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理论

毛艳华: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取得阶段性成效

发布时间:2022-05-17 08:34:00来源: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17年7月1日签署的《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启动。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提出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目标。湾区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开放性、创新性、宜居性和国际化是国际典型湾区的重要特征。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

  五年来,围绕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和探索“一国两制”新实践等目标使命,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取得阶段性成效,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和集聚效应显著增强,2021年大湾区经济总量约12.6万亿元,比2017年增长约2.4万亿元;常住人口约8631万,比2017年增长约1630万。具体来说,五年来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效。

  区域经济发展更加协调 

  从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经验来看,高度整合的协同发展是湾区的基本特征和关键因素。针对东西两岸发展不均衡、城市间协调联动不足和核心城市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等问题,大湾区加快要构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辐射周边的空间结构。一是推动都市圈深度融合。2020年6月发布的《广东省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明确提出推动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等都市圈深度融合,城市群中心城市与节点城市的空间功能分工不断深化,广佛、深港和珠澳三个极点在大湾区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二是推进广州、深圳“双城联动”。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同时支持广州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推进广深两市全方位深化战略合作,核心引擎作用不断增强,有效发挥对粤港澳大湾区和全省建设发展的带动作用。三是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等大型跨境基础设施相继开通,深中通道、广中珠澳高铁等项目有序建设中,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全面铺开,东西两岸城市的连通性不断增强,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加快形成。莲塘/香园围口岸、新横琴口岸、青茂口岸相继开通,创新实施“一站式通关”“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等便利通关模式,口岸通关效率大幅提升,三地往来更加快捷。另外,大湾区港口群、机场群的协调发展机制创新已开展了有益探索。大湾区“12312”海陆空现代化交通体系支撑了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便捷流动,提高了大湾区的资源配置能力和效率。四是发挥大湾区辐射带动作用。“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的构建促进了沿海经济带的开放发展,也带动了北部山区的绿色发展,大湾区城市群发展格局基本确立。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构建 

  国际化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特色。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是典型的自由港,珠三角是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以深化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为抓手,着力推进“湾区通”工程,对接港澳、联通全球,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形成,大湾区建设为国家新时期推动制度型开放积累了经验。一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CEPA升级,签署和实施《CEPA投资协议》,全面涵盖投资准入、投资保护和投资促进等内容,对接国际规则。在CEPA框架下对港澳实施更短的负面清单,港澳企业商事登记实现“一网通办”,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1个工作日内办结。二是促进大湾区贸易便利化。实现粤港、粤澳海关“跨境一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跨界车辆信息管理综合服务平台,简化进出综合保税区管理,便利货物流转,支持各类新型贸易业态集聚发展,为大湾区外贸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截至2021年6月底,全省进口、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分别为8.73小时、0.98小时,分别较2017年压缩79.7%和91.7%。三是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创新。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有序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深港通”、债券“南向通”、“跨境理财通”等措施落地实施。跨境贸易投融资便利化进一步提升,人民币成为粤港澳跨境收支第一大结算货币;拓展银联港澳版“云闪付”APP、微信和支付宝香港电子钱包等移动支付应用场景,大湾区居民享受跨境金融服务更加便利。五年来,以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目标,牵引广东加快建设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国家发改委最新公布的2021年中国营商环境评价结果显示,深圳、广州、东莞、珠海均进入全国标杆城市,整体水平位于全国前列。省级政府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指数评估中,广东连续3年得分居全国第一。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已成为大湾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

  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创新是湾区经济的魅力所在,科技创新力量是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靠。通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大湾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一是规划区域创新体系空间布局。广深港、广珠澳“两廊”和深圳河套、珠海横琴“两点”的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布局成型,创新载体、创新主体和国际人才不断集聚发展。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大湾区“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创走廊成为仅次于东京-横滨之后排名全球第二的科创走廊。二是建设高水平多层次实验室体系。粤港澳大湾区已布局鹏城实验室和广州实验室两个国家实验室。还将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新机制新模式在全国率先谋划建设10家省实验室,构建起由省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组成的高水平多层次实验室体系,推动广东原始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三是规划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牵引,以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广州南沙科学城等重点区域为主阵地,成体系布局建设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四是探索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五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六是优化大湾区创新环境。五年来,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实现全国“五连冠”;2021年全省研发经费支出超38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14%;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重要的创新指标位居全国首位;全省研发人员超过110万人;在粤外国人才约占全国的1/5。

  “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丰硕成果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推动“一国两制”的新实践。通过深入探索在大湾区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跨境便捷流通的体制机制创新,以及推动跨境就业、跨境教育、跨境养老、跨境居住等社会融合发展的民生事务合作和公共政策对接,不断丰富“一国两制”的内涵与实践,支持港澳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一是支持港澳居民在大湾区创新创业。在医师、建筑、导游、律师、教师等8个专业领域资格实现单边认可或双向互认,3000多名港澳专业人士取得内地注册执业资格。制定首批“湾区标准”清单,涵盖食品、粤菜等23个领域70项标准。广东全面取消港澳人员在粤就业许可,港澳居民可同等享受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和服务。目前,在粤纳入就业登记管理的港澳居民超过8.51万人。二是着力推进民生事务合作。在居住方面,便利港澳居民在大湾区内地购房的政策落地实施,豁免提供相关证明,且可按规定使用港澳银行跨境按揭购房。在教育方面,港澳居民及随迁子女同等享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以及参加中高考的政策落地实施。在医疗卫生方面,“港澳药械通”试点实施,大湾区内地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可按规定使用已在港澳上市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在社会保障方面,“湾区社保通”政策落地,截至2021年底,港澳居民在粤参加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累计达27.92万人次。通过探索公共政策对接,港澳居民来粤生活发展更加便利,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加快形成。三是推进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重大平台开发建设,充分发挥其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合作中的试验示范作用,拓展港澳发展空间,推动公共服务合作共享,引领带动粤港澳全面合作。尤其是《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相继出台,为推进“一国两制”实践拓展了新模式。

  (作者系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教授)

(责编: 王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强化原始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详细]
  • 讲好中国故事的三个维度

    如今,我们身处辉煌的新时代,做新时代的记录者,讲好正在发生的中国故事,正是今天广大纪录片人的使命担当。[详细]
  • 港珠澳大桥彰显大国伟力

    23日上午10时许,伴随着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的一声宣布,金秋十月的伶仃洋上,飞架香港、澳门、珠海三地的港珠澳大桥以气贯长虹的“中国跨度”建成通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