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西藏新闻 > 资讯

西藏首届“十佳农牧民”获得者曲嘎:牦牛育肥拓宽致富路

卢文静 发布时间:2018-03-19 08:20:00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他组建家庭牧场,年存栏牦牛136头,年出栏率20%以上;他创建的建筑施工队合作社纯收入达70万元,在合作社务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增收2万元;他每年拿出收入的30%(约30万元)用于扶贫和村级建设,牵头修建村级道路、建设饮水工程……他就是当雄县宁中乡堆灵村家庭牧场主曲嘎,是全区农牧民致富典型和带头人,是全区首届“十佳农牧民”获得者。

初春,走进曲嘎的家庭牧场,占地400多平方米的牧场内牛棚、饲槽、饲草库、防疫室、水井等一应俱全。牧场主曲嘎一边哼着小曲儿一边在给棚圈里的牦牛添加饲草,跟工作人员交代好接下来的工作后,他开始和记者聊了起来。

“这个标准化家庭牧场,除了硬件设施齐全,畜牧兽医站的工作人员也会定期来为我们传授养殖技术,进行牦牛疫病的防治和检疫。”曲嘎指着牦牛耳朵上的黄色芯片告诉记者:“根据政府倡导的牦牛养殖方式,每头牦牛都有‘身份证’,消费者可以随时追溯肉的来源、查验肉的品质,农牧民销售收入增加了,消费者也买得更加放心。”

“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做好牦牛养殖。”回想起自家原先的简易牲畜棚,曲嘎感慨道:“牦牛价格高,有销路,大家都愿意提高出栏率,日子也越过越好。我时常跟乡亲们说,跟着政府走,咱农牧民在生产中就不会吃亏。”

在村民们眼中,曲嘎除了懂政策,还对市场具有敏锐的洞察力。2006年,穷则思变的曲嘎从银行贷款10万元只身前往青海、甘肃贩运牦牛肉。期间,他了解到内地的牲畜短期育肥技术,敏锐的嗅觉让他意识到这是一个潜在的商机,可以通过科学养殖,缩短牦牛的成长周期,从中获利。

回到家乡后,曲嘎尝试给家里的两头牦牛育肥,100天后,牦牛的体重有了明显提升。出售时,一头牦牛能多卖两三千元。之后,他开始慢慢增加育肥牦牛的数量,逐步提高牦牛的出栏率,到2017年,曲嘎的牧场已经实现存栏牦牛136头,出栏率20%以上,实现了适度规模化经营。

年收入超过百万元的曲嘎始终想着帮助乡亲们提高牦牛出栏率,从而增加收入。他说,光传授养殖经验得不到村民的信任,必须让村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2013年,对于曲嘎来说是很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他完成了自己多年的心愿——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向党组织证明自己想要带领乡亲们摆脱贫困的决心。这一年,他卖掉了自家的400多只羊,又将自家的3000多亩草场无偿让给其他村民放牧。这一年,他成立了两个合作社,专门吸收没有打工门路的劳动力就业。这一年,他以市场价从贫困乡亲手中购买了18头瘦牛,减少了村民的经济损失。

日久见人心,赢得了村民信任的曲嘎开始带领乡亲们整合草场、牦牛、闲散劳动力进行集体经营,提高生产效率,堆灵村靠牦牛短期育肥走出了一条致富路。

合作社火了,家庭牧场的经营步入正轨,乡亲们的收入增加了,曲嘎又想“折腾”了。“对于家中没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我前几年都是以发放现金和物资为主,这不是长久之计。”曲嘎打算将家庭牧场内的牦牛全部育肥出售后,把牧场交给村委会经营,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牦牛养殖合作社和村集体经济建设上。

“作为一名党员,我会和村‘两委’班子一起研究如何把科技和产业相融合,让农牧民成为一个人人羡慕的好职业,助力乡村振兴。”曲嘎憧憬着美好未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堆灵村会出现更多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牧民,他们会成为未来农牧业生产的主力军,脱贫攻坚的生力军。

(责编: 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西藏表彰“十佳农牧民”

    自治区农牧厅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牧民合作社负责人、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等农牧行业各个领域的10位农牧民授予了“十佳农牧民”的荣誉称号,并给予每人1万元的生产补助资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