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西藏新闻 > 资讯

从察隅县教育发展看西藏民主改革60年巨变

周训东 何勇 发布时间:2019-03-27 14:19:00来源: 《布达拉》杂志

  跟随次珍放假进藏,刚步入察隅县地界,对西藏满是荒芜的印象慢慢消失,“小江南”的特色开始浮现。宽敞的柏油路旁绿树成荫,汽车闪过一栋栋新建的民房,家家户户门口都停放着小轿车和摩托车。察隅这片西藏的“绿土地”沐浴着民主改革的春风迅速发展,60年来察隅人民跟随党的声音,从被黑暗势力垄断的大山走出,迈上了新时代的光明大道。


正在上多媒体课的学生。

  自学成才的“文化人”

  从1959年3月28日到2019年3月28日,60年来曾经作为西藏“噶厦”政府流放地的察隅县走向了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在察隅,只要过60岁的老人都会切实地感受到察隅县社会经济、工作生活的变化。特别是教育事业的发展,无不使人感到振奋和惊喜,这即是一种变化更是一种质的飞跃。

  75岁的阿妈是地地道道的“老察隅”,西藏典型的翻身农奴,她亲身经历了察隅县6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发展与进步。每逢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见证了民主改革60年变迁的翻身农奴阿妈会身着盛装,给子女讲述自己的经历,告诉子女要感谢党的恩德。

  阿妈小时候姐妹6个人和父母以及养的牲畜挤在一间小房子里,白天都要靠油灯照明。破烂不堪、阴暗潮湿的低棚小屋,就是阿妈所谓的“家”,除了几个饭碗和三两床破旧的藏被外,再也没有任何家当。

  一家八张嘴,不用说吃上一顿饱饭,就是想尝尝盐巴的味道,喝上一口清茶,也只能是一种奢望。为混口饭吃,阿妈10岁便去给领主家放牛羊。从小就过惯苦日子的阿妈一直非常懂事,即便很羡慕领主家的孩子能学文化,但她从来没提过想学文化的事。

  那时候的阿妈连从1数到100都成问题,就因为经常数错数,阿妈丢了给领主家放牛羊的活儿。生活所逼,阿妈只好去干苦活,不管活多苦多累,阿妈回家后都会坐在门槛上数石子。那个年代,吃的问题一直考验着年纪不大却骨瘦如柴的阿妈。

  阿妈的童年是在苦难中磨砺和奴役中躲过来的,从阿妈记事开始,学文化的梦想一直铭记心中。那时候是没有笔和纸的,为了学会写数字,阿妈就在家门前的空地上铺一层细沙当纸、树枝当笔。阿妈经常练习到深夜,早晨天蒙蒙亮就起床数石子。

  为了能偷学更多的文化,阿妈又想办法回到领主家放牛羊。慢慢地,阿妈学会了从1写到100,还学会了一些简单的字。在那个年代,她已经算是个会识字的“文化人”。


学生在宽敞的操场组织活动。

  牵着牛羊去读书

  民主改革后,虽然阿妈一家分到了土地、牛羊,政治上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从奴隶到主人,可谓苦尽甘来。但那时候农牧业生产相当落后,主要是靠天种地、靠天放牧,几乎所有人一年辛苦到头,温饱尚得不到解决,还欠一堆债务。

  15岁的阿妈已经是结了婚的人了,老伴也是领主家的朗生,两人历经磨难最终走到了一起。阿妈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她说:“我的祖辈是被流放到察隅县来的,苦难生活我算是过够了!再苦再累,我都要让我的孩子能够读书识字。”

  自从帐篷学校走进西藏后,老师们便到处招收学生,每天奔走在村头村尾给村民做思想工作。但是,当时人们对教育及其不重视,很不理解,特别是牧区的人家则认为学文化就是在浪费时间,浪费人力。得知情况后的阿妈只能带着老师挨家挨户讲解学文化的作用,最终小孩都来上学了。学文化的热潮很快在察隅地区兴起。每天上课,有牵着牛羊来的、有背着小孩来的、有杵着拐杖来的……小小的帐篷学校里挤满了人,朗朗的读书声响彻察隅河谷,这里的人们正在文化的熏陶下走向光明!

  就这样,察隅县的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少到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体系和结构逐渐优化,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和发展。如今的察隅县已拥有近5000名学生和近400名教师,办学质量和规模有了显著提高,教师的数量及师资有了显著提升,教育设施也在不断完善。特别是小学等基础教育的普及为提高当地老百姓文化素质作出了巨大贡献。

  智慧遍洒雪域高原

  改革开放后,察隅县教育事业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受教育的权利不再只为贵族独享,平民成为受教育的主体。阿妈的大孙女次珍就是察隅县教育事业发展的受益人。

  次珍现在是陕西民族大学上大二。她向奶奶保证说:“毕业了回到家乡要从事教育工作,把更多的孩子送出高原,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从小在藏区长大的次珍能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次珍告诉记者,政府为了方便孩子们学懂知识,在西藏地区实行藏、汉语文并重。60年来,西藏自治区教委将编译藏语文教材作为工作的重点,组织力量编译教材。目前,所有农牧区和城镇小学都已实现藏、汉语文同步教学,中学阶段也同时实行用藏语和汉语授课,并坚持在内地西藏中学开设藏语文课。

  次珍开学了,最挂念的是奶奶。自从家乡通了手机信号,次珍教会了奶奶使用手机,自己在学校还能发个视频同奶奶唠唠家常,让奶奶看看大城市。阿妈一辈子没有走出过察隅,她说:“现在路修好了,我有生之年还能到拉萨看看布达拉宫。要是以前,我真怕一辈子都没机会去啊!”

  “巨变”、“幸福”,两个词语道出了西藏60年来的沧桑巨变,道出了西藏人民美好生活的现状。知识、思想和智慧遍洒雪域高原,阿妈时常告诫儿孙:“是共产党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我们赶上了好时代,一定要珍惜眼前光景,好好读书,报效国家!”

  察隅,中国的边境线上的一座小城,位处交通闭塞的深山峡谷,但依然沐浴在祖国的关怀下。察隅县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是西藏民主改革以来西藏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今,西藏已建立起包括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内的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现代民族教育体系。在农牧区实行以寄宿制为主的中小学校办学模式,并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农牧民子女实行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政策,并逐步提高“三包”经费标准。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使全地区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民主改革推翻了在西藏延续近千年的封建农奴制度,百万翻身农奴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获得了历史性的解放。在西藏,有万千阿妈这样的家庭走向了光明。从黑暗腐朽、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到无比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从路边破旧帐篷到崭新的二层居民楼;从过去背着背篓徒步远行到乘坐公共汽车走亲访友,再到青藏铁路上飞奔的火车;从一穷二白、民生凋敝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西藏民主改革60年实现了跨越千年的变迁。

  本文经《布达拉》杂志授权转载

(责编: 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东风拂面满眼春

    “在经受贫困的折磨、中世纪剥削制度的压榨以及偏见与迷信的影响之后,如今,在祖国母亲的亲切关怀下,西藏人民也为了新生活而重生了。”[详细]
  • 次仁拉姆:从昔日朗生到国家干部

    2019年春节、藏历新年前夕,山南市委副书记、市长普布顿珠一行来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次仁拉姆家,看望慰问这位年近百岁的长寿老人,并为她献上洁白的哈达。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