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涉藏动态

青海省玉树州治多县:产业扶贫再谱新歌

发布时间:2018-01-24 11:10:00来源: 青海日报

地处长江源头第一县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是全国生存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之一。“五月解冻,八月草黄”是治多县的真实写照,同时,治多县还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

基于这样的现状,治多县制定“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目标,目前治多县已经实现不愁吃、不愁穿,只是吃穿档次之别。保障住房、医疗、教育。保障住房方面,治多县通过易地搬迁、生态移民定居、危房改造、棚户区改造等工程,实现了家家有房住,医疗、教育也是由政府投资,实现了人人上得起学、人人看得起病。

即便如此,治多县还有一部分贫困人口,而且每年还有一部分非贫困人口返贫。如何让这些贫困人口能够尽快脱贫,治多县给出的答案是挖穷根、兴产业,让更多的牧民“一技在手,天下任我走”。

特色产业拓展脱贫路

踏着冬雪,我们走进治多县扶贫产业园区。

园区内的企业没有因为冬日的严寒而停工,而是利用冬闲时节学手艺忙挣钱。嘎嘉洛益民制衣股份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内,机杼声声声不断,工人们忙着裁剪布料、缝纫衣服,服装展示台上摆放着做好的白大褂、校服、新式藏服。

今年37岁的才多在公司已经两年了,是一个老师傅,他一边缝衣服,一边给新来的员工指导藏服领子的做法。才多每个月的固定工资是2000多元,加上绩效工资,每个月平均下来能拿3500多元。

这个月,才多额外入账7000元的奖金,这是公司给优秀员工的年终奖金。“在这里很踏实,每个月都能拿到工资,家庭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以后我还要更努力地工作,挣更多的钱。”才多说道。

才多是多彩乡当江荣村的牧民,依靠党的好政策,搬迁到了县城,家中有母亲、弟弟和两个孩子,家中无牛羊,每年的支出都是依靠国家政策性收入,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对这个家而言,才多肩上的担子重、责任大。

和才多一样在公司上班的贫困户还有很多,制衣公司有员工107人,其中贫困户就有71人,他们和才多一样,依靠新学的手艺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

加工车间的旁边是培训中心,从兰州请来的老师刘永发正在为学员们培训设计衣服样式。俄周是学员之一,今年19岁的俄周家住加吉博洛镇改查村,是村里的贫困户,初中毕业后就停止了学业,后来到公司培训,培训期间,每个月还有1000元的工资。“我在这里培训快三个月了,该学的已经学会了,现在如果让我单独设计做一件衣服,一点问题没有,有了这门手艺,以后去哪里都不怕了。”俄周的话里透着底气。2017年,嘎嘉洛益民制衣股份有限公司共培训100人,其中,像俄周一样的贫困户就有61人。

治多县扶贫产业园区还有土特产加工、非遗传承、奇石加工、电商平台等19家本土企业,他们带动着更多的贫困户发展产业,在茫茫草原拓展着贫困户的脱贫路。

农牧业撑起扶贫半边天

畜牧业是治多县的支柱产业、命脉产业,治多县发展畜牧业优势得天独厚。这里草场面积387万公顷,可利用草场191万公顷,为使可利用草场实现利益最大化,治多县下足了功夫。

过去一年,治多县按照“要致富、靠畜牧,挖穷根、兴产业,可持续、抓生态,先育点、后连片,建公司、连牧户,拓市场、增收入”的工作方针,整顿规范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管理运营,越来越多的“空壳”合作社被推出,有实力、有能力、有想法的合作社登场,成为畜牧业扶贫攻坚的领军者。

最后,治多县组建的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扶贫专业合作社28个,家庭牧场和养畜大户37个,县政府投资800万元专项资金,巩固增强了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和后劲,实现了“见效益有分红”好局面。以治渠乡同卡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为例,去年一年,合作社实现分红70.7万元。

治渠乡同卡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4年,是股份制模式的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这是治多县唯一一个整合率达到100%的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合作社对同卡村276户牧民1148人的草场、牲畜100%入股,实行统一轮牧,打破了以前牧民们各自分散养殖方式。根据同卡村生态情况,对冬春季、秋季、夏季草场进行重新调整,保护了草场前提下,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以畜牧业为主,发展小片农业种植。2015年,治多县依托国家连片特困地区项目,投资200万元,在城北区曲那滩建了10栋温室大棚,每栋温室大棚占地500平方米,造价是20万元。

10栋温室大棚,8栋给8个贫困村作为村集体产业,其余2栋作为种植蔬菜的培训基地。贫困户通过种植培训,可以申请村里温室大棚种植权,村里的温室大棚每年由经过培训的5户贫困户共同经营收益共享,次年又重新轮换其余贫困户种植。

“我们统计了,每个温室大棚,每年能种植3茬,每一茬的收益在三到五万元,一年下来人均增收1500元,这项工程不仅使老乡们的饭桌上增添了绿色,更增加了收入。”治多县扶贫局长昂卡巴松说。

劳务输出让牧民各显神通

去年10月,治多县加吉博洛镇投入扶贫资金8万元,建立了劳务输出站,依托微信平台,将牧民与用人单位联系在了一起。这里的用人单位大到可以是一个单位或建筑工地,小到可以是一户家庭,雇工时间也是从一天到一年不等用人单位将用工信息传达给劳务输出站,劳务输出站发布用工信息,如有符合要求的意向者,劳务输出站让用人单位和雇工自己协商报酬等条件,若达成协商,对雇工来说将是一笔收入,而这些雇工基本都是贫困户。

加吉博洛镇党委书记魏锋向记者展示了劳务输出站的核心——微信群。打开手机微信,内有牧工群、服务员群、建筑工地群、看家护院群……一个个群,囊括了各行各业。“一开始建立劳务输出站,想着就为加吉博洛镇的贫困户服务,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此增加收入。没想到的是,越发展规模越大,全县每个乡的贫困户都在群里,只要一发布用工信息,马上就会有回应。”魏锋告诉记者。

据魏锋所了解的情况,劳务输出站从成立到现在,达成协议的有20多人,其中最多的就是招收放牧工人。目前,治多县牧工的市场价是每月3000元,随着冬季来临,很多养殖大户都在县城或西宁过冬,会雇佣一些当地牧工照看牛羊,贫困户也会借此机遇增加收入。

“我掌握的有一个索加乡的牧工,今年会到多彩乡放牧,放牧时间为一年,一年的工资是4万元,放牧期间牛奶、酥油等奶制品,一半归牧工食用,一半上交给雇主。”魏锋说。

依托劳务输出,搭建了新平台,让更多的贫困户“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责编: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