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西藏新闻 > 藏区动态

藜麦香飘新家园——甘肃省天祝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掠影

吕亚龙 发布时间:2018-11-30 09:42:00来源: 甘肃日报


扶贫车间里村民们干劲十足。


村里举办的手工制作培训增强了群众的致富信心。


  李鸿萍家400余亩的藜麦丰收了。


村民张自英(右)在干旱少雨的老村子拍照留念。


返乡创业的女青年任成洁(右)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罗秀花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


蓝白相间的农家小院在雪山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漂亮。

  一排排蓝白相间的农家小院、一条条宽敞平坦的通户水泥路、一座座整齐干净的养畜圈舍、一行行生机盎然的蔬菜温棚……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松山滩上的移民家园处处洋溢着幸福的喜悦。

  初冬的一场瑞雪把松山镇上的移民家园装扮得银装素裹。微风吹来,村旁还未收割的大片藜麦田沙沙作响,清香阵阵。近年来,天祝藏族自治县采取“种植+科研+加工+旅游”的模式和“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机制,引导移民群众种植藜麦,全县藜麦种植面积达到3.38万亩,种植品种486个,涵盖全球90%以上藜麦品种,藜麦种植已成为当地移民群众的致富产业。

  天祝藏族自治县地处河西走廊东端,属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海拔在2040-4874米之间,自然条件较为恶劣,部分生活在高深山区的农牧民生活艰苦。按照“规划先行、产业支撑、基础优先、稳定发展”的思路,天祝藏族自治县坚持把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举措,把移民搬迁和产业培育结合起来,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不仅挪了穷窝,而且拔掉了穷根,为搬出大山的群众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

  刚搬进松山镇祥瑞新村不久的罗秀花,在家门口的南阳山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基地的温棚里熟练地采摘蘑菇。说起现在的生活,罗秀花很满足,老公跑运输,自己在家门口务工,今年全家收入可达3万元左右,这在以前生活的大山里是不可能实现的。

  走进藜香新村,中心文化广场上凉亭、照明灯、健身器材、垃圾箱等各类设施一应俱全。在产业园的菌棒车间里,记者碰上了一件城里娃来乡下打工的新鲜事儿。张玮一边麻利地往车上装菌棒,一边对记者说,他家在天祝县城,今年才从部队复员,听说乡下也能挣到钱,他便毫不犹豫地来了……

  村民张自英开着女婿新买的客货车准备去老家搬东西,他主动邀请记者去他老家转转。他的老家鞍子山村在距移民新村几十公里的大山里面,那里交通不便,村民的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张自英属村里的精准扶贫户,今年7月才搬至松山镇藜香新村,他高兴地说,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才掏了1万元,就能住上宽敞明亮、有水有电有暖气的新房子,他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李鸿萍是德吉新村出了名的能干人。她2015年从东坪乡扎帐村搬迁至松山镇德吉新村,短短3年多时间,她成为流转450亩土地、经营8个蔬菜温棚的种植大户,她们家今年的收入最少也有15万元。

  鞍子山村是天祝县贫困面较大的村子之一。过去,这里依靠种植传统农作物生活,大家收入低、脱贫没信心。如今,随着设施种植、养殖等产业的推进,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村女青年任成洁在县城做餐饮企业已小有名气,看到家乡发生的变化,她毅然放弃县城的营生,于今年2月返乡创业,带领部分村民发展家庭宾馆、餐饮等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自2012年以来,天祝县共搬迁移民15708户64552人。先后建成华藏寺镇红大口、黄草川、松山镇德吉新村、祥瑞新村,以及杂木河水管处农场等生态移民安置点,不仅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可发展”的目标,同时,也有效缓解了迁出地生态压力,减少了人畜对林草植被的破坏,使生态环境逐步恢复,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共赢”。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