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扶贫

喜看雅砻大地绽新颜

发布时间:2023-09-19 09:29:00来源: 西藏日报


山南市措美县哲古风电场。通讯员 次仁龙布 摄


美景如画的羊卓雍错湖畔。通讯员 次仁龙布 摄


哲古草原上的藏野驴。通讯员 次仁龙布 摄


可爱的野生藏猕猴。通讯员 次仁龙布 摄

  山南市扎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近年来,山南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区党委“着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战略部署,出台《山南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20-2025年)》,把“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上走在全区前列”作为“六个走在全区前列”重要任务之一进行安排部署,切实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到实处。

  山南市委、市政府自觉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及时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政策性文件,出台《砂石料开采管理条例》等4部地方性法规,印发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推动党中央和区党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实落地。同时,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2018年以来,新增苹果、核桃、葡萄等经济林面积7.6万亩,加查、大古水电站项目建成投运,哲古分散式风电场首批机组并网发电,全市已建、在建电力总装机容量达505万千瓦。

  为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山南市持续推进总投资24.33亿元的雅江流域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着力打造雅江中游百里生态走廊和沿喜马拉雅北麓生态廊道,2018年以来,累计植树造林50.53万亩,封山育林21.12万亩,森林抚育32.92万亩,造林补贴项目14.2万亩;实施水土保持生态综合治理项目15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1平方千米,完成防沙治沙76.8万亩。同时,大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9%以上,设置河湖长1900余名,组织开展危险废物专项排查整治,农药、化肥保持零增长,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山南市出台《山南市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专项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设置1000万元专项奖励资金,全面落实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全市完成人畜分离50166户。加大水电、矿产、旅游等重点资源开发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系统监督和全过程监管,严禁“两高”企业和项目进入山南。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3000万元的环保专项资金,各县(区、市)每年安排不少于100万元的环保专项资金。2018年以来,山南市本级财政安排生态环境领域资金5.98亿元,重点用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矿山恢复治理、生态效益补偿、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等领域。深化实施生态富民,累计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奖励资金0.66亿元,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5.57亿元,草原保护补助奖励资金4.03亿元,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15.15亿元,更多农牧民群众吃上“生态饭”、走上致富路。

  乃东区:不断加大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力度

  近年来,乃东区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坚持问题导向,结合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大力推动矿山生态修复治理,以实际行动推动乃东区生态文明建设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当好排头兵。

  乃东区建立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抓总,各责任部门具体推动的工作责任制,配齐配强业务人员和执法队伍,全区21处各类砂石矿点已全部关停,立案1起。同时,及时组织干部职工、生态岗位人员(地质灾害群防群策员)成立巡查队伍,制止乱采乱挖矿山行为5起。各乡镇积极动员群众监督,建立乡镇、村居联防联控监督机制,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切实将破坏生态环境的苗头性违法违规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乃东区把全区21处矿山纳入生态修复治理范围,按照谁开采谁治理和政府投入相结合的方式,分类纳入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治理项目、西南缘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累计投入资金1.07亿元,治理范围达103.16公顷。截至目前,乃东区21个生态修复治理矿山已验收4个,待验收9个,正在实施治理5个,其余3个正在加快推进前期设计,已完成生态修复治理面积90.97公顷。

  乃东区:以更“实”的举措推动畜禽粪污治理

  近年来,乃东区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区党委、山南市委关于打好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为具体抓手,动员各方力量,优化整合资源,加快实施乃东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一期、二期项目,推动农牧区人居环境不断提升,努力谱写农村绿色发展新篇章。

  乃东区始终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作为乡村生态振兴重大工程,作为农村环境整治的关键抓手,以项目推动畜牧产业转型升级,以实际成效促农村环境改善。2021年以来,乃东区成立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督导检查、绩效考评等机制,统筹协调解决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动工作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印发《乃东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建设项目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职责分工和时间节点,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压实责任落实,为推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提供了保障。

  乃东区先后实施总投资为2051万元的山南市乃东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一期)建设项目及总投资为1749万元的(二期)建设项目,将乃东区范围内4家规模化养殖场(白荣奶牛养殖场、索珠藏香猪养殖场、巴山农牧万头生猪养殖场、贡桑禽类养殖场)、2家有机肥厂、1747户农牧民养殖散户纳入整县推进项目实施范围。同时,积极组织农牧民实施分散式养殖户畜禽粪污资源利用项目,将农牧民增收与农村环境整治有机结合,助力乡村生态振兴。

  乃东区不断完善粪污收集、贮存、处理、利用体系,做到资源化利用全覆盖,从源头上解决养殖污染问题,规模养殖场、有机肥厂均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采取种养结合、农牧循环模式,4家规模化养殖场通过将养殖粪污废水沉淀、分离、除杂等一系列工艺处理后,实现粪污废水分离,水资源回收重复利用。乃东区采取“先建后补、投工投劳”的形式,以群众劳务投入折算为配套资金形式,有效调动农户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将畜禽粪污治理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有效结合,在变废为宝的同时,切实推动农村环境改善和美丽乡村建设,构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浪卡子县:全力配合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自治区第二轮第一批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山南以来,浪卡子县高度重视,精心部署,积极组织,始终把此项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一把手”工程抓实抓细抓好,狠抓工作落实,全力配合做好自治区督察组进驻期间各项工作。

  为切实配合做好自治区第二轮第一批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全面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指挥、督促整改和各项保障,浪卡子县成立了配合自治区第二轮第一批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及综合协调组等7个专项小组,明确职责分工,积极做好督察组进驻前各项准备工作。

  浪卡子县委、县政府先后组织召开配合自治区第二轮第一批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推进会、调度会,提高全县各级各部门思想认识,严格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和配合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政治责任。县委主要领导先后指导县配合自治区第二轮第一批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3次,调度工作开展情况4次,其他班子成员指导8次。

  浪卡子县制定《浪卡子县配合第二轮第一批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县级领导分区包片任务分工表》,有计划、有步骤地规划好每个点位工作任务,建立重点工作任务“日调度”工作机制和县级干部坐班制度,相关县级领导不定期到基层调研督查重点工作任务落实情况,督帮一体,及时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落地。同时,分门别类建立档案台账,共收集整理佐证资料1300余份,形成全县工作开展情况1篇、典型材料2篇。

  全县积极引导群众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县融媒体中心和“羊湖之声”微信公众号开设宣传阵地,充分利用电子屏、宣传片等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宣传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采取精心制作宣传展板、条幅、标语、入户宣传等方式,展示全县生态文明总要求、重要意义、根本任务、预期目标、高地建设、整治成果等内容,设立专题展板6个。

  加查县:点亮志愿“红”,守护生态“绿”

  “山水之间,关乎国之大者”。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一域之力助推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加查县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创建和生态环境保护两条主线,从环保志愿队伍建设、完善服务阵地、创新活动举措等方面精准靶向发力,点亮志愿“红”,守护生态“绿”。

  强化队伍建设,完善制度机制。加查县制定印发《加查县关于组建生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队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健全“个人自荐+乡镇推荐+县级审核”报名机制,面向全县农牧民党员群众、退役军人、退休干部和生态环保人士,以发放聘用证书的形式,在全县各个乡镇、县城区域招录生态环保志愿服务人员25人。规范推行志愿者管理、志愿服务台账管理、激励和保障机制,切实维护生态环保志愿者基本权益,不断提高志愿服务组织的服务效能和管理水平。

  完善服务阵地,强化品牌意识。加查县立足生态环保志愿服务主阵地建设,加大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县城乡镇、景点景区等配齐轮式垃圾桶。持续加强与各乡镇、县直各单位、行政村协调统筹力度,拓宽志愿服务项目和渠道,引导群众广泛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树立和强化品牌意识,不断夯实服务公众实践主载体。志愿服务队成立至今,针对辖区内乱堆乱放、卫生死角、道路垃圾清理等问题陆续开展活动20余场次,通过讲政策、摆事实等方法,劝说10余家个体经营户主动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行动中来,为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添砖加瓦。

  聚焦活动宣传,提升社会效益。加查县组织开展全方位主题宣传活动,确保环保志愿者服务触角向基层延伸、向重点领域延伸。通过发放宣传资料,环保知识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农牧区等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搭建与公众沟通的桥梁,形成了全域关心、支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活动中,累计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

  桑耶镇:人进沙退 荒漠变绿洲

  山南市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桑耶核心区)是西藏唯一一个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区,面积约5万亩。在这里,青杨、藏沙蒿、沙蓬等植物簇新吐绿,俨然成了一方绿洲。目前,仅核心区桑耶镇就已治沙1.5万多亩。

  “以前,我们村风沙太大,地里没法种粮食。如今,家乡一改往日风沙四起的景象,真没想到会有战胜风沙的一天!”扎囊县桑耶镇村民、防沙治沙示范区管护人员贡嘎索朗看着眼前成片的绿植,不禁心生感慨。

  40年前,桑耶镇是“举目远望一片沙,大风一起不见家”。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山南市采取修筑“丁字坝”、大苗深栽等办法,在雅鲁藏布江南岸的沙滩上开始了试验性造林。

  山南市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雅鲁藏布江防护林建设初期,以义务植树和林业部门补助性造林为主,之后以“一江两河”、拉萨周边造林、重点区域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西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建设工程等多种途径和形式造林。同时,采取“封、固、造、播”等举措,采用枝条草方格固沙、砾石压沙等治沙措施共同遏制风沙流动,推动生物治沙与工程治沙相结合,并积极引进花棒、沙柳、柽柳等沙生植物,在雅鲁藏布江河谷成片栽植4500万株。

  如今,雅鲁藏布江河谷防沙治沙人工林已成体系,流动性沙地逐渐减少,极重度沙化土地面积减少,有效控制了沙化土地扬尘。土壤情况得到明显改善,植被盖度明显提高,林灌草植物种类增多,雅鲁藏布江两岸45万多亩的沙滩地变成了绿洲,有效保护了雅鲁藏布江沿岸农田、草场及交通水利设施。

  据推算,雅鲁藏布江防护林建设每年吸纳约2万名劳动力。通过雅江造林带动山南市种苗等产业发展,全市苗圃数量达74个,每年吸纳1400余名农牧民就业,为农牧民增收1600余万元。

  造林就是“造福”的理念已经在当地深入人心,“沙治好了,地能种粮。通过护林员生态岗位,我们又多了一份收入。林子好了,子子孙孙都受益。”贡嘎索朗说。

  错那市:推动勒布沟生态环境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错那市锚定“四件大事”,围绕“努力做到生态文明建设、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示范区走在前列”目标,以勒布沟特色优势探索“生态+产业+旅游”发展模式,打造一批聚特色、有文化、富内涵的生态品牌,不断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用“生态色”勾勒边境长廊上的风景图。

  彰显“本”色,勾勒丰容“规划图”

  4月3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同意错那撤县设市,市政府驻地迁至麻麻门巴民族乡政府,9月5日,经自治区党委、市委同意挂牌成立。

  撤县设市以来,错那市正确处理好保护生态与城市建设、当前发展与长远规划、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准确把握错那新城功能定位,坚持适度超前原则,按照“一主一副”“一体两翼”布局模式,坚持在推动绿色化低碳化发展上下功夫,严格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确保绿色面积不少于规划区域内的40%,保留古树、控制生态斑块和廊道,避免搞高切坡、大开挖,延续生态功能,为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重要节点、安居乐业的美丽边城夯实生态基础。

  提升“成”色,勾勒丰美“生态图”

  勒布沟,是我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门巴族的居住地和发源地,是集生态、民俗、红色、人文、地理于一体的旅游风景区。多年来,当地不断加大对勒布沟绿色发展、文化发展、人居环境发展等方面的投入,把勒布沟打造成“生态文明小康示范点”“门巴文化展示区”“特色生态旅游小城镇”。

  2022年,错那成功创建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27个、自治区级生态文明示范乡镇10个、自治区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1个,自治区美丽宜居乡村4个。2019年,勒门巴民族乡斯木村荣获“中国村庄2019幸福村”称号,麻麻门巴民族乡麻麻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错那市勒布沟荣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2020年,勒门巴民族乡勒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

  擦亮“底”色,勾勒丰裕“产业图”

  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造就勒布沟的绿色产业发展,近年来,勒布沟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茶旅融合道路,引进先进种茶技术,完善制茶工艺流程,打造了“勒仓莲”等高原优质茶品牌。融合观光与采茶项目体验,世界最高海拔茶园勒布沟茶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让当地群众把“生态饭”牢牢端在了自己的手中。

  2021年,在北京两展一节茶叶产品评选中,“勒仓莲”牌雪域毛峰和雪域勒红分别获得特别金奖和金奖。2022年底,勒布沟成功试种莓茶,为产业发展增添活力。

  打造“特”色,勾勒丰润“旅游图”

  错那市突出勒布沟景区的核心景区作用,整合旅游资源,实现绿色休闲与红色旅游有机紧密结合,一方面,规划、提升勒布沟景区的度假休闲功能,启动勒布沟景区提质改造工程,商业化引进了一批星级酒店,提升接待档次和能力,打造“休闲度假的高端产品”;另一方面,打造红色旅游路线,扩建张国华将军前线指挥部场馆,建成党性教育基地和红色教育基地,让红色遗址成为勒布沟一个响亮的招牌。

  与此同时,错那市以节庆活动为载体,聚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门巴戏亮点,丰富对外宣介的途径,不断展示特色文化魅力,切实营造良好的文化旅游氛围。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