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西藏新闻 > 藏区动态

温江区牵手色达县:多重力量参与,扶贫之路多元化

程文雯 发布时间:2019-07-24 16:27:00来源: 四川日报


甘孜州色达县县城附近的色柯镇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


旭日乡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西瓜大棚里果实累累。

  沿着色曲河逆流而上,山色青翠,天空湛蓝,白云舒卷,美不胜收。7月9日,“2019援藏纪行”报道小组抵达四川省甘孜州色达县。“你们赶上了最好的季节。”成都市温江区第五批对口支援色达县工作队领队,挂职色达县常委、副县长王勇说。

  但站在这片平均海拔达4127米的土地上,报道小组的实际体验却有点具体——头疼、失眠,各种不适。

  在这样的条件下,温江区已经持续7年派出援藏干部,对色达进行援助帮扶,见证着这片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的改变。

  不花一分钱 贫困群众住新房

  色达县城附近的色柯镇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高山脚下的美丽藏村,蓝顶白墙的房屋连片绵延,每户的院子里都开满鲜花,一条宽敞的水泥路穿行其间。

  作为温江区对口帮扶色达县的标志性工程之一,色柯镇的安置点于2017年开工。色达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唐晓东介绍,安置点房屋户型的设计规划都由温江区帮助完成,每栋大概花费10万元。

  为了确保困难群众“不花一分钱住新房”,温江区还向安置点内150户困难群众每户补助5万元,剩余资金由色达县统筹其他渠道资金补足;并对主通道、步行街、广场、村民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帮扶资金1460万元,“目前这个安置点已建房屋的入住率达到100%。”

  在后山坡上,温江区还规划了一个民宿体验区,来帮助群众解决就业问题。

  这样的住房解困工程,是温江区对口帮扶色达县的一个重要举措,类似项目涵盖了色达县色柯镇、亚龙乡、歌乐沱乡、杨各乡、泥朵镇等17个乡镇的贫困户。2017年以来,温江区已帮助450户群众实施住房改建、新建;帮助色柯镇、泥朵镇、大则乡的3个易地扶贫安置点完善了道路、管网等基础配套;指导色柯安置点建立“安康社区”居委会,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社会力量参与 飞地扶贫抱团致富

  7月9日,已放暑假的色达县旭日乡中心小学热闹起来。当天,温江区政府部门和四川益路同行慈善服务中心为当地上百名师生送去新校服、新书本、净水器等超过29万元的爱心物资。该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李强告诉记者,作为温江区总工会孵化培育的慈善公益组织,他们从2014年起已累计向色达县的困难群众和乡镇学校捐赠价值260多万元的爱心物资。

  社会力量的参与,不仅仅体现在慈善物资上。2017年以来,温江共募集社会力量捐资累计1170万元,其中612万元以村集体名义集中投放到“旭日乡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格萨尔集体经济酒店”两个产业化龙头项目中。

  7月10日,记者来到格萨尔集体经济酒店建设现场,看见酒店主体建筑已经拔地而起。色达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李刚说,“现在已经进入内部装修阶段。”

  这个地处色达县城内的酒店,是温江在援助色达的过程中探索出的“飞地扶贫,抱团致富”新路径。援藏工作队将当地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8个乡镇69个行政村的集体经济进行整合,同时由温江区整合对口帮扶资金855万元和“千企帮千村”社会资金452万元,共计1307万元,在格萨尔文化园区商贸扶贫综合体内建设产业扶贫酒店,股权由69个行政村共同持有。

  “酒店建成后,由政府出租给专业机构经营管理,租金分红给持有股权的贫困群众。”王勇介绍说,预计投入使用后,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人均增收300元,非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人均增收150元,村集体经济组织每年增收7160元。

  果蔬大棚里 村民能挣三笔钱

  行至色达县旭日乡江达村,连片的种植大棚格外显眼。色达县金实生态农业扶贫开发有限公司种植基地的员工热情地招呼记者,“来尝尝刚摘下来的水果黄瓜。”

  2016年6月2日,该公司由温江区搭桥引入色达,短短两年,生产基地已从最初的55亩扩展到305亩,除了黄瓜,这里还种植紫色马铃薯、金色马铃薯、大西红柿、冬瓜、萝卜、白菜、绿心蚕豆等高原生态蔬菜,以及小番茄、草莓、西瓜、哈密瓜等水果。工作人员杨磊告诉记者:“不少品种都供不应求,在色达县内就销售一空。”

  “公司与色达县国资公司旗下的色达县金泰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构建起‘公司+基地+村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共同开发农特产品。”杨磊介绍。公司成立时,温江区通过募集企业援助资金160万元,分配到色达的16个贫困村,按照股权量化的方式通过金泰公司投入旭日乡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项目,经营产生的利润由合作双方各分50%,其中金泰公司所得利润按照村集体的投资比例进行分配。“其中涉及23个贫困村566户2735人,预计今年每户年增收约384.4元。”

  在基地的西瓜大棚里,两位藏族村民正忙着绕瓜藤。“我们在这里,干一天就能挣到100块钱。”其中一位村民告诉记者。

  “下一步,我们会提供种子、教技术、管销售,带领群众一起干。到时候,除了收益分配和打工收入,参与的村民还能有自己的收成。”王勇说。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