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高原时评

文化的觉醒,从西藏民主改革说起

发布时间:2023-03-29 16:10: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半个多世纪前,民主改革的铁拳砸烂旧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禁锢在广大农奴和奴隶身上斑斑锈迹的镣铐,春风吹遍雪域高原每个角落,也复苏了因被“三大领主”垄断而沉寂在冻土之下太久的文化种子。随着广大农奴翻身得解放,旋即而来的便是挣脱封建农奴制对人的精神枷锁的桎梏,西藏的文明果实开始广泛惠及个人,雪域高原曾一度被阴霾遮蔽的文明天空重又群星灿烂。

  明珠蒙尘:西藏封建农奴制度下被垄断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这片中国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之上,遍布着深邃厚重的人类历史之痕,复杂的地理环境孕育了西藏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景观。然而明珠蒙尘,西藏历史上曾长期实行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在以特权和森严等级为底层逻辑构建的社会中,人民物质生活极端匮乏,精神文化生活十分凋敝。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前,占西藏人口不足5%的农奴主阶级,包括“三大领主”及其代理人,占有西藏全部耕地、山林和大部分牲畜、农具、房屋和其他生产资料。西藏剩余95%的人口沦为农奴和奴隶,由于没有生产资料,不得不人身依附于农奴主阶级生存。尽管如此,也无法逃脱个人劳动果实被层层盘剥的命运,当时广大农奴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即使雪山变成酥油,也是被领主占有;就是河水变成牛奶,我们也喝不上一口。”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指明了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起到的基础性作用。在旧西藏丧失基本人权的农奴,精神文化生活更无从谈起。为更严密地控制西藏社会,“三大领主”及其代理人以神权粉饰教权,利用宗教对人民实行精神奴役,以“极乐世界”和“来世幸福”的虚假论调控制农奴的思想,由西藏劳动人民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文化成果无法惠及自身。例如有“藏文化的活化石”之称的藏戏,被旧西藏贵族垄断用以玩乐,农奴和奴隶没有资格欣赏。这不是佛法所倡导的平等和慈悲,而是旧西藏统治阶层包装后的图谋,西藏数以百万计的农奴和奴隶的精神世界十分匮乏。

  一步千年:西藏民主改革使人们摆脱精神枷锁的桎梏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对自由与和平的追求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识,以农奴对封建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为典型特征的农奴制严重背离人类历史发展潮流。1948年,第一个人权问题的国际文件《世界人权宣言》经联合国大会通过,其中指出,“任何人不得加以酷刑,或施以残忍的、不人道的或侮辱性的待遇或刑罚。”封建农奴制度下的旧西藏,大量社会财富流向西藏上层的极少数人,而物质财富的直接生产者却丧失基本人权,终年挣扎在贫困和死亡的边缘。这种畸形的社会结构长期抑制和破坏西藏社会生产力,并严重阻碍了西藏文化事业的发展,尤其是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包括文献典籍、文学艺术、建筑工艺、天文历算、藏医药等都处于衰落凋敝的状态。

  1959年3月28日,国务院发布命令,宣布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地方政府职权,一场波澜壮阔的民主改革运动在西藏开展。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旧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百万农奴成了新西藏的主人,生存权、发展权得到充分保障,逐步摆脱了农奴制社会对人的精神桎梏,西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开始充实起来。

  旧西藏时期没有健全而完整的教育体系,文盲率高达95%。拉萨中学是西藏历史上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中学,西藏民主改革后,拉萨中学的教学秩序逐渐步入正轨,并于1963年培养出首批21名高中毕业生,其中有8人被北京高校录取。拉萨中学英语老师次仁央宗的父亲马光耀便是拉萨中学首届考入北京师范学院(今首都师范大学)的毕业生,他在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母校成为一名教师。像马光耀这样受惠于新西藏教育事业发展的普通人还有很多。经过多年建设,西藏群众的文盲率大幅降低,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现代教育体系在西藏基本建立起来。2021年西藏有各级各类学校3195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7所,中职学校12所,中学143所,小学827所,在校学生79万多人,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87%,小学净入学率达99.93%,初中、高中、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106.99%、90.2%、56.14%。

  藏医药事业的发展同样是西藏民主改革后文化进步的缩影。始建于1916年的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西藏自治区藏医药研究院),前身为拉萨“门孜康”(藏医星算院)。在旧西藏,像“门孜康”这样的藏医卫生机构仅限于服务上层贵族,学习藏医药的学徒大多是由寺庙推荐的贵族子弟,广大农奴和奴隶无法享受到藏医药的治疗,更没有机会系统地学习藏医药知识。“那时候生病了就自己扛、硬挺着,有的时候去寺庙里祈祷。根本不会上医院。”经历新旧西藏社会变化的三有村村民桑珠卓玛回忆道。西藏民主改革后,普通人也有了可以在藏医院看病的机会,藏医药的逐步普及为藏医药文化在西藏的传播提供了契机。西藏藏医药大学建校后培养了7000余名藏医药专业人才,这些藏医药专业人才为促进西藏藏医药卫生服务事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截至2021年,西藏公立藏医医疗机构达44所,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藏医药服务覆盖率分别达到94.4%和42.4%,藏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和基层藏医药临床实践平台的建立使藏医药文化保护和传承得到重要落实。

  实行民主改革后的西藏,各项文化事业被激发出新的活力,人民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如火如荼:西藏彰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繁荣局面

  文明由文化成果凝聚而成。西藏民主改革60多年来,西藏经济建设实现飞速发展,旧貌换新颜。同时,西藏文化事业在发展中不断服务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活态传承与发展,持续彰显中华文明丰厚的意蕴,西藏呈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繁荣局面。

  西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千百年来根植于西藏人民心中的文化基因。文物古迹保护和修复方面,西藏出台《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条例》《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条例,开展西藏珍贵文物的抢救保护工作。截至2022年,西藏已调查登记的各类文物点4468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373处,其中国家级70处、自治区级603处、市县级1700处,可移动文物达51万件。

  藏语言文字规范传播方面,推动西藏藏语言文字更加标准化、规范化,藏语言文字广泛应用到民生各个领域,成为促进西藏文化事业发展的有力传播载体。

  民族节日传承和创新方面,以藏历新年、雪顿节为代表的一批西藏传统节日习俗被保留。林芝桃花节、山南雅砻文化节、那曲赛马节等地方性特色节日也极大丰富了西藏人民群众的日常精神生活。以文促旅,打造西藏文化盛宴,拉动西藏各地市文旅事业发展。以林芝市第十九届桃花旅游文化节为例,“线上云赏桃花”吸引全国大批网友关注,仅新华网云直播开幕式一个半小时,全网观看量便突破155万人次,“林芝桃花”这张金名片极大提升了林芝作为旅游城市的知名度。

  藏医药事业持续向好发展。“十三五”期间,西藏建成自治区藏医院、山南市藏医医院两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建设549个乡(镇)藏医馆,为人民群众就近实现藏医治疗提供便利。“巷深闻酒香”,藏医药学精髓在国际社会上亦不断崭露头角。2018年,《四部医典》和“藏医药浴法(索瓦日巴)”先后入选世界记忆工程亚太地区名录和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博大精深的藏医药在国际舞台持续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民间文化艺术传承方面,藏戏、格萨尔、唐卡、藏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推广成果突出。近年来,西藏文联全面落实文化润边工程,每年下基层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服务活动不少于100场次,服务农牧民群众人数达10000人次以上,逐步覆盖西藏各市地县区,西藏各族群众有机会欣赏到各类喜闻乐见的西藏民间文化艺术精品。浓郁的民族风格、创新的艺术形式和丰厚的文化内涵也使得西藏优秀民间传统艺术开始受到更多年轻人关注。“以后我想成立一个藏戏团,把藏戏教给更多的人。”拉萨市堆龙德庆区马镇小学读六年级的旦巴平措说。幼时父亲带他看经典藏戏《卓娃桑姆》,让他萌生了学习藏戏、组建藏戏队的想法。如今他已是藏戏队的小学徒,在西藏民间文化艺术宝库中找到梦想的丹巴平措,期待在藏戏艺术平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

  “我曾亲眼见证了新旧西藏的交替,新西藏让我的文化传承有了更大的价值。”嘎尔国家级传承人和拉萨堆谐、拉萨扎念琴弹唱自治区级传承人扎西次仁坦言道。

  往事越千年,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西藏民主改革,使“居住在世界最高处,却生活在世界最底层”的百万农奴翻身做了主人。西藏文化这颗高原明珠,经历史打磨而历久弥新,必将在未来彰显更富足的时代价值。(中国西藏网 文/李一凡)

  

(责编:陈卫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