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西藏新闻 > 藏区动态

让每朵鲜花都灿烂绽放

汪俞佳 发布时间:2018-08-17 16:32:00来源: 人民政协报

  孩子们,你们在学校过得好吗?学习还顺利吗?吃得怎么样?睡得安稳吗?……

  4月15日,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民族地区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专题调研组乘坐的飞机从北京出发抵达云南普洱思茅机场,已是夜里十点一刻。调研组组长、全国政协民宗委副主任罗黎明全然没有疲惫,脑海里不断闪现着这些问题。

  2001年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了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计划等十几项举措,极大地推动了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如今,10多年过去了,这些举措是否落地?孩子们学习生活条件是否有所改善?还存在哪些问题困难?

  接下来的8天时间里,调研组一行不辞辛苦,长途跋涉,实地考察了云南普洱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和四川凉山昭觉县、布拖县的17所寄宿制中小学,并与师生和家长代表们亲切座谈交流。带着问题来,奔着问题去,调研组用爱心与责任,开出了一剂剂“苦口良方”。

  有一种力量在心中发芽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让适龄的孩子们学习在学校、生活在学校、成长在学校。”“寄宿制学校建设对于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要求,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确保边远民族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按时入学,推动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维护祖国统一意义重大。”调研期间,罗黎明多次强调。

  “姐姐,谢谢你帮我打饭。”

  “妹妹,你吃慢点,吃太快容易肚子疼。”4月17日,调研组抵达云南澜沧县景迈村小学时,正值孩子们的午饭时间。餐桌边两位女学生的对话引起了调研组的注意。

  委员们经过询问了解到,说话的是10岁的彝族姐姐和6岁的哈尼族妹妹。两个女孩来自不同村子,住在一间宿舍里,姐姐住在妹妹上铺,平时经常照顾妹妹的生活,小姐妹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妹妹笑着说:“现在姐姐照顾我,我长大了照顾姐姐。”令调研组成员十分动容。

  调研组进一步发现,该学校宿舍实行各民族混住,年纪大的孩子安排住上铺,年纪小的住下铺,整个校园里处处可见不同民族学生间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温暖画面,让人不得不感叹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的种子已经慢慢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这种注重细节的安排,让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真正‘润物细无声’。”委员们在肯定的同时也看到了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在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和普及上所起到的作用。寄宿制学校采用双语教学,有的寄宿生在学校的时间长达300天,各民族学生学习在一起、生活在一起、玩耍在一起,国家通用语言水平大幅提升。

  澜沧县民族小学老师告诉调研组,学校1890人中拉祜、佤、哈尼等少数民族学生占69%,每年新生入学时,有超过1/3的孩子只会讲本民族语言,两年寄宿生活后,这些孩子都能熟练使用普通话。

  在边疆民族地区,每年都有大量青少年学生由于家庭贫困、交通不便、思想落后等原因放弃学业,离开学校,缺乏一技之长,在社会上闲散,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寄宿制学校不但免除学杂费,还给学生一定的生活补贴,使适龄少年儿童按时就近上学,有助于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对于有效抵御分裂主义思想渗透、维护边疆社会稳定意义重大。”李健委员如是说。

  2张床居然挤6个孩子

  近5年来,四川省累计投入上百亿元,新建、改扩建寄宿制学校2000余所。2008年以来,云南省累计投入资金770多亿元,在人口较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山区规划建设寄宿制学校。一路走来,调研组眼见着民族地区孩子“有学上”的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

  但“坐不下”“住不下”等现实问题却又一次次“刺痛”着调研组的“神经”——布拖县木尔乡中心学校有的宿舍把2张床并一起睡6名学生;床位不够,九都乡中心校居然有近百位学生住在无窗户、只有卷帘门的3间库房里;有的学校教室里竟然3个学生共用1张课桌……

  “最想不到的是厕所问题。”在昭觉县四开乡中心小学调研时,李健委员发现,该校共有2000多名学生,但厕所蹲位仅有34个,每到课间时间就会出现学生排队等候、教师维持秩序的场景。“学校本是一个大家庭,生活中所必需的食堂、厕所、浴室等都应该齐备,现实却是这些校园附属用房缺口很大。”

  感慨、揪心、忧虑,调研组迫切想弄清楚,为什么直到今天,依然会出现上述这些问题?

  “基础建设欠账太多了。”地方一位工作人员捅破“窗户纸”。据有关部门向调研组反映,凉山州有寄宿学生30.52万人,宿舍缺口38.5万平方米;云南小学校舍建筑面积缺口1094.29万平方米,初中校舍建筑面积缺口625.08万平方米。

  对照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要求,以及国家关于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20项底线要求,调研组也发现,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远未达标。

  “窗户纸”背后的真正阻力是什么?调研组算了一笔账:民族地区大多数地方地处偏远,山高坡陡,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地质灾害频发,建校舍所需的水泥、钢筋、砖块等材料都要从上百甚至几百公里外的地方购进,运输成本高,每平方米造价高达3000元,远超出国家规划农村普通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标准。

  同时,多数民族贫困地区财力薄弱,如国家级贫困县西盟县,2017年一般性公共财政收入不到8000万元,占全县财政支出的5.7%,人均可支配财政收入818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无法按要求配套学校建设资金。

  答案呼之欲出———校舍建设成本太高,地方财政压力过大!

  “一定要确保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实现‘应住尽住,一人一床位’的目标。”调研组建议,继续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全面改薄”工程、寄宿制中小学建设等工程项目向民族地区、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完善办学标准,按标准建设好学生宿舍、食堂、浴室、厕所、围墙、教师周转房等基础设施,保障寄宿制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同时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国家在民族自治地方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民族自治地方配套资金的,根据不同情况给予减少或者免除配套资金的照顾”等有关规定,免除民族地区教育公益事业建设配套资金。

  伙食费不够一碗米线?

  调研组在云南西盟县勐梭镇秧洛村走访时,很多家庭都对孩子上寄宿制学校表示“非常支持”,但同时也表达了“苦恼”。拿村民岩昆一家4口来说,2017年全家收入22050元,每月需给两个上寄宿制学校的孩子补贴伙食440元,每年孩子上学支出约5500元,“两年前建房的欠债还没还清,负担很重。”

  在边远贫困地区,岩昆一家并不是个例。

  目前,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困难学生生活补助有两项:一是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二是城乡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义务教育生活费补助,共计2000元左右,但现实却是“根本不够”。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偏低,成为地方反映最为集中的问题。

  调研组在西盟县第一中学发现,有422名学生回家路程超过50公里,有的学生只有寒暑假才回家,在校时间达300多天。“按照现行补助标准,平均每餐费只有2.4元,勉强能吃饱。”面对人均每天不到10元的生活补助,委员们心疼得直摇头。

  云南一所学校校长直言:“校门口一碗米线最便宜也要7块钱,孩子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这样的餐费标准着实太低。”

  针对寄宿生各项生活补助偏低、学生家庭负担重的情况,委员们提出,一方面,应该适度增加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逐步提高生活补助费。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努力做好与教育类社会公益组织、基金组织、教育公益类项目等的对接、服务、协作,建立完善社会捐助教育的平台渠道和工作机制,引导社会助学资金重点帮助支持贫困边远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

  爱花朵,也爱园丁

  来到凉山州昭觉县四开乡中心小学调研时,委员们有一个共同感受,“班里的学生超额严重”———全校2277名学生、24间教室,平均每班70.5名学生,最多的班有学生102名。

  “超大班额”背后,教师严重缺员缺编是主因之一。

  实际上,对于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国家是有统一规定的:教职工与学生比小学是1:19、初中1:13.5、高中1:12.5。但从实际情况看,仅四川民族贫困地区寄宿制学校尚需核增教职工就达5000名左右,教师“招不来”“留不住”等问题十分突出。

  “应该按照规定尽快补齐教师缺额,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委员们建议,可以继续加大委培师范生招录力度,采取“当地招录、师范培育、返回当地”的定向委培师范生模式为边远农村地区培养一批在农村“留得住”的教师;根据地处偏远程度分设档次,完善特殊津贴制度;设立专项精神奖励,奖励长期在农村基层寄宿制学校工作的教师等。

  针对寄宿制学校普遍缺少英语、音乐、美术教师的情况,调研组希望,地方创新方式,鼓励多所学校共用教师,并为在多所学校“走教”的共用教师提供交通补贴、生活补贴和必要的交通工具、住宿条件。

  除了教师,委员们发现,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管理员、炊事员、保安、校医等工勤人员更是严重不足。按照有关规定,寄宿制学校须配备工勤人员所需经费由地方政府和学校自筹,显然,民族贫困地区大部分学校负担不起。

  “办法”总比困难多。调研组没有想到的是,四川有的学校“拆东墙,补西墙”,挤用原本非常紧张的生均公用经费给宿舍管理员和保安支付工资;云南部分学校采取勤工俭学的方式自筹,如景迈小学靠学生采摘销售2亩茶园的茶叶,给炊事员发工资。但即便这样,也无法扭转人员不足的现状。

  “我们了解到,因缺少工勤人员,许多教师‘白天上课,晚上守夜’,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负责寄宿生的生活管理、安全保障、心理疏导等,压力较大。”罗黎明说。

  “应该让一线教师从琐碎的非教学事务中解放出来,全身心投入核心教学。”调研组建议,建立后勤服务管理人员经费保障机制,一方面县级政府合理设定配备比例,规范聘用程序,按照劳动合同法,通过招聘、在职培训等方式为学校配备必要的宿舍生活管理员、炊事员、保安员和校医。另一方面,明确经费保障,建议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方式予以保障。

  8天的时间,调研组虽然无法翻越每一座高山,走进每一所校园,但大家且行、且思,关怀和责任都不曾改变。正如罗黎明所言,相信在国家和地方的共同努力下,民族地区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将越来越好,而调研组也将用爱心与行动,驱散孩子们心中的风雪,让每朵鲜花都灿烂绽放!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