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涉藏动态

新玉树,用爱镶砌而成的高原新城

发布时间:2021-04-09 10:44:00来源: 青海日报


纪念馆一角。


托起玉树新希望。


众志成城展现抗震精神。

  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外景。玉树藏族自治州纪念馆是“4·14玉树地震”灾后重建的重点公共建筑项目之一。项目位于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结古镇中心,两条城市主要轴线交点位置;基地面积约9,5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1,500平方米。青海日报记者 陆广涛摄

  青海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是玉树灾后重建的“十大标志性建筑”之一,是中国第一个全面记录高海拔地区抗震救灾艰难历程的纪实性展馆。

  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结古镇治曲路,用地面积约为5776平方米,其中遗址占地面积约498平方米,由地震遗址、纪念馆主体及感恩广场三部分组成,建筑分地上一层,地下两层。馆内由序厅、祈福厅和五个主题展厅组成,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个个真实的场景,诠释了“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

  站在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前,最为显著的标志建筑就是感恩纪念碑,看着一个个救灾英雄的群雕,仍能感受到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人民解放军、医疗卫生人员,以及从全国各地,大江南北聚集而来的各种救援队伍和力量,不畏艰难、无私奉献、敢于挑战建设新玉树的那段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时光。

  上下同心

  进入纪念馆,顺着台阶而下,时间回到2010年4月14日,玉树发生7.1级强烈地震,这是玉树州自建政以来发生的破坏性最大、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灾难。地震波及州内6个县的19个乡镇。受灾面积26.7万平方千米,受灾人口24.6万人,地震遇难2698人,失踪270人,直接经济损失达228亿元多。

  一张张地震后的照片,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灾后玉树的满目疮痍。

  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2010年4月17日下午,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全面部署玉树抗震救灾工作。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第一时间赴灾区,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指挥抗震救灾。4月14日9时始,青海省委、省政府连续召开抗震救灾紧急会议,迅速启动一级应急响应。

  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玉树州委、州政府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动员全州6县和州直机关40多个部门的党员干部克服余震危险,走村入户,查看统计灾情,组织自救。

  强烈地震,顷刻间将扎西大同村263户村民的房屋变成一片废墟。

  时间就是生命!

  没有任何工具,扎西大同村三社社长才哇带人不停地用手扒着、刨着,群众一个个从废墟中被救了出来。

  这时他的女儿打来电话,告诉他家里的房屋全部倒塌,三个亲人被压死在了废墟底下,这个噩耗犹如晴天霹雳,犹豫了片刻,看到眼前仍然杂乱的废墟,听到废墟下仍在呼救的声音,才哇选择了继续在废墟里刨挖,一直没有停歇……

  在大规模搜救的同时,灾区群众生活安置工作也同步推进,在中央、省州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和协调下,各种支援力量以最快速度向灾区集结。14日中午1时,第一批救灾棉帐篷5000顶、军大衣50000件、棉被褥50000套运达灾区。同一天,灾区通讯和损毁道路也基本恢复。4月15日,运达灾区的10万份野战干粮、6.5吨方便面,全部发放到了受灾群众手中;结古镇赛马场灾民安置点开始搭建帐篷。

  玉树抗震救灾的日日夜夜,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领导始终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使灾区人民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极大地提振了灾区人民战胜灾难、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勇气,为夺取抗震救灾全面胜利提供了坚强保证。

  大爱无疆

  继续向前,一座雕塑映入眼帘。雕塑再现了当时抗震救灾过程中,我们可爱的人民子弟兵因为没有专业的救灾器械,用自己的肩膀扛起水泥板,用自己的双手挖出受灾群众的感人场面。而旁边的一面鲜红党旗,更是给受灾群众树立起了主心骨,支撑起了玉树抗震救灾精神。

  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名字可以承载岁月的重量,散发着坚韧不拔的光环。墙上的英雄谱让更多人记住了所有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过程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们。

  他叫才仁松保。在玉树,很多人都认识他,因为他组建了震后的第一批医疗救援队,同时他也是灾后重建的新医院——玉树八一医院的第一任院长,人们都说他是巴塘草原上一盏仁爱的明灯,这盏灯燃尽了自己照亮了信念。

  地震发生以来,作为一名医疗工作者,又是新医院的筹建者,才仁松保没有片刻休息地高负荷工作。他自己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工作,本身身体就不好,患有严重的糖尿病、高血压、脑梗塞、冠心病、肺气肿等疾病,每一种病都足以致命,所以晕倒在工作岗位上的事情时有发生,但工作的责任感使他没有办法停下来。重度糖尿病的后遗症和脑梗塞的后遗症让他的整个小腿完全肿胀青紫,晚上疼得等不到天明,实在扛不过去就打两支止痛针。

  2010年5月,身体实在支撑不了的他,做了胃部部分切除手术。可下了手术台短短一周,连刀口的缝合线都没来得及拆,才仁松保就匆忙跑回玉树。他要亲自蹲点让新建的医院交付使用,他认为,这是他作为一个玉树人感恩的最好方式。

  震后,当别人家都搬进新房子的时候,才仁松保家仍是震时的样子。他从早晨8时一直工作到凌晨两三时,常常是一边输液一边上班。他因为病痛一宿一宿睡不着觉,第二天又像没事儿一样继续工作。做完胃部部分切除手术后,才仁松保每天只喝20毫升的牛奶充饥,黑便呕血持续一个多月……他靠服用奥美拉唑一直坚持到新医院正式交付使用那一天。

  才仁松保是2012年10月25日去世的,那天距离八一医院正式竣工仅仅两个月,那一年他只有49岁,家人连他最后一面也没能见到,他是大家心中永远的英雄!

  人间奇迹

  众所周知,72小时的黄金救援期,对高寒缺氧的玉树灾区显得尤为珍贵。地震发生后,来自祖国各地的救援大军与当地各族干部群众一道顽强拼搏,危难面前,亿万普通人伸出温暖的手。

  一组组数据让我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在这场生死救援当中,这些可爱的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爱的奇迹——震后两小时,机场公路已经抢通;12小时之内,应急通讯恢复;48小时之内,部分地段恢复供水;56小时内,转移重伤员1881人,1.1万名伤员得到及时治疗救治;72小时之内,从废墟下成功抢救出7856人,救活6761人,转移到祖国各地救治的重症伤员超过1400人……

  而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抗震救灾英雄默默的付出。

  才旦多杰,一位有着几十年党龄的老警察,2007年在打击盗窃摩托车案件中受伤。2008年,在抗雪保畜中腿冻伤,积劳成疾,高位截肢。

  地震时,他和妻子被压在倒塌的房屋下,被救出来时身体多处受伤,他的母亲和妹妹也在地震中受伤,被送到外地治疗。

  当时他拒绝住院,开着自己改装后的汽车每天穿梭于灾区的安置点、医疗点和大街小巷之间,每天运送受灾群众100多人。闲暇时,他还拿着“玉树公安感谢全国人民”的牌子,高高地举起,表达着玉树人的感恩之情。就是这样的康巴汉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曾经在党旗下的庄严承诺。

  ……

  历经浴火重生,一座用爱镶砌而成的高原新城拔地而起。从2010年7月到2013年底,经过七百多个日夜的艰苦鏖战,纳入国家重建规划的1248项重建项目全部完工,累计完成投资447.54亿元。康巴艺术中心、格萨尔广场、行政中心、游客集散中心、博物馆等标志性建筑傲然挺立。居民的居住条件根本改善,基础设施大幅提升,现在整个玉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占到整个城市建设的50%。公共服务提档升级,产业发展优势凸显,生态环境有效保护,玉树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历史性改变。这场重建被人们形象地描述为高海拔地区人类重大灾后重建史上的奇迹,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玉树灾后重建如期向全国人民递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玉树答卷”。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