我在北医三院抢救室干了8年,对自己的技术还是有信心的。”刘韶瑜说,“更重要的是,作为组织选派的援藏医生,我有责任和义务站出来承担这个风险。”

   疑难杂症也时时考验着队员们的责任与担当。一次,刚查完风湿免疫科病人的医疗队员张警丰,突然接到电话要求对一名患者共同会诊。患者是一名大学毕业的藏族女孩,刚满22岁,但已有眼球塌陷且双目失明等症状,家属犹豫是否带患者赴内地就诊。

   经过仔细了解,张警丰发现患者右眼在短短5天内已无光感,且伴随头痛和尿崩。在这种情况下转院,患者极有可能在路途或就诊过程中出现意外。“患者病情复杂,一旦病情延误,极有可能双眼失明甚至死亡。”张警丰说,“转院对医院来讲少了风险,但对患者来讲却是大大增加了危险。”

   张警丰和同事慎重考虑,与家属反复沟通后将患者留在医院。精心治疗一周后,患者即可看到近距离的大号字体,头痛症状明显改善。目前,这名藏族姑娘已经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汉藏一家,以医者仁心架起民族团结桥梁

   对藏族群众怀有的天然朴素感情,让医疗队员们坚守高海拔地区,践行着“缺氧不缺精神,吃苦从不叫苦”的诺言。

   一次,一名80多岁患有帕金森病十余年的患者,在女儿陪伴下蹒跚着到医院求医。因为前期用的药物很杂很乱,老人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幻觉,吞咽困难,大小便异常。援藏医疗队副队长、北医三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刘小璇仔细查看病例,结合临床实践调整药物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当患者60多岁的女儿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对我表达感谢时,作为医生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刘小璇说。

   还有一次,一名年轻的藏族女孩怀孕6个月时突发抽搐,流产后出现严重的精神症状,不吃不喝大叫大嚷。经刘小璇精心治疗后,女孩恢复得很好。“出院时,家属给女孩的辫子上缠满了五颜六色的藏式彩带。我突然发现她原来是个这么美的小姑娘。”刘小璇说,“当看到小姑娘打扮得美美地出院时,我觉得一切付出都值了。”

   西藏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高寒缺氧让医疗队员们时常感到不适,很多人刚开始查房时从病房一头走到另一头就要歇3次,大口喘气以尽量保持声音平稳。条件艰苦不仅没让队员们有“在高原上躺着也是为国家做贡献”得过且过的想法,反而让他们产生了抓紧时间做些工作的紧迫感。

   新冠疫情发生后,所有队员主动提前结束假期返藏,对标内地开展防控培训。考虑到疫情让多项学术活动推迟,医疗队利用互联网技术,让西藏本地科室人员通过APP在线听课、查房,并同北医三院连线,增加本地医务人员学习的机会。

   在西藏部分农牧区,慢性阻塞性肺病发病率居高不下。医疗队员、北医三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丁艳苓与同事反复沟通,在街道居委会帮助下,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慢阻肺疾病宣传讲座和对长期吸烟、接触生物燃料人群的义诊活动。

   “作为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的成员,我们用自己的医术服务藏族群众,带动本地相关学科发展和人才梯队建设,既是落实中央要求,也是尽我们作为医生的本分。”援藏医疗队队长、“组团式”援藏人才首席专家吴奉梁说,“无论任何时候,只要想到藏族群众治愈后的笑脸,我们就觉得所有的坚持、受的累都值得。”

   情系雪域,在边疆地区汲取成长力量

   严酷的自然条件、与家人分离的忧伤,时刻考验着队员们的意志力和奉献精神。他们坦言,在西藏工作苦,但一点都不后悔,觉得自己的收获比付出更多。

   如何更好地进行脑血管病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判断,如何掌握静脉溶栓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如何分辨NMDA脑炎和普通病毒性脑炎的区别……援藏期间,刘小璇将临床经验不断分享给同事,受到一致好评。但她坦言自己收获的更多。“援藏的经历,让我收起了来自大医院的盲目和骄傲,带着虚心的态度学习,不断充实和成长。”刘小璇说,“我看到了很多罕见的病例,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事,我重温了从医的初心,坚定了守护这份职业的信心。”

   在西藏救死扶伤的经历让很多队员对成为一名医生倍感骄傲。一次,一名48岁的病人因口底蜂窝织炎引起颌下、颏下、颈部间隙广泛感染,因病情严重无法乘机赶回内地。接诊后,医疗队员、北医三院耳鼻喉科主治医师徐驰宇和同事一起成功实施了手术。“做完手术特别累,但晚上回去时,我觉得拉萨的夜空格外美丽。”徐驰宇说,“我还收到同事发过来的微信,说通过这次抢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未来要跟着我提升医术。那一刻,我觉得当医生真好。”

   那曲市聂荣县一名15岁患者因为先天性的腰椎半椎体诱发脊柱侧弯畸形,奔波求医多地未果。因为外观畸形,患者十分自卑,看到谁都不愿意讲话。吴奉梁仔细检查并量身制定了手术方案,手术足足进行了6个小时,术后三个月复查恢复良好。病情好转后,患者一见到人就笑,还主动跟医生说谢谢。

   “病人得救后,他们的家人总是一边说感谢医生,一边说感谢党和政府。这让我意识到,作为援藏医生,我不仅仅只是一名医生,还承担着把党中央的特殊关怀送到西藏群众身边的神圣职责。”吴奉梁说,“援藏不仅是组织赋予的任务,更是崇高的事业。这一年在西藏工作的经历,让我认识到,要把将个人发展融入祖国需要、民族复兴的壮丽事业中,这将是我一生的宝贵财富。”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