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高原时评

【小西图评】从不忘本来中获得开辟未来的力量

发布时间:2022-05-18 21:46: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听,历史的回声……

  一颗元谋人牙齿化石、一块蓝田人下颌骨化石、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在我们的凝望中,鸿蒙初辟,祖先越过百万年向我们走来。

  吹响一支贾湖骨笛,感应九千年前人类的呼吸。

  打磨一块红山玉龙,以蜷曲的姿态孕育早期文明的雏形。

  轻抚一片殷墟嵌绿松石甲骨,中华文明从祖先的心里流传到我们指尖,刻骨铭心。

  仰望一棵三星堆青铜神树,古蜀文明沟通天地的神往,何尝不是你我仍在追寻答案的“天问”?

  描摹一幅人物御龙帛画,生而为人,死后成仙,生死之间,御龙而行,一笔一画中,读懂楚人的生死观。

  阅读三万七千多枚里耶秦简,平民小吏见诸尺牍,看到那些被秦时明月照耀过的生命和时光。

  携一方“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伫立沙海古道,遥望东风和西风在此相遇,吹拂至今。

  临写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雅集会稽山阴,一觞一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怀抱银鎏金论语玉烛龟形酒筹筒,旁观李白醉吟慨叹“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展开文徵明《前后赤壁赋卷》,登上苏轼的扁舟,夜游赤壁,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驮一只元代青花凤穿牡丹纹罐,随马帮穿行茶马古道,登上雪域高原,安放于布达拉宫大殿之上。

  抚摩《天妃灵应之记》碑,跟随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的崛起。

  拂去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上的尘埃,回望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岁月,直面“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深刻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动因。

  云游南湖红船,见证百年大党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今天带领人民创造着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引领千秋伟业的壮阔航程奋勇向前。

  博物馆,曾经的缪斯神庙、宫闱禁苑,如今的公共空间,从权贵私藏走向大众共享,披沙沥金,钩沉拾遗,抖落历史的尘埃,守护古老文明,解读文物遗迹,服务社会大众,释放博物馆的力量,这种力量是无形却深远的。

  自1905年张謇创办江苏南通博物苑以来,中国博物馆事业走过了一百多年的风雨历程。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全国博物馆数量由4692家增长至5788家,平均每两天就有一家博物馆建成开放;全国博物馆年度参观人数由7亿人次增长至12亿人次,平均每年增加1亿人次。可以说,逛博物馆,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

  新时代,如何更好地释放博物馆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一个“活”字,说透了方法。

  随着数字技术在博物馆策展和展陈中的应用与迭代更新,本文开篇中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体验正在逐渐成为可能。打开全国“数字博物馆地图”,可以用街景视角对全国1400多家博物馆进行智慧搜索和游览路线设计;三星堆考古发掘全程直播,“火锅”“愤怒的小猪”“奥特曼”“诸葛亮”“机器狗”,每次“上新”开“盲盒”,总能“火出圈”;5G+AR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人在古人画中游”的梦想,一场《唐宫夜宴》舞、一场“丝路美地”数字敦煌展,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几可乱真;AR、VR、三维影像制作等技术的加持,再现了宋朝人的“慢生活”,文人雅集、呼朋引伴……数字化创新让博物馆更容易接近和参与,人们在博物馆里看到的不再是沉睡沉默的文物,而是活色生香、触手可及的历史与文明。

  进一步思考,酷炫技术包装、“爆红出圈”固然是必要的,但只有持续提升博物馆的受众意识、服务意识,深入挖掘展品背后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内涵,才能帮助参观者从“看热闹”变成“看门道”。博物馆是实施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战略伙伴,社会可持续发展包括人类社会文明的传承和延续,在这方面,作为历史文化载体的博物馆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和力量。

  还记得巴米扬大佛吗?21年前,一声巨响,化为灰烬。为避免再遭厄运,一批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珍藏文物被送出国,颠沛流离。2017年至2020年,这批珍宝在中国多地巡展,“浴火重光——来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宝藏”“丝路秘宝——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珍品”“器服物佩好无疆——东西文明交汇的阿富汗国家宝藏”“文明的回响:来自阿富汗的古代珍宝”……北京、敦煌、成都、南京、郑州、深圳、长沙、香港等地接力守护。2021年,故宫博物院还公布了《关于共同推动保护阿富汗文化遗产的倡议书》。我们看到,两个古老的文明惺惺相惜,用文明的力量守护文明。

  绵延交错的时空中,博物馆静静矗立,示意来处,遥指去向。置身“活起来”的历史,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我们总能得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启迪,从不忘本来中获得开辟未来的力量。踏上新征程,我们需要充分释放博物馆实现可持续发展、数字化与可及性创新、通过教育进行社区建设的力量,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国西藏网 文/李元梅 图/许娜)

(责编: 苏洋)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