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西藏新闻 > 原创

战胜新冠肺炎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西藏流浪犬现象的启示

赵国栋 发布时间:2020-02-06 14:56: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2019年底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来势汹汹,短短1个多月侵袭了中华大地。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万众一心参加到这场疫情阻击战之中,涌现出无数让人泪目的感人故事。14亿人手拉手如同一个整体,我们有信心可以击败任何妖魔鬼怪。我们也有信心,能够尽快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

  但是,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又给我们上了一课。至少,它促使我们深刻反思人类的生存方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尤其是人类与动物的关系。敬畏意识、忧患意识应该长存于我们每个人心中。

  这让我想到2016年,我在西藏阿里参加驻村工作时发现的人与动物关系的一种复杂现象,我称之为“流浪犬现象”。3年多过去了,虽然这一现象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但我想,结合这次疫情,我们应该更深刻看到其中的问题,并尽快进一步采取综合措施加以解决。


图为阿里牧区的一只流浪犬 摄影:赵国栋

  在西藏许多地方,尤其是高原农牧区,存在很多流浪犬,关键的原因在于农牧区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态文化。在西藏传统文化中,人与犬的关系是友善的,犬看家护院,抵御野兽袭击并保护牛羊,而人们则为犬提供食物和住所港湾,为它们提供生存支持。这样,很少几只流浪犬便会大量繁殖,而且对这种繁殖极少有人为干预。为了获得足够的食物,大量的流浪犬慢慢集聚到乡镇所在地或牧业点上,在旅游乡镇数量更多。

  大量的流浪犬带来了一系列社会和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流浪犬粪便带来环境污染。西藏生态环境既宝贵又脆弱,大量流浪犬的粪便对西藏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挑战。在农牧群众聚居区和一些旅游乡镇景点,流浪犬聚集的数量更多,相应的粪便污染风险也更为严重。

  第二,流浪犬粪便传播疾病。在西藏农牧区有一种疾病,名叫“包虫病”,也称作“棘球蚴病”,这种病在高原地区人群的平均患病率为1.2%,局部可达12%以上,而且其中的泡型包虫病会带来较高的死亡率,被称为“虫癌”。被成虫寄生的犬只是主要传染源,虫卵大量存在犬的粪便中,排出体外后就会污染水源、牧场、畜舍、土壤、食物等,带来巨大的传播风险。

  第三,流浪犬对人身安全带来威胁。在农牧区的乡镇,尤其是有旅游景观的或者是附近有旅游景观的乡镇,旅客以及在那里做生意的群众都比较多,大量的流浪犬聚焦在那些地方容易发生伤人事件,给人们的安全带来威胁。

  第四,直接削弱了西藏旅游品牌的吸引力。生态旅游业是西藏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但是由流浪犬带来的问题直接削弱了人们到西藏旅游的动机,甚至削弱了西藏丰富文化的直接吸引力。给西藏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图为玛旁雍措湿地上的一只流浪犬 摄影:赵国栋

  针对这些问题,不能简单地看到流浪犬问题本身,问题的解决也不只是如何控制流浪犬的数量问题,而是涉及如何进一步有效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促进社会发展和动物福利等一系列问题。

  第一,思路要从“治”到“用”。以前解决流浪犬的问题多是根据出现的问题采取手段降低流浪犬的数量,忽视了从生态环境与人民群众的有机关系来看问题,也忽视了农牧区中人与犬的关系。因此,这种“治”的思维应该转向“用”的思维,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和生态环境部门深入研究,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扎实做好驱虫工作。一方面,要定期认真开展包虫病的筛查,做好对患病群众的救治工作。另一方面,要对家养犬、收容犬和流浪犬进行全面的驱虫,做到“犬犬投药、月月驱虫”,并及时清理犬只的粪便,做好消毒、杀毒工作。

  第三,实施严格的收容与绝育措施。拉萨市的流浪犬收容中心产生了极好的效果,有效推进了对流浪犬的人性化管理。可结合实际情况,在广大农牧区有选择性地增设“流浪犬温馨之家”,加大收容力度,并设立流浪犬收容、饲养与管理生态岗位,以专项资金进行支持。同时,对收容的流浪犬进行必要的绝育措施。

  第四,全方位做好宣传引导。除当地政府和生态环境部门做好全面宣传外,还要引进专业犬业组织,通过有效调动农牧民群众,全面推进流浪犬的收容、疾病防治、传染病防控等工作,做好文明养犬宣传,,同时扩大对牧区犬文化以及犬文化产业的宣传。


图为玛旁雍措湖畔的一只流浪犬(小黑) 摄影:赵国栋

  第五,把西藏犬文化融入生态旅游。这是流浪犬问题从“治”到“用”的关键。譬如可以结合当地犬文化将“流浪犬温馨之家”打造成生态旅游的一种特色景区,既宣传了西藏独特的动物文化,也体现了人文关怀以及动物福利的有效保障,并由此产生良性循环,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流浪犬温馨之家”的持续有效运转提供支持。

  总之,人类与自然不是对立的,而是有机联系的,人与动物也不是对立的,他们应该是亲密的伙伴关系。越早认识到这一点,越早采取有效行动,对人类的现在和未来越有益。(中国西藏网 文/赵国栋)

(责编: 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