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援藏

“小组团”发挥“大威力”

郑边疆 发布时间:2020-07-09 10:50:00来源: 西藏日报


图为藏青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支持阿里地区发展合作签约仪式。


图为阿里旅游企业与河北省旅游企业签署合作协议。(资料图片)


图为当地干部群众在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园区采摘新鲜草莓。 (图片均由通讯员 郑边疆 摄)

  位于藏西的“天上阿里”,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高寒缺氧、地广人稀,曾经的阿里几乎就是不毛之地,然而今天的阿里早已变了模样。

  2020年6月20日,从甘肃省定西市来阿里地区打工的马女士和同乡来到噶尔县农业生态园采摘大棚里,亲手摘下了一颗颗形美味甜的草莓。虽然大棚内有些潮热,但是能够边摘边吃新鲜的草莓,让马女士倍感惬意,这样的生活,以前只能在内地才可以享受到。

  “自从来到阿里打工,想要吃到新鲜的草莓可不容易,从内地进货到这里,一个多星期的路程,再好再甜的草莓也难以保持新鲜。现在有了草莓大棚,周末休闲又多了一个好吃好玩的好去处。”马女士兴奋地说。

  是什么技术让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有了勃勃生机?

  “初到阿里,了解到这里的生态农业情况,我深知责任重大,为了让阿里人民吃到最新鲜的瓜果蔬菜,我们的技术人员反复试验,挑选适合在阿里种植的品种,在保证成活率的基础上提高单产量,逐步建设完善阿里生态农业产业链,走出一条阿里高原农业特色之路。”陕西省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地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园区“小组团”援藏工作办公室负责人王福堂感慨道。

  进入阿里地区后,王福堂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克服高原反应,随即就与几名短期援藏技术人员一道,利用休息时间主动开展调研摸底,经过认真分析对比,编制了《阿里地区高原草莓种植科研项目建议书》。在克服了经费不足、人员不够、设施不全等重重困难下,组成高原草莓试验小组,于8月下旬试种高原草莓2棚,占地约2亩,试种品种6个,成活率达到82%以上,最终取得了在高海拔(4200米)地区规模化种植草莓的首次成功,预计亩产可达2000公斤以上,按照市场价格80元每公斤计算,亩产值可达16万元以上。

  “小组团”援藏工作开展以来,很多以前在阿里地区见不到的蔬菜瓜果通过内地先进技术的推动,实现了本地种养供给,越来越多的高原作物产品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更多的集团企业看到了阿里地区潜在的广阔市场和优越的投资环境,纷纷到阿里投资建设;越来越多的内地旅游企业公司到阿里投资,内地新闻媒体到阿里采风宣传,旅游人数创历史新高,阿里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越来越优,狮泉河流域生态环境极大改善,生物链愈加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西藏工作把舵定向、谋篇布局,将对口支援工作作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帮助西藏在经济建设、维护稳定、环境保护、脱贫攻坚等重点工作提质增效,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原则,将对口支援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吴英杰书记专门提出了“每个地市至少要落实1个医疗教育组团之外的、真正意义上的组团式援藏需求”的具体要求。

  为认真贯彻中央、区党委关于对口支援工作的决策部署,针对长期制约阿里发展的一系列问题,阿里地委、行署于2019年9月有针对性地成立了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园区、招商引资、冈底斯国际旅游合作区及狮泉河区域环境整治4个“小组团”,印发一系列相关方案制度文件,并按照“以服务为先、以重用为本、以关爱为重、以管理为基”的工作思路,政治上充分信任、生活上热情关心、工作上大力支持、管理上从严要求,为“小组团”援藏干部人才创造信任、支持、严格的工作环境和安全、安心、舒心的生活环境,积极引导“小组团”援藏干部人才担当作为,大显身手。

  2019年底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阿里地委的不懈努力下,乘借“小组团”援藏工作的东风,阿里地区的旅游产业、招商引资、环境整治和现代农业工作取得卓越成效。

  创新生态农业,打造高原绿色产业链

  阿里地区坚持农业的科技化、集约化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生态、高效、特色农业。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园区“小组团”组建以来,坚持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为抓手,紧紧围绕地区牦牛、蔬菜、果树等特色产业,着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推进三产融合、实施品牌提升,为推动地区乡村振兴筑牢了基础、提升了品质、拓宽了路径。

  温室大棚打造阿里“菜篮子”。按照“省工、抗病、高品质”的引进要求,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园区“小组团”先后引进黄瓜、番茄、甘蓝、平菇、火龙果、红美人柑橘等适宜阿里地区栽培的水果蔬菜20余种,年均蔬菜产量达到43万公斤,农业产业园区80%的农产品通过产品认证,满足本地64.3%的市场需求,阿里人民再也不用为吃不到新鲜的瓜果蔬菜发愁了。

  现代农机创造阿里“黑土地”。针对阿里地区耕地、牧场土地结构实际,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园区“小组团”引进大型拖拉机、捡石机、翻转犁、旋耕机等10余种现代化农机,全方位开展耕、种、收、管、初加工等生产环节机械化技术推广。

  特别是新引进的机械化捡石机,将在改良土壤、草地质量、提高农作物产量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加快推进全地区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促进农业科技化、现代化发展。

  生态种养保护阿里“绿色肺”。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园区“小组团”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保护第一,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协调1900万元援藏资金,以专业生产基地建设为主体,建设规模化牧草生产加工基地、牲畜育肥试验示范点、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示范基地等项目,以草业工作站千亩示范基地为核心,开展有机肥还田、人工排灌系统等生态建设工程,辐射周边红柳林带,努力打造高原生态绿洲——狮泉河镇生态“绿色肺”,走出一条具有阿里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扎实调研传授阿里“致富经”。聚焦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等方面短板,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园区“小组团”扎实开展调研摸底,撰写调研报告10余篇,撰写的《西藏阿里地区温室草莓栽培技术》《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高原牦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科技论文分别被《西北园艺》和《畜牧业环境》期刊采用。

  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园区“小组团”成员将近几年引进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等成果经验,采用通俗易懂的文字,以汉藏双语、图文并茂的形式汇编成册,为本地涉农企业、合作社、农技工作者、科技示范户、种植户留下永久性资料。

  阿里地区地委委员、组织部部长、地直机关工委书记何兴茂说:“很多以前在阿里看不到、吃不到的蔬菜水果,现在不仅能见到,也能吃到了。”

  “以前,我们只能靠售卖牲畜赚取微薄的家庭补助,现在好了,政府派人帮助我们建设蔬菜大棚,免费为我们提供技术指导,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比以前好多了,我们也过上了小康生活。”噶尔县温室大棚承包户达娃平措激动地说。

  高质量招商引资,集聚发展新动能

  招商引资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招商引资“小组团”严格按照“科学合理、可实现、可持续、可评价”总要求,精准引进一批高质量、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企业和项目,积极推进阿里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抓投资,入驻项目为阿里注入新动力。招商引资“小组团”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采取小分队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协调落实地区招商引资项目47个,协议总投资44.72亿元,其中,续建项目13个,总投资23.48亿元,新建项目34个,总投资21.24亿元。

  利用第四届藏博会为重要契机,2019年落实招商引资合同项目11个,总投资4729万元。

  谋新路,软硬兼施科学应变谋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立足知识信息时代化发展需求,招商引资“小组团”与京东集团协商合作,就阿里网上特色展馆、阿里仓储物流服务体系、产品网络销售平台等多项内容建设达成合作共识,签订《合作推动优势产品网络销售协议》,全面提升阿里经济发展现代化水平。

  强推进,乘势而上助推阿里再上新台阶。招商引资“小组团”充分利用拉萨、藏青工业园区平台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旅游产业、洗涤日化、汽修产业3个方面与河北省相关企业达成意向,计划总投资达到6500万元;紧盯阿里“两羊一牛”产业发展规划实际,与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陕西秦宝牧业就牦牛熟食品加工销售及品牌运营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向陕西省科技厅争取100万元科研资金,由西北农林大学对阿里地区的野血牦牛选育、繁育等产业环节进行科学研究;联系协调陕西千香花卉有限公司投资500万元经营普兰县农业示范园。

  “在阿里地区生态环境和区位地缘条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阿里地区招商引资面临重重困难,作为一名援藏干部,我深知责任重大,阿里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项目、人才等各种资源,而我也会倾尽所能为阿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陕西省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地区发改委副主任、招商引资“小组团”援藏工作办公室负责人马立原表示。

  “阿里给了我们很多投资优惠政策,为我们提供了最优质的投资环境,我有信心在阿里干出一番事业,同时也为阿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阿里旅投酒店管理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涛说。

  提质增效稳发展,阿里旅游谱新篇

  阿里地区坚持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冈底斯国际旅游合作区“小组团”始终坚持“打好特色牌、走好高端路、建好精品区、唱好全域戏”的发展路径,立足阿里岗仁波齐山、玛旁雍错、古格王朝遗址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推动阿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全方位宣传、多渠道推介,全力打造中高端旅游品牌。冈底斯国际旅游合作区“小组团”组织参加第四届河北省旅发大会和第24届中国北方旅游交易会,举办了2019年阿里京津冀旅游宣传推介会,成功协调7家旅行社到阿里实地旅游踩线,组织大型历史情景剧《梦回古格》在内地交流巡演,全方位展现阿里人文文化。

  高位推动、科学管理,提供高质量旅游服务管理。冈底斯国际旅游合作区“小组团”邀请河北省地理研究所专家,开展阿里“十四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调研,精心设计旅游方案,积极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协助完成班公湖景区规划编制工作,为构建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旅游经济交流合作品牌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学先进、优服务,提升阿里旅游业发展软实力。针对阿里地区旅游产业服务质量水平较低、从业人员专业性不强的短板,冈底斯国际旅游合作区“小组团”选派4名讲解员、15名旅游从业人员赴河北培训,学成后传帮带本地从业人员50余人,向先进学经取道,全面提升阿里旅游业服务水平质量。

  “有了岗底斯国际旅游合作区这一平台,阿里地区的旅游资源被有效整合,设计的6条精品路线,无论是在旅游服务管理质量还是对外知名度和关注度都有显著提高,随之而来的就是旅游人数的显著增长,2019年全年接待游客达到1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7%、27.7%,超额完成年度目标10个百分点和15个百分点,越来越多的农牧民群众吃上了‘旅游饭’。”河北省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地区旅游发展局副局长、冈底斯国际旅游合作区“小组团”援藏工作办公室负责人高彦武谈到。

  “非常感谢党和政府拿出50万元专项资金推动札达县的旅游业发展,吸引更多涉旅企业和游客关注札达、走进札达。去年以来,我们农家乐接待的人数和收入是以前的好几倍,我们的生活越过越好了。”札达县农家乐私营业主罗布次仁高兴地说。

  阿里地区风云旅游管理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说:“公司自成立以来,搭乘政府支持旅游产业的‘顺风车’,公司在阿里地区形成了严密的旅游服务网络,在旅游路线策划、游客组织管理、游客体验升级等方面都有了巨大改善,我们接待游客的数量也越来越多,阿里的旅游品牌形象也越来越好。”

  绿水蓝天新风尚,建设魅力狮泉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狮泉河区域环境整治“小组团”始终本着“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深入实施重点生态工程,稳步推进自然保护体系建设和湿地保护修复,展现美丽阿里新面貌。

  顶层推动做规划。围绕中央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等重大战略部署,狮泉河区域环境整治“小组团”充分调动河北省技术资源,积极协调20余名河北省水利厅专家对狮泉河区域地质环境进行勘探和测绘,制订完成工作规划方案,并联合地区水利局将多油水库、阿青电站供水灌溉配套工程等一大批水利建设项目争取纳入“十四五”规划中,持续推进重点区域综合治理。

  制度引领定规矩。狮泉河区域环境整治“小组团”主动引进内地环境整治经验,阿里地区地县乡村四级2170条河湖实现河湖长制管理全覆盖,健全《河湖长制工作考核办法》等配套衔接制度18项,为狮泉河区域环境整治定下了基调。

  专项活动优环境。以“蓝天、碧水、美丽阿里”为目标,狮泉河区域环境整治“小组团”全面整合资金1700万元,开展狮泉河区域、重点交通道路沿线、人文景观以及城镇环境专项治理,举办文明风尚宣传教育3场次,组织“清四乱”“绿色卫士行动”专项活动25场次,治理噶尔县县城水土流失面积34平方公里,共清理各类垃圾935批次196吨,齐心协力推进美丽阿里、健康阿里建设。

  “我们坚信,只要守住绿水青山和冰天雪地,就一定能迎来金山银山。”地区水利局局长拉巴坚定地说。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是我们开展环境整治的目标,也是我们担负的政治责任。”陕西省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地区生态环境局专业技术人才张浩生说。

  “现在的阿里天更蓝了、狮泉河水更清了、空气更清新了。”噶尔县加木村村民罗布群培高兴地说。

  实践证明,“小组团”工作模式是对新时期对口支援工作的科学探索,是组团式援藏工作继承和发展的又一项成功实践,是促进阿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特色发展、全面发展的精准举措,是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重大政治任务、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

  乘风破浪,披荆斩棘,阿里人民在奋进的道路上愈加勇猛。

  脱贫致富,共建小康,阿里人民在幸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下一步,我们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聚焦改善民生、发展经济、增强内生动力等目标任务,在理念创新、人才帮带、技术改造、市场培育、品牌塑造等方面精准发力,切实提升‘小组团’援藏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为阿里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和智力支撑。”阿里地委书记朱中奎说。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