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涉藏动态

一份实打实的脱贫“成绩单”——青海省玉树市精准扶贫工作一瞥

发布时间:2018-04-12 16:34:00来源: 青海日报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准备唤醒这座矗立于三江源头的年轻城市时,站在当代山顶,俯瞰这片古老的土地,曾经光环耀目,千年唐蕃古道上的枢纽,商贸重镇的情结挥之不去。这是一个渴望重拾荣光的城市。

玉树市集高海拔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长期以来,玉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较低。因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贫困情况复杂,玉树市无疑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深度贫困地区的典型。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全市25个重点贫困村,9167户、30571人贫困人口被纳入精准扶贫的对象,这样的比例分别占全市总户数的39.2%和总人口数的35.5%。脱贫攻坚,这对于玉树市,是一场硬仗!

伴随着脱贫攻坚工程的不断推进,一系列惠民强民富民政策犹如一阵强劲的春风吹遍雪域草原,温暖着农牧民的心田,玉树市积年的贫困冰山开始解冻消融。

党建引领,提升脱贫攻坚队伍力量

党建引领、优化机制,玉树市挺向贫困深处的冲锋号一次次吹响!

全面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分工。玉树市不断创新和优化机制,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一把手”担任组长、四个副县级干部主抓的领导小组,统筹指挥推进全市精准扶贫工作。与各乡镇、街道办村逐级签订了精准扶贫《责任书》《承诺书》《决心书》,人人明确责任、逐级传导压力、层层压实责任。

以党建引领精准扶贫工作。玉树市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增强乡镇及村级组织建设能力,扎实开展对软弱涣散党组织集中整顿工作。基础实,才会行得稳;动力足,方能走得远!

切实发挥驻村第一书记主力军作用。按照“业务精、素质高、能力强”的原则,向全市62个村选派第一书记,并将62名乡镇包村干部及22名大学生村官充实到扶贫一线,加强了驻村工作力量。制定出台《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工作队干部管理办法》,对“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员实行半月一通报、一月一考评、一季一评比和年底考核制度,年度考核结果将存入本人档案。

落实考核机制。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扶贫工作考核机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引导各单位各部门更加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精准扶贫工作成为考核各级党委政府工作能力的“试金石”。

产业牵引,打造脱贫攻坚的玉树市模式

在玉树,美丽与严酷共存,在平均海拔4400多米的高原,高寒缺氧、生存艰难。千百年来,牦牛是玉树人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繁衍的支柱性资源,可单一、薄弱的产业格局,使玉树经济社会发展遭遇瓶颈。如何改变传统发展模式,精准选择和发展产业,成为摆在玉树市决策者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精准扶贫的核心和关键是产业扶贫,产业不兴,则脱贫无力。玉树市的产业发展之路没有可复制的现成经验,唯有俯下身子,深入调研,全面论证,找出一条切合玉树市实际的道路和模式。本着因地制宜兴产业的思路,玉树市创造性提出将全市划分成四大区块,着力打造五种模式。

顺着通天河一路往东,以农业为主、兼营小块牧业的地方是素有“玉树粮仓”的仲达乡。宜农宜牧、农牧结合是这里独特的区位优势。玉树市顺势而为,精心培育仲达乡“塘达”模式。通过强力推进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积极推广特色种植,不断扩大农业大乡的影响力。

黑青稞、马铃薯、芫根、油菜、饲草料种植成为塘达村新的地理标志。丰富的种植业又滋养着藏香猪、奶牛等养殖业,形成循环经济。养猪、养奶牛目前在塘达村已成为家喻户晓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多元的产业发展之路,为塘达村带来35万元的年收入。同时,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使素有卓舞之乡的塘达村处处欢歌劲舞,洋溢在农牧民脸上幸福的笑容正是对仲达乡塘达模式成功经验的最好诠释。

下拉秀乡是玉树市高海拔、纯牧业区的典型代表。草场资源是这里的优势资源,玉树市借助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实验区建设的“东风”,全力打造纯牧业区发展扶贫产业的“钻多”模式,通过大力推进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建设以及畜产品研发,做大做强传统畜牧业。今年钻多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50多万元。

在多元产业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下,全市的扶贫产业正在以铿锵的脚步带领贫困户走向全面小康之路,扶贫产业成为助推贫困户脱贫、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总动力”。

就业驱动,保障贫困户稳定脱贫

贫不贫、富不富,关键看收入。要脱贫致富,首先要解决就业问题。

玉树市在大力发展扶贫产业的同时,切实在提高贫困户内生动力和劳动技能上下功夫,提出“产业+就业”的扶贫模式,以产业为牵引,以就业为驱动,多措并举,用组合拳形成合力,为贫困户稳定脱贫实施“双保险”。

为此,对全市25个重点贫困村9167户贫困家庭开展了全面的培训意愿调查,多角度、多形式、广泛地宣传就业扶贫政策,确保每个有就业愿望、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实现“一人就业、一户脱贫”的目标。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提高就业能力,玉树市在完成省州“雨露计划”的基础上,投入200万元,积极与各用人单位对接,开展“订单式”的劳动技能培训,切实做到能持证能就业。

玉树市党委政府对各类企业、社会组织、行业单位压实责任,用心、用情、用力帮助贫困群众寻找合适的就业岗位,已安排了500多贫困家庭的就业问题。2017年年底召开就业专题会议,一次性安排解决了300多易地扶贫搬迁户的就业问题。

同时,通过生态保护等公益性岗位解决4124名贫困户就业问题。多年来手握牧鞭,逐草而牧的牧民转变为林业生态管护员、草原生态管护员,每户每年可增收21600元。

(责编: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