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西藏新闻 > 藏区动态

光明,在高原延伸——青藏交直流电力联网工程安全运行5周年

马旭升 惠文莉 王静 发布时间:2016-12-13 11:30:49来源: 青海新闻网

12月9日,被誉为“电力天路”的青藏交直流电力联网工程安全稳定运行5周年。工程自2011年12月9日运行以来,为西藏电网输入电量近40亿千瓦时,外送西藏富余电力10.3亿千瓦时,在满足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电力需求的基础上,使青海西部开发、西藏富余电力外送得到可靠保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惠民生:铺就高原幸福路

“太神奇了,电线不仅让我们用上了电,还能通电话、看电视、上网。供电公司的人说,这是一种新技术,叫‘四网合一’。”12月4日,青海省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德吉小区牧民阿拉太和远在西藏的朋友通电话,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位于可可西里腹地的唐古拉山镇素有“长江源头第一镇”之称,这里平均海拔4700米以上,空气稀薄,含氧量只有60%,昼夜温差大,气候恶劣,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是青海省海拔最高、以藏族为主的一个纯牧业镇,也是青藏联网工程建成后,国网青海电力首个实现电力、电话、电视、互联网“四网合一”的地区。

牧民仁青加说,大电网落地后,牧民们走上了数字化的信息高速路,开启了牧民智能新生活。

5年来,青藏联网工程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民生效益。西藏那曲地区安多县玛曲乡要格村的东智,就从刚开始的用上电到如今的用好电,成为“电力天路”的发家致富的受益人。

“因为村里家家都有牧场,而且养藏牦牛的人家很多,我就买了两台搅拌机,把牧民们多余的牛奶收购回来后,专门制作酥油。”原来骑马放牧的东智,是村里第一个把酥油变成商品,产生经济效益的人。如今,在他的带动下,村里的很多牧民也加入到奶制品的深加工中。

通电后,电灯、电视机、电饭锅等家用电器进入了牧民的家,满足了牧民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告别了牛粪取暖、酥油点灯的历史,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了,生活质量越来越好了。

“12月9日,是一个终生难忘的日子。通电的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通电,就是最大的民生,就是党和政府对偏远牧民最大的关心与关爱。”东智充满激情的话,说出了青藏两地各族人民的心声。

谋发展:助推全国能源互联

2011年以来,随着青藏联网工程建成投运,青海新能源迅猛发展。5年间,青海新能源以一年一百万千瓦的速度增长,相继建成柴达木、共和两个百万级大规模集中并网光伏发电基地,现在光伏(含光热)装机容量678万千瓦,光伏电站总装机容量稳居全国第二,新能源已成为青海省蓬勃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6年上半年,通过青藏联网工程,青海电网短期、实时交易实现新能源外送华东、华中1.74亿千瓦时,青海新能源实现了由“以省内市场消纳为主”向“省内和省外市场并重”方式转变。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孙发平表示,这项综合开发传统能源与清洁能源,推动能源、经济、环境和谐发展的绿色工程的建成,为青藏两省实现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建设,加快能源生产与消费变革,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

目前,青海新能源发电量突破200亿千瓦时大关,新能源发电量再创历史新高。

而自2015年6月1日青藏直流系统功率成功实现反送带负荷、西藏藏中电网首次实现电力外送以来,随着青藏联网工程外送能力逐年提升,西藏水电开发与外送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对推动西藏能源开发和跨区域优化配置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西藏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2.1亿千瓦,是“西电东送”的重要能源接续基地。至今年11月1日,青海电网累计接纳西藏藏中电网外送电量10.3亿千瓦时。其中,2015年,青海电网消纳西藏藏中电网电量3.32亿千瓦时;2016年外送京津唐、陕西、甘肃等地区电量6.98亿千瓦时。

青海省发改委能源局局长郭顺宁表示,电网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电力天路”对积极推动我国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满足青海、甘肃清洁能源基地开发,助推青海、西藏、甘肃三省区地方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和谐发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有效缓解甘肃地区能源供需矛盾,加快推进全国能源互联网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为保证在雅鲁藏布江干流进入枯水期时,青海电网能够稳定向藏中电网输送电能,青海电力检修公司提前开展带电监测、特巡和设备测温工作,及时消除发现的缺陷,全面提升柴拉直流系统稳定运行的能力。”该公司责任人介绍,预计今冬,青海向西藏输送电量将超40亿千瓦时,全面实现正、反送“双赢”。

求创新:攻坚克难攀高峰

建设难,运维更难。工程安全稳定运行1825天的历程,也是一个以创新发展为主线,解决问题攻克难关,不断推动发展上水平、管理上台阶、攀登新高峰的艰难过程。

2014年8月8日,一架四旋翼型无人机顶着6米每秒的风速腾空而起,在青海省可可西里东南海拔5010米的风火山开展输电线路巡视,这是国网青海电力高海拔无人机巡检技术研究成功后,首次对这一世界上最高海拔、高寒地区建设的规模最大的输电工程进行无人机巡检,有力推动了在高海拔地区开展先进、科学、高效巡线的进程。

5年来,青藏联网工程每年都会历经一次年检。在昆仑千古的冰峰下,在银线飞架的瀚海边,在雄视山川的唐古拉山口,运维人员以“缺氧不缺斗志、缺氧不缺智慧、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追求更高”的豪情壮志,战胜了4500米以上的高海拔,战胜了仅有内地60%的含氧量,战胜了零下20度的严寒,战胜了10级以上的沙尘暴。柴达木换流站作为工程枢纽在2012年、2013年、2014年连续3年荣获国家电网公司“红旗换流站”荣誉称号,国网青海电力直流设备运维能力与水平跃居公司先进行列,有力保障了工程安全稳定运行。

国网青海电力负责人说,“电力天路”输送的是电力,连接的是人心。运维人员用他们的责任与坚守,诠释了“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深刻内涵。

如今,由青藏联网工程(青海段)运维主体的青海电力检修公司自主研发的《高海拔冻土层输电线路铁塔基础在线监测系统》、《一种基于卫星通信的高海拔山区输电线路状态检测系统》等13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专利,并先后完成安全质量、环境保护、技术攻关等创新项目200余项。

5年来,这条倾注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各族人民热切关怀,连接青海和西藏的能源大动脉,加快了青海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步伐,彻底解决了西藏冬季枯水期严重的缺电问题,又在夏季将西藏中部的富余水电输送至青海电网,使西藏地区的水电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为西藏地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能源保障。

(责编: admin)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