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原创

西藏革吉:盐湖边的新牧人

发布时间:2020-10-22 16:37: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图为布玛尔老人 摄影:赵二召

  中国西藏网讯 10月21日,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革吉县盐湖乡羌麦村。75岁的布玛尔老人身着藏装,盘腿坐着,精神矍铄。他的手腕不停翻转,将采集好的粗盐送入袋子,传来阵阵沙沙声。安静祥和的画面让人不忍想起当年生活的苦涩和驮盐路上的风声雨声。


图为革吉县盐湖乡卡庆措盐湖 摄影:赵二召

  作为高寒牧区的革吉县盐湖乡并不产粮,可喜的是大自然给盐湖乡群众赐予了丰富的盐矿资源。早在1000多年前,当地人大都靠驮运盐和畜产品到阿里地区普兰县乃至尼泊尔一带交换粮食布料等生活用品。

  一趟来回历经两到三个月的时间,孕育了远富盛名的盐羊古道的传奇故事。经历史的演变,逐渐形成东有茶马古道、西有盐羊古道的美誉。

  在困难时期,年仅14岁的布玛尔就随长辈们走上了这条传承千年的古道。由于生活贫寒,养不起牦牛和马,大家驮运物资主要靠绵羊,数百公里的路途全是步行跋涉、风餐露宿。


图为盐湖乡羌麦村牧民采盐 图由盐湖乡政府提供

  在一次的驮盐途中,由于羊群受惊四散跑开,布玛尔哭着连夜找回了所有的驮盐羊。“当时也顾不上害怕,因为还有家人等着粮食呢。”布玛尔说,其实最怕的还是下雨,食盐被雨水冲刷消失,换来的粮食就会变少。

  不怕吃苦的盐湖牧人在这条盐羊古道上往返多年,甚至伴随着伤病和死亡。后来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交通的发展,盐粮交易逐渐停止,老百姓把盐和畜产品卖到县城,就能换到粮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昔日繁忙的盐羊古道成为了一段传奇,留存在人们的记忆里。但先辈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代代相传,激励着当地牧民不断转变观念,迎接新生活。


图为盐厂产品 摄影:赵二召

  2018年,革吉驼盐习俗被列入第五批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盐湖牧民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2005年,盐湖乡羌麦村通过申请专项资金14万元、村民入股13.8万元成立了羌麦村扶贫盐厂。于2018年将盐湖乡粗盐巴加工厂确定为扶贫产业项目,并投入365.63万元对粗盐巴加工厂进行升级改造。


图为盐湖乡牧民 图由盐湖乡政府提供

  2020年在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盐厂于3月中旬实现复工复产,实现60万元劳务创收,盐厂与阿里地区公路局签订800吨销售合同,实现销售额80万元。截至目前,盐厂销售总额已达到143万元。

  产业发展带来了牧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在惜杀惜售的传统观念影响下,牧业收入常年维持在较低水平。”盐湖乡党委副书记、乡长贡觉次仁说,现如今牧民思想观念正逐步发生改变,积极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仅仅今年就出栏了12000头牲畜。


图为盐厂一角 摄影:赵二召

  在盐厂车间,盐湖牧人正熟练地使用热风干机、破碎机、皮带输送机、叉车等现代化机械,布玛尔的外孙正和有经验的前辈学习足疗盐的制作。依托丰富的盐业资源,借助产业发展,盐湖牧人搬出了帐篷搬进了新居,放下了牧鞭,开起了叉车。

  盐湖边的新牧人时常请教布玛尔老人:“传统手工采盐怎么采、装盐的羊毛袋子怎么缝、羊背驮盐有什么讲究等”,布玛尔作为盐湖乡羊背驮盐习俗的传承人,经常为年轻人解惑,他希望将这一习俗传承下去。(中国西藏网 记者/赵二召)

(责编: 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