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时政要闻

中秋消费清单来了!这些“新鲜货”你买了吗

发布时间:2018-09-25 14:39:00来源: 经济日报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消费一直是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器”,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台柱子”。今年中秋假期消费市场火热,新意频频,这表明我国消费活力依然强劲,消费潜力依然很大。但在“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方面,政府和企业仍有大量工作要做。

  信息消费:设备高端 应用亲民

  中秋假日期间,北京某证券公司员工张栋在家认真研究他在网上订购的智能家庭套装,这个套装包含了网关、人体传感器、门窗传感器、智能插座和无线开关等多个设备。

  为何要安装智能家庭套装?张栋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国庆期间,我们全家将出游,家里一连几天没有人,的确有些让人放心不下。这不,安装这套设备后,如果有小偷闯入,传感器会自动发声报警,震慑小偷,同时还能同步通过手机提醒我。”张栋还兴奋地表示,这套智能家庭套装只是起步,旅游回来后他还要添置智能摄像头等其他装备,继续完善。

  这个中秋节,信息消费的火爆程度更胜以往。9月23日,记者来到北京市东直门来福士商场,商场四层的顺电门店面积不大,却摆满了智能手机、智能音箱、虚拟现实头盔等智能数码产品,前来体验的消费者络绎不绝。柜台负责人告诉记者:“平时就有很多年轻消费者喜欢前来体验并购买,节假日期间人更多了。”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 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提出,要促进信息消费。“信息消费是当前创新最活跃、增长最迅速、辐射最广泛的新兴消费领域之一,对拉动内需、促进就业和引领产业升级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软件所所长潘文说。

  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我国信息消费规模达2.3万亿元,同比增长15%。根据工信部和国家发改委的规划,到2020年我国信息消费规模将达到6万亿元,年均增长将在11%以上。

  据了解,我国信息消费产品呈现高端化、智能化、泛在化趋势。智能硬件范畴正从电脑、手机发展到可穿戴设备、智能汽车等,应用场景也从个人向家庭、城市不断延伸。

  旅游新风:“路上团圆” 其乐融融

  9月24日上午,来自北京大兴的陈辛强带着父母小孩结束了古北水镇的3日游后,准备返程。“中秋就放3天假,带着全家老小周边自驾游是最好的选择,一家人其乐融融。”陈辛强坦言,自己平时工作忙,陪伴父母的时间很少,现在只要有机会都会尽量带着父母小孩一起出游。

  中秋是家庭团聚的节日,许多游客都是带上孩子和父母一同出游。因此,家庭客群成为中秋出游主力。驴妈妈旅游网9月24日发布的《2018年中秋出游报告》显示,假期首日、次日迎来出游高峰,出游人次占比达八成,其中周边游人气最旺,占比达六成。相比其他假日,中秋出游更重视家庭团圆,家庭出游订单占比近七成,比端午假期高出30%。

  为配合节日气氛,许多景区还举办了丰富多彩的中秋活动,以吸引游客目光。比如,上海周边的嘉善大云镇亲子马拉松“酷萌跑”开跑、超过30个跨界吉祥物IP比赛卖萌等,吸引了上海、杭州等地众多年轻人群、亲子家庭前往。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中秋小长假,恰逢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各大景区以“丰收”为主题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旅游活动和旅游元素。 在河南灵宝市寺河山上,红彤彤的苹果缀满枝头。来自郑州的陆雨婷兴奋地说:“利用假期带父母小孩欣赏田园风光,品尝时鲜果蔬,感受农民丰收的喜悦,真好。”

  业内专家表示,消费者将越来越重视安全、品质和体验消费,建议旅游平台或旅游企业可以形成联盟,采用一致的亲子家庭游产品标准,主动迎合旅游消费的新变化 ,升级产品和服务,以开发更多符合家庭需求的亲子产品,进而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

  新能源汽车:从瞧不上到抢着买

  中秋节假期,刚拿到新能源汽车牌照的潘一鸣没有像往常假期一样带家人离开北京去旅游,他琢磨着赶紧买辆新能源车,以后出去就更方便了。在朋友介绍下,他报名参加了北汽新能源团购会。

  “你看这个活动时间,是9月29日到30日,现在已经报名489个了。”潘一鸣指着屏幕对记者说,“这个平台好评率为98%,还是比较靠谱的。到时候去现场看看,价格如果合适,基本就可以定了。”

  从以前瞧不上新能源汽车,到现在自己要买,潘一鸣说,这个变化不仅因为牌照受限,也是由于新能源汽车表现越来越棒了。 “现在续航里程有三四百公里,充电桩也方便找了,开着心里就踏实多了。”

  像潘一鸣一样,中秋假期选车的人也不少。节日期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售员小曹就没有休息。“新上的新能源‘元’卖得特别好,提车都要排队。”

  中国汽车协会日前公布的最新销量数据显示,8月份,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9万辆和10.1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39%和49.5%。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2018年下半年,乘用车市场整体面临巨大的压力,全年零售可能会出现负增长,但新能源汽车表现出良好的销售趋势。预计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能够达到110万辆,其中乘用车能达到80万辆,同比增长50%以上。

  崔东树说,随着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接受度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各方推动的重点,市场会总体走强,也会成为汽车市场的亮点。 同时,随着插电混动化的发展趋势,前期布局普通油电混动的部分国内车企将逐渐停止普通油电混动的产品产销,逐步转向插电式混动,相关产品会有更好表现。

  网络购物:大闸蟹上演“极速奔跑”

  这个中秋节,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阳澄湖镇的殷福英阿姨是在扎蟹工作中度过的。9月21日,阳澄湖举行大闸蟹开捕仪式,中秋假期就正赶上螃蟹销售旺季,殷福英每8秒扎一只蟹,一天要工作18个小时。她和丈夫都是当地水产电商企业苏渔水产的产业工人,丈夫养蟹,她扎蟹,再通过天猫“飞”到全国各地,一年能为家里带来十几万元的收入。

  大闸蟹是每年中秋假期的热门商品之一,也是考验电商供应链控制力的“试金石”。 “这是一场日夜兼程的赛跑。”新零售物种盒马鲜生上海区域生鲜采销负责人陈华告诉经济日报记者,“每天傍晚6点左右,阳澄湖的采蟹工开始捕捞,7点开始发往上海,并分拣和打包;次日凌晨1点左右送达机场,通过空运发往北京、成都、海南、西安、武汉、贵阳等地;早上6点多,装载着阳澄湖大闸蟹的冷链物流车已经赶在早高峰之前抵达盒马在全国的门店,早上7点钟,消费者已经可以在手机上下单买到这些新鲜大闸蟹。”

  今年中秋假期恰逢“中国农民丰收节”,各大电商平台农产品成了主角。京东集团执行副总裁蓝烨表示,包括四川蒲江红心猕猴桃、云南软籽石榴、山东蜜薯、梅州蜜柚等特色农产品在内,今年中秋数百家供应商、品牌商,数万家店铺参与了“庆丰收全民购物节”。“电商平台的参与,让国内不少鲜为人知的优质生鲜‘酒香不怕巷子深’。中秋假期电商平台广泛参与‘丰收节’,承载了城乡融合发展的经济资源互动,也为农产品流通渠道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主任胡冰川表示。

  有些人在家里“吃吃吃”度过中秋,有些人则选择“在路上”。今年“赏月航班”成了新潮流。 来自携程的大数据显示,今年中秋节当晚“赏月航班”的预订量同比增长270%。中秋当晚,国际航班预订量同比增长191%,普吉岛、新加坡、曼谷等地比较热门。

  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一个不能少”

  每逢佳节,关于消费的话题必热,2018年的中秋假期尤甚。这一方面是因为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 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消费”被各界给予了更高期待;另一方面,今年中秋假期吃穿住用行等方面,表现抢眼,消费潜力和消费活力令人眼前一亮。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消费一直是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器”,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台柱子”。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我国在扩大消费规模、提高消费水平、改善消费结构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毋庸讳言,当前制约消费扩大和升级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重点领域消费市场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仍有差距。时时见诸报端的“抢购马桶盖”和“消费升级降级争论”提醒着人们,让消费者真正“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依然任重道远。

  所谓“能消费”,就是要让消费者“有钱花”。袋中空空、囊中羞涩,自然是不能消费的。今年以来,我国个税改革在多个方面取得突破,个税起征点提高,教育、养老、房贷利息等支出列入抵扣项等,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下一步,要继续完善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收入分配制度,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

  所谓“愿消费”,就是要给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近年来,出现了购买力外流现象,一方面是国内居民对高品质、高端产品和服务需求旺盛,国内市场尚无法充分满足居民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对国内产品和服务信心不足的问题。这说明,在满足多层次、多领域消费需求方面,政府和企业仍有很多工作要做。要培育中高端消费市场,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培育形成新供给,形成具有较强增长带动力的消费新增长点。

  所谓“敢消费”,就是要解决消费者的后顾之忧。这就需要加快建立健全高层次、广覆盖、强约束的质量标准和消费后评价体系,强化消费领域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提高消费者主体意识和维权能力,创建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着力保证基本消费经济、实惠、安全,提升一般消费品和服务的质量,保障居民基本消费需求得到较好满足。

  中秋刚过,“十一”将接踵而至,这又是一场对消费环境、消费质量、消费安全的大考。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在营造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之风的硬仗中,等不得,也等不起。

(责编: 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