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西藏新闻 > 资讯

【改革开放40年】西藏拉萨市民的舌尖记忆

孙靖宇 发布时间:2018-10-30 08:32:00来源: 拉萨晚报

白菜、萝卜、土豆,曾经陪伴了许多市民几十年的“老三样”,限于高原、气候等自然因素,时间退回到二三十年前,西藏拉萨的蔬菜产量和供应量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在不少市民心里,能摆上餐桌的,哪怕是只有这“老三样”,也非常不错了。

可现在大不一样了,就拿一道知名川菜“毛血旺”来讲,在这个盆里就可以有鸭血、鳝鱼、毛肚、猪肉、肥肠、黄豆芽、木耳、莴笋等多达20余种食材,可以提供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膳食纤维等三四十种营养元素,变化显而易见。

改革开放40年尤其是近年来,拉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蔬菜种类增多,产量大幅提升,蔬菜自给率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记忆里的“老三样”,说不尽的是无奈

“我们刚来西藏的时候,新鲜蔬菜几乎没有,主要的营养源就是各种各样的罐头。”说这话的,是某区直单位工作人员刘伟,1990年,时年18岁的刘伟应征入伍从山东来到拉萨,在位于金珠西路的驻藏某部服役。回忆起当年的饮食,刘伟说:“说实话,当时整个蔬菜水果供应在西藏都是很困难的,在部队的情况相对还要好些,但每名战士的餐盒里主要的还是加工好的罐头类制品——猪肉罐头、鱼罐头,还有玉米罐头。后来,部队开始自垦自足,尝试种些蔬菜,比如白菜、土豆、萝卜,但是产量极低,根本无法满足每名官兵的营养需要。”无独有偶,在达孜区章多乡恰村,在这里生产生活了几十年的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在种植土豆,倒不是说不想改变观念,而是土豆的产量相对较高。村民罗布说:“从小时候开始种地起,就开始种土豆,20多年过去了。现在我们的土豆品种改良了,村民不少种植的都是红皮土豆,煮熟后的土豆蘸上辣椒面非常好吃。”

“老三样”,是个时代的印记,尤其是在产量和供应量都不高的时候,能摆上市民餐桌、可选择的品种很有限。

餐单上的“百味选”,舌尖上的多重享受

每天早上10时,来到餐厅厨房,换上工装戴上厨师帽,来自四川的厨师易旸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熬油、备菜、蒸锅……每一个动作在易旸看来,都游刃有余,在他工作的这家餐厅,主营川菜和湘菜,也有大闸蟹、小龙虾等海鲜。来到餐厅的顾客,只要打开菜单,一道道地道、美味菜品映入眼帘,可以选择的菜品多达百余种。从事厨师工作十多年,对于菜品的处理,易旸有着自己的判断:“都说‘众口难调’,其实这是因为现在可以选择的菜品花样变得越来越多了。试想,如果菜品只有简简单单的几个品种,相信绝不会出现‘众口难调’这样的事儿了。”

在位于巴尔库路北段的某中餐厅,每天下午在店门口总是活跃着快递员的身影,原来是来自阳澄湖的大闸蟹到货了,“早上,阳澄湖边的渔民打捞上来的大闸蟹,中午搭乘飞机,下午就到拉萨了,也就是说,拉萨市民或游客不用去阳澄湖,也能品尝到最新鲜的阳澄湖大闸蟹。”餐厅负责人彭先生告诉记者。

“百味选”,尤其是在家门口享受的“舌尖盛宴”,让人唏嘘不已的是,这才用了几年时间。

本地生产外地引入,丰富了“菜篮子”

在位于曲水县聂当乡的大佛岛附近,这里有许许多多的温室大棚,在时下最低气温仅为2摄氏度的环境下,这些大棚里却是暖意融融的喜人景象,“我在这里承包了4个棚,主要种了小青菜、西红柿、白菜等,周围的其它几个棚里也有培育的新鲜蘑菇!”正在大棚中忙碌的杨路跟记者聊起这些的时候,脸上挂着满满的笑意,在他看来,自己种植蔬菜丰富了市场,腰包也鼓起来了!不仅如此,在城关区智昭产业园区内,各种各类的蔬菜也是长势喜人。在市民和游客的餐桌上,点“老三样”的人少了,可选择的菜品种类翻了几十倍甚至更多,这些是本地蔬菜加强生产的生动体现。以2018年的城关区为例,今年城关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9679亩,其中经济作物面积7646.41亩,主要种植的就有油菜、蔬菜等,拉萨的蔬菜自给率达到了六成以上。对于在秋冬季节拉萨无法本地产出的蔬菜,依托完善快速的现代运输体系,现在也都不再是难题。

“菜篮子”,这一工程起源于1988年,初衷就是为缓解我国副食品供应偏紧的矛盾,保证居民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吃。改革开放40年尤其是近年来,拉萨市民的“菜篮子”越来越重了,实则是种类越来越多了,诚如“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正在不断满足,一幅农业生产惠民的生动画卷正在拉萨徐徐绘就!

(责编: 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