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滚动图

西藏民族大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王淑 发布时间:2019-10-23 18:04: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十月的陕西咸阳,虽然天幕略有些低沉,但在西藏民族大学校园内,拉萨路两侧茂盛的国槐,勾勒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粗壮的国槐树后分布着学校的新旧建筑:灰色、坡式屋顶的老教学楼与宽敞、明亮的新教学楼互相呼应,“见证”着西藏民族大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西藏民族大学诞生于西藏和平解放初期、西藏民主改革前夕的特殊历史时期,3000多名学生从雪域高原来到渭水之滨,为西藏革命和建设奋起读书;西藏民主改革取得胜利后,学校办学任务逐渐转向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开始构建较为完善的学科。2018年,西藏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在肯定学校办学成绩的同时,也提出更高要求。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西藏民族大学正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高水平综合性民族大学。


图为西藏民族大学校园一角 摄影:王媛媛


图为西藏民族大学校园一角 摄影:王媛媛


图为西藏民族大学新图书馆 摄影:王媛媛

  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学校

  繁密的树丛中掩映着几幢青瓦墙、灰瓦顶的三层楼房,这是西藏民族大学校内拉萨路一侧的好景致。“这些房子有些年头了,坡式屋顶的建筑是受著名建筑家梁思成的建筑思想影响。”信步校园,欣赏建筑之美,西藏民族大学一位退休教师答疑解惑。

  如今的好景致得益于党中央的亲切关怀。

  1957年3月,中央指示“西藏也要设立大学”,开启了边疆民族地区在内地办学的模式。西藏方面在多方考察后,认为西北工学院咸阳校址更适合作为西藏公学和西藏团校的校址,于是向中央申请。

  “同意将原西北工学院的咸阳校址全部拨给西藏工委作为西藏公学和团校的校址。希该院尽快腾出,以便早日进行教学。”中央的亲切关怀,让学校筹建工作顺利开展。1958年9月15日,西藏公学举行第一届开学典礼,3000多名学生载歌载舞欢庆开学。


图为学校师生同劳动


图为学校汉语文学习生词走廊一角

  “‘西藏公学’的校名是在1957年9月由中央确定的,这表明学校是学习陕北公学的办学模式,为西藏培养干部人才。”西藏民族大学离休教师陈钦甫回忆,学校自创建便坚持艰苦创业、勤俭办校,学校师生同吃、同住、同劳动。

  “到现在,我还记得藏族学生在淘沙时帮过我的忙。”西藏民族大学退休教师王联芬说,西藏公学的首批3000多名学生,80%以上出生在翻身农奴家庭。到了学校过上了以前不敢想的好生活,学生们当即表态:好好学习、在文化上打一个翻身仗。“在学校教室宿舍、走廊林荫道上,到处都可以听到他们读书的声音、看到他们学习的身影。”

  1959年3月,西藏地方政府中的上层反动分子发动全面武装叛乱。西藏公学先后分三批组织2100余名师生奔赴平叛斗争前线,数十名学生牺牲。他们也成为西藏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新西藏建设的重要力量。

  民主改革后开始培养专业人才

  1960年,西藏民主改革取得了伟大胜利,西藏公学除继续培养政治干部外,还要在翻身农奴中尽快培养出一批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在中央亲切关怀下,从1960年起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分配来110余名应届毕业生和青年教师,充实师资教学力量。

  西藏民族大学教师顾祖成就是那时分配来学校的。“初到学校,我能感受到这个学校的重要性。学生们有的是翻身农奴子弟,有的本身就是农奴,教育他们,就是教育西藏新一代的接班人。”

  为了迎接这批学生的到来,学校做了很多准备工作。陈钦甫回忆说,学校要求对待他们要像对待亲生子女一般。“火车站、学校门口都安排专人迎接,宿舍专人打扫。”

  学生进了校门,首先要去澡堂。“洗脸、洗澡、理发,个人清洁卫生做好了,再带领他们回宿舍,接下来便是熟悉学校环境。教会他们如何在新的环境生活,可以说是事无巨细。”

  著名作家、西藏自治区党委原副书记丹增1960年从家乡西藏自治区那曲市比如县出发,历时三个半月抵达学校。他在《我的汉语老师》一文中写道:“上课第一天,在明亮的教室里,懂汉语的藏族班主任介绍汉语老师和数学老师。我数学很好,但是一句汉语都不会说,一个汉字都不识。我全神贯注地看着那位汉语老师。”

  那位汉语老师便是陈钦甫。陈钦甫一开口便用流利藏语说:“你们一路辛苦了,这学校你们喜欢吗?”拉近距离的同时,也让丹增多年后深刻体会到:一位好老师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一句“老师,你好”值得终生铭记。

  “教书容易育人难”,王联芬说,老师们从学汉语、识汉字开始,几乎倾付全部心血,“有时候忙得自己家都顾不上”教育学生,终使学生们成为投身于西藏各项事业发展建设的中流砥柱。

  1963年10月,西藏公学设置了藏语文系、卫生科、畜牧兽医科、师范科、会计科、农业科和预科,逐步实现了从单一培养民族干部向培养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的转变。

  西藏民院时期不断提升办学内涵

  为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1965年7月1日,西藏民族学院正式挂牌。在随后的改革开放大潮中,学校积极探索民族高等教育的规律,不断提升办学内涵。以规范办学为特征的80年代、以坚持教学中心为特征的90年代、以特色内涵发展为特征的新世纪,呈现出发展进步的历史轨迹。


图为1982年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清实录藏族史料》 摄影:王媛媛


图为张元坤的教学笔记 摄影:王媛媛

  “历史系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西藏民院走上发展道路的第一批系科之一。”顾祖成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西藏民族大学历史系西藏史教研室筹备时,顾祖成着手建立教学科研资料。

  “教学不能单靠一张嘴,是一个长期的建设工程,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为了让科研和教学紧密结合、互相提升,顾祖成带领团队开展明清实录藏族史料的辑录整理工作。

  “学校重视教学科研,一个月要召开几次院务会研究教学科研工作。我多次列席过院务会议,汇报明清实录藏族史料的辑录整理工作的进度和问题。”在学校大力支持和团队紧密配合下,《明清实录藏族史料》编辑出版,学界评论这是“填补了藏族史料发掘整理方面的一大空白”。

  “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1960年大学毕业来校至今,退休教师张元坤在学校渡过了59个春秋。从“1”起编的教学笔记已是厚厚一摞,记载着张元坤对学生的满心关爱。

  1990年4月28日,张元坤在西藏参加教材工作会议。学生巴珠在当晚的新闻报道中获悉恩师来了西藏,盛情邀请老师去家中做客。“巴珠夫妻二人都是我的学生,他们的大女儿是我1990级政治系的学生。”一家两代都是自己的学生,让张元坤至今怀念这份难得的师生情谊。

  1998年,学校在建校40周年之际,确定了新的校训“爱国、兴藏、笃学、敬业”,充分彰显了学校办学40年的精神积淀和历史使命。2003年,学校批准成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这是学校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

  西藏民大时期追梦国内一流民族大学

  步入新时代,学校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校生由1998年的1709 人 增加到2007年的近万人,本科专业由1998年的14个增加到2007年的31个。

  2012年学校全面启动申博、更名、新校区建设三项重点工作,争取早日把学校建成国内一流民族大学。2015年4月28日,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西藏民族大学”,掀开学校发展崭新一页。


图为西藏民族大学医学部教授童晓鹏指导论文 摄影:王媛媛

  在学校医学部的一间教室里,80后“海归”、西藏民族大学医学部教授童晓鹏正指导两名学生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切片。这台价值不菲的仪器设备是童晓鹏到学校后申请采购的。“2010年我在金泽医科大学攻读血液免疫内科学博士期间回国,联系学校方面想毕业后来校任教。”

  2010年的西藏民族大学(时称西藏民族学院)拥有的博士学位教师非常少,大家其实很疑惑,“海归”的童老师会不会安心在学校工作。“到现在,我在学校干了9年了,干得挺好的!”

  现在,童晓鹏带领团队研究的“新型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筛查试剂盒”已完成实验室阶段,即将进入科研转化阶段。童晓鹏说,这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你想要做的、想要研究的,学校都会尽可能提供支持。”

  
图为西藏民族大学外语学院印地语专业教师王金峰正在给学生们上印地语口语课 摄影:王媛媛

  在学校外语学院一间教室里,印地语专业教师王金峰正在给学生们上印地语口语课。2013年,西藏民族大学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结合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始筹备增设尼泊尔语和印地语专业。2018年,学校成功开设尼泊尔语和印地语专业。

  来自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南木林县的学生次仁德吉说,印地语学起来很难。“但我还是会努力去学,只有学好了,才能为家乡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为西藏民族大学学生在图书馆学习 摄影:王媛媛

  图为西藏民族大学藏族学生旦珍(左二)和卓玛普尺(右二)在校园内教汉族同学刘湘南(中)、佤族同学吴雨霜(右一)和苗族同学满小丽(左一)跳藏族舞蹈 摄影:王媛媛

  在杨柳依依、流水潺潺的学校图书馆前,一块刻有“加强民族团结 建设美丽西藏”的“团结石”映入眼帘,石碑后还镌刻有习近平总书记致学校建校60周年的贺信。

  在距离渭城校区4公里的秦汉校区建设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明年,新校区将投入使用。

  建校61年来,西藏民族大学累计培养了8万余名优秀人才,涌现出40多名省部级领导干部,赢得了“西藏干部摇篮”的美誉。站在新时代、新起点,学校着力在服务治边稳藏、服务守护神圣国土、建设幸福家园、服务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培养人才,全面拓展学校转型创新发展新局面,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高水平综合性民族大学。(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淑 王媛媛 部分图片由西藏民族大学提供)

(责编: 央卓)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