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史

留在心里的记忆

夏青 夏阳 发布时间:2018-10-16 09:18:00来源: 西藏日报

2016年11月15日,我收到西藏民族大学老教授胡秉之先生发来的一条微信:“今天是11月15日,是你们亲爱的爸爸、我的同事和朋友夏祖明同志遇难44周年纪念日。你爸爸是我敬重的兄长。1960年我到民院时,你爸爸已经是陕西省、全国文教事业先进工作者,参加了全国群英会。1972年10月3日,我们乘同架飞机到西藏搞教育革命,11月8日他还专门到堆龙德庆县(现堆龙德庆区)来看我,想不到这竟是最后一别。现在,若他在天堂看到你妈妈身体很好,看到你和弟弟事业有成,看到孙子、外孙女都那么优秀,一定非常高兴。再次祝福你们全家平安、健康、快乐、幸福!”

次年11月15日,父亲生前的同事薛林堂教授给我母亲发了一条微信:“联芬,今天是老夏离开人世的日子,怀念他高尚的人品、为人友善的作风、优秀的书法、勤恳的工作精神。老天不公,他走的太早了。当时太需要他这样的优秀人才了,真的非常怀念老夏同志。”

两位老先生朴实真诚的话,让我们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作为儿女,我们为自己有这样一位平凡伟大的父亲而骄傲。我们深深怀念父亲,以及像父亲那样的第一代民大人。

听父辈们讲,父亲是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的,1950年随十八军53师文工团进军西藏,1951年参加修建甘孜机场。1955年,在阿里地区工委组织部的带领下,父亲一行人从拉萨出发赴阿里,步行了一千多公里,用了几个月时间才到达阿里地区工委所在地嘎伦昆莎(现狮泉河)。在那个海拔高、条件极其艰苦的地方一干就是两年。

1957年,中央书记处贯彻落实毛主席提出“慎重稳进”“六年不改”的西藏工作方针和“西藏也要设立大学”的重要指示精神,决定在内地为西藏设立学校,培养民族干部。西藏工委遵照中央书记处指示精神,正式在陕西宝鸡虢镇建立了西藏团校。父亲接到通知后,带领阿里地区的几十名学生来到陕西宝鸡虢镇西藏团校报到,从一个文艺战士转换身份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一名民族教育工作者,尽管有许多困难,但他从头学起,向身边的教师学,向教育对象学。他搬进了学生宿舍,和学生们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针对当时的学生中80%出身翻身农奴家庭,绝大多数是藏、汉语双文盲的实际情况,父亲和同事们创造了“教学形象化、辅导多样化和生活汉语化”的速成教学方法。在给学生上算数课时,他每次课前都认真备课,准备好教具,讲加减法时,还比较顺利,但是讲到乘除法时,需要背诵乘法口诀表,这就成了学习的一个难点。当时的西藏,在教学生背诵乘法口诀表时,一般采用有声有调的高声唱读,父亲在西藏7年,亲身经历了这种教学方法,也有学生提出要用这种传统的唱读法背诵乘法口诀表。可是这种方法的不足,正如俗话说的“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只是直着嗓子喊,没法用心记忆,完全学会弄懂需要较长的时间。为了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果,他改变了藏族学生传统的学习方法,教他们先理解,再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多实践,多做练习题,他带着学生反复做练习题,反复记忆,效果明显就出来了,不但节省了时间,而且让学生记得更加牢固。

用心教好每一节课,不让一个藏族学生掉队,是父亲和同事们最大的愿望。当时从高原来的藏族学生,年龄都比较小,来校前有很多是农奴,有的给三大领主放牧,漫山遍野地跑惯了,还不会约束自己,刚进校走进课堂很不习惯,根本无法安静地坐下来静心学习。几个月过去了,个别学生还没有养成学习的习惯,还有的学生早上起不来床,夜里睡觉尿床。为了让这些学生能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父亲搬进了学生宿舍,白天和同学们一起上课,课后和同学们一起吃饭、一起参加课外活动,晚上和同学们一起住宿舍,学生入睡后又一个宿舍一个宿舍的去查夜,为他们盖好踢开的被子。清晨叫学生们起床,时常还为那些年龄小、夜里尿床的学生洗晒被褥。他像父母一样,关心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的学习,使这些高原来的藏族孩子,感受到了家的温暖。父亲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制订个人学习计划,给予学生们不同的辅导,用自己的爱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温暖他们。学生们理解了老师的用心,更加刻苦努力,不少同学在校期间加入了共青团,成为日后平叛斗争和西藏民主改革的骨干力量。

小时候常听父亲讲,团校学生都是十七岁以下的孩子,他们刚从西藏来内地时,年龄小,水土不服,经常生病,老师们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更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当时患两种病的学生比较多:一种是肺结核。学校为此专门在西安小雁塔设立了一个疗养院,把得肺结核的学生送到疗养院,一边治疗休养,一边学习;另一种就是绦虫病,由于当时西藏的生活条件和医疗卫生条件都很差,许多孩子吃了生牛羊肉,肚子里都长了绦虫。为了让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安排在寒暑假、周日,分批分期给学生打虫,安排老师值班照顾学生。一般吃药后几个小时,绦虫才会打下来,学生看见长长的白绦虫特别害怕,有的吓得直哭;还有的学生在打虫时,绦虫半截留在屁股里,半截露在外面,父亲就用手轻轻地把剩下的半截拉出来,安慰他们不要害怕。感受着父母亲一样的关爱,学生们感动万分,说这样的老师比自己的父母还要亲啊!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父亲在会计科担任政工干事,兼任企业三班班主任。为了搞好班级工作,他给自己制订了一个“五好”计划,并把这个计划给班里的每个同学看。他在致班委的信中写道:“这是我的个人‘五好’计划,为了便于大家督促我不断地改造思想,改进工作,这份计划大家看后可以给我提出意见。特别是在平时,更希望大家监督我、帮助我,使我能够在革命化的大道上大踏步地迈进,为革命而争当‘五好’。”班里学生在看了这份“五好”计划后,纷纷签字留言。有一个名叫李宝莲的学生写道:“夏老师,您的‘五好’计划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和鞭策,我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在各方面争取向您学习。结合咱们班的工作来说,您是否可以把工作方面的第五条再落实一下。不但您自己要为革命争当‘五好’,而且要经常教导和启发学生为革命而争当‘五好’学生、‘四好’支部和‘五好’班集体。”

“文革”期间,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彻底被打乱。1966年5月到1967年12月,学校被迫停课。1970年,西藏民族学院解散。1971年5月,西藏决定恢复西藏民族学院,同时决定迁入西藏办学,并下发了《关于恢复西藏民族学院若干问题的纪要》。随后,学校恢复并开始招生,排除干扰继续办好专业教育,同时又派教师走出校门,深入西藏为有关部门举办农、牧、会计、医务等短训班,服务西藏发展。1972年,父亲与会计科的部分教师一起赴藏参加开门办学,在从拉萨去日喀则途中,不幸以身殉职,因公牺牲时刚满40周岁,当时,我12岁,弟弟夏阳只有7岁。

父亲殉职后,西藏自治区教育厅给他做了一口厚厚的棺木,在拉萨的老领导、老同事和他曾经教过的学生们一起把他安葬在了拉萨烈士陵园,把他永远留在了他热爱的、为之奋斗的、奉献了青春和生命的雪域高原……40多年来,每逢清明节,父亲生前在西藏的好友、同事,特别是他教过的那些藏族学生都会自发去烈士陵园为他扫墓,给他送去鲜花和哈达,缅怀他、纪念他。

今年是学校60华诞,暑假期间,我们姐弟俩去西藏出差,与自治区教工委、教育厅领导一起去烈士陵园看望了父亲,站在父亲的墓碑前,回忆与他相处的美好短暂的日子,诉说我们心中的思念,告慰他,我们今天的成长和进步。

几十年来,我和弟弟作为十八军后代、第二代民大人,我们生在这里、长在这里、学习生活工作在这里,我们参与了民大的建设,见证了民大的发展,我们同民大一起成长,我们时刻也不敢忘记父辈们担当奉献的精神!我们要倍加珍惜现在美好的时光,为西藏民族大学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责编: 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