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涉藏动态

幸福路上的“操心书记”——记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张峰

发布时间:2021-08-06 10:03:00来源: 青海日报


张峰正在跟群众计算一年的家庭收入。

   他心系群众、一心为民,一直都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路上,是干部群众眼中的“操心书记”;

   他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在省级贫困县蹚出了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他率先推行民族地区移风易俗,以“三约”为主线,打造了乡村治理的贵南样板。

   他就是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张峰。

   脱贫攻坚启动后,张峰担任贵南县县长,2018年1月担任贵南县委书记,2019年5月担任海南州委常委,2021年4月调任共和县委书记。

   一

   2013年,根据组织安排,在州上工作多年的张峰被派往贵南县任职。虽然歌舞和藏绣颇有名气,但贵南县自然环境封闭、基础设施滞后、社会发育程度低,是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

   面对现状,怎么发展?从哪儿发展?

   从牧区到农区,还没摸清门道,“贵南三怪”就成为摆在张峰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贵南三怪’是当时县城群众对城镇供水、供热和物业管理的调侃。大家对经常停水、暖气不热这些问题很有意见。张书记当时是县长,到一线调查研究,拿出解决方案,不到一年时间,‘三怪’问题得以全面解决。”原县委办主任李红林回忆道。

   张峰到贵南不久后,精准扶贫工作开始了。为了让贵南县拔掉穷根,张峰深入调查研究后提出了“五个一”的脱贫思路:“一户培养一个明白人”的扶志(智)模式、“一人一牛,一人十羊”的产业发展模式、“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带动模式、“一个经营基础”的合作模式、“一对一”的帮扶模式……

   茫拉乡是一个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农业乡。多年来,没有产业是茫拉乡致富路上的“拦路虎”。仅靠在几亩庄稼地“刨食”,再精耕细作,在地里“绣花”,也没有大奔头。

   2016年,按照“五个一”精准扶贫模式,依托2800公顷耕地和68000公顷天然草场,茫拉乡着力发展“一乡一品一人一牛”黄牛高效养殖。

   “以‘一人一牛’产业发展为基础,把培育发展‘一人一牛’黄牛养殖产业作为提升农牧民脱贫增收和乡村振兴的有力保障,按照群众意愿和市场需求,推动耕地、草场、家庭牧场、养殖合作社规模经营、融合推进、抱团发展。”提起“五个一”,与张峰在贵南共事多年的共和县副县长韩福龙面露喜色。就拿茫拉乡来说,从1头到10头,从1家到10家、100家……茫拉乡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牛乡”,光靠牛人均增收超过1万元。

   2018年,贵南县全面完成30个贫困村退出,2228户8700名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实现脱贫摘帽目标。在当年贫困县退出第三方评估调查中群众满意度和到户产业资金投入产出比位列全省“双第一”。

   二

   贵南县地处黄河流域,境内黄河总长174.58公里,是黄河上游重要生态保护区,也是全国防沙治沙重点示范县之一。

   原县委办主任李红林和张峰共事有十年了,在他的印象中,“生态”二字一直是张峰下乡途中的关键词。

   “看到牧民把牛、羊赶到在树林里,回来就找部门、乡镇负责人了解情况。”经过反复调研张峰得出的结论是:牛羊缺草,是生产资料的问题,也是发展的问题,生态保护中要坚持保护和发展两条腿走路。

   要想实现生态与发展共赢,就必须找到贵南农牧业发展的新路子。张峰提出“种草养畜、保护生态,提高母畜比例、加快牲畜周转”的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主导思想,大力发展草产业,积极培育以家庭牧场为雏形的合作经济。

   40出头的青本加是塔秀乡塔秀村人。养过牛、种过地、开过拖拉机、跑过摩的、当过司机……岁数不大,工作倒是换了不少。可就像他发愁的那样:受了不少苦,没挣到多少钱。

   家庭牧场的春风在贵南草原吹起后,他动员4户亲戚联户经营。在政府的扶持下,搭起了畜棚、建起了饲料加工车间,还修了60平方米的办公室。成立当年,通过出售牛和牛奶,牧场收入10万元。2017年,青本加的“小牧场”转型升级,成为贵南县塔秀乡雪域诺央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曾经5户牧民的小团队一下子成为了有50户成员的大集体。2019年跨乡与森多镇的2个合作社组建了联合社,2020年全村所有牧户都加入了该合作社,实现了抱团取暖,集约发展。

   加快生产方式转变,既解决了草的问题,又保护了生态。在家庭牧场成为贵南县发展的一张新名片后,坚持生态建设从“重建轻管”转向“建管并重”的张峰,主导制定了贵南县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的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行退化草场禁牧,采取的乔、灌、草结合,实行封育管护,在沙漠腹地采用杨树深栽造林,成功打造出黄沙头国家沙漠公园和龙羊峡库区南岸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园,贵南县荣获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县和全省国土绿化先进集体称号。

   三

   一次下乡调研时,张峰无意间跟群众聊天,得知他的孩子没能考上大学。

   “高中毕业能找个啥工作?在家放牧又觉得好歹上过几年学……”

   “那继续上学呢?”

   “想上个职校学门手艺,可最近的也在共和……”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回到县上,老乡的话一直在张峰脑海里徘徊。为了掌握情况,他在全县范围进行专题调研,发现自己了解到的情况并非个例。到2015年,全县共有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两后生”近2000人。

   2000个学生的背后就是2000个家庭。如果他们能有一技之长,就算不能给家庭带来很大改变,至少也能过好自己的生活。看着这个数字,思忖良久的张峰暗下决心,要在家门口办一所职业学校。

   “当时有阻力,但必须啃下‘硬骨头’。”张峰研究各方政策,多次组织调研论证,经过多方筹资,利用空置校舍,于2015年10月正式建立海南州职业技术学校贵南分校,当年共招收唐卡、藏式装潢、民族服饰、藏绣、石雕等专业学生149人。

   今年30岁的项措卓玛出生于茫拉乡克周村一个贫困家庭,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田地种植的不仅是一家七口的口粮,更是他们所有的生活来源。初中毕业后,因为无力负担学费,父母决定让她放弃学业,把继续读书的机会留给弟弟妹妹。

   2015年,听说县上新建了职校,从小对服装设计感兴趣的项措卓玛报了名,学习了三年服装设计。如今,她不仅在县城经营着一家颇具规模的服装店,还以加盟的形式先后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等地开了8家分店,为周边几十位农村妇女提供了在家门口挣钱的机会,还带动了14户贫困户就业。

   就像项措卓玛一样,自贵南县设立州职业学校贵南分校以来,累计招收“两后生”1254名,培养新型职业农牧民1408人。

   四

   “送彩礼、买衣服、办酒席……一整套流程下来,花费不到3万元。”说起几年前儿子娶媳妇的事情,东主才让忍不住感慨:“现在娶媳妇,负担轻多了。”

   东主才让所在的塔秀乡塔秀村是一个藏族村。谁也想不到,几年前,这个村的村民还在感慨:现在的媳妇娶不动!

   “我们都在想办法脱贫,可一桩婚事就能让一个本不富裕的家庭变成债台高筑的困难户,这是多么可悲的事。”老乡的抱怨成为张峰心头的阴云。

   民间习俗无法可依,怎么管?

   思考中,“村民自治”闪过张峰的脑海。雷厉风行的他马上就行动起来,跑了十几个村座谈商讨,选择塔秀村为试点,在充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基础上,指导制定了“五严禁一承诺”的村规民约,获得成功后逐步在全乡全县推开,并由此派生出了居民公约等自治办法,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关于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的指导意见》,有效遏制了婚丧嫁娶的攀比风气,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减轻了负担。

   “小气候”能改变“大环境”。

   2019年,贵南县被确定为全省惟一的全国乡村治理体系试点示范县。张峰亲自主持,研究确定了“一核三治+贵南特色”的乡村治理架构体系,把贵南基层治理全部经验总结提炼纳入其中,以塔秀乡“7531”工作法为蓝本,打造出了乡村治理的贵南样板。

   在时任贵南县副县长尕藏才让眼中,张峰的魄力不仅如此。

   “在用人方面,张书记倡导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把最近几年脱贫攻坚、基层治理等重大任务中吃过大苦、立过大功的六乡镇党委书记都推荐到上一级领导岗位。特别是茫曲镇那然村第一书记项秀被破格提任为乡党委书记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2018年,公开选拔年轻干部15名,打破了我们贵南县无‘90后’科级干部局面。”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从1989年参加工作,到如今已经整整32年了。张峰还记得分配到共和县曲沟乡曹多隆村学校时、第一次站上讲台时的心情,也记得当年临行前父亲张鼎西语重心长叮咛。

   郡县治则天下安。

   “中国很大,有2861个县(区市),党把这样一个县交给我们治理,如果我们把一个县治理得井井有条,就可以让党中央少操2861分之1的心、让省委少操44分之1的心、让州委少操5分之1的心,从而让党中央放心,让省州委省心,让老百姓舒心。”

   如今,无论是新的岗位,还是新的荣誉,对于与张峰来说都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未来五年,是共和大有可为、理应有为和必有作为的五年。”面对建设“泛共和盆地”区域中心城市的重任,张峰说出了自己的打算:“不作秀、不折腾,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确保推进的每一项工作都利长远、打基础、可持续,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确保采取的每一项措施都有章法、有定力、有质量,做到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