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西藏新闻 > 资讯

卡垫、邦典、藏刀……西藏拉孜县的产业就是这么出彩

发布时间:2019-09-16 09:48:00来源: 西藏商报

  “天河两岸看西藏”采访组一行继续沿着雅鲁藏布江顺流而下。一路上,雅鲁藏布江和多雄藏布一左一右,在高山的夹持下奔流向前。起源于冈底斯山的多雄藏布,主流由西向东流经仲巴县、昂仁县,在拉孜县的彭措林附近,多雄藏布汇入雅鲁藏布江。谢玛氆氇农民专业合作社就位于一江一河交汇处的拉孜镇拉孜村。

  提高市场竞争力

  合作社统一组织销售

  来到拉孜镇拉孜村谢玛氆氇农民专业合作社时,一架架织机在工人们的织作下,一批批质量上乘的卡垫、邦典呼之欲出。

  “2009年的时候,合作社是借用拉孜镇小学的旧房子作为生产车间的,当时条件有限,主要还是依靠家庭作坊式的散户生产模式运作,2017年,在各级部门的帮助下,投资700万元建起了现在这个新合作社。”合作社社长多吉介绍说,“现在,我们合作社共有185人,通过采取‘支部+农户+贫困户’的管理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农牧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组织销售,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共同应对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

  “我从事卡垫编织已经有20多年了,以前都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18岁那年,为了补贴家用,学习了这门技艺,专门到别人家打工编织卡垫。”合作社工人边巴说,“现在好了,不仅有宽敞的厂房,而且编织卡垫的原材料都是合作社提供的,特别方便。去年,通过卡垫编织我的收入达到2万多元,想想打工挣钱时,每天只有8块钱的工资,现在的收入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目前,合作社通过编织卡垫,可以实现平均每户每年有8万元的收入;通过编织邦典平均每户每年有3万元的收入。

  在合作社能赚到钱,不仅仅让边巴尝到了甜头,也让边巴这个老师傅又多了一个女徒弟旦增拉姆。

  “合作社成立后,我跟着边巴老师免费学到了技术,一年后我就可以出师了,到时候我一定能挣更多的钱。”聊起未来,身体残疾的旦增拉姆充满了信心,致富的梦想正在她心里慢慢生根、发芽、抽枝。

  拉孜县拉孜镇人民政府后勤主任巴次介绍说:“我们合作社生产的卡垫和邦典在县里每年7月和12月举行的物交会和堆谐文化节可以说是供不应求。今年就获利45000元。下一步我们将进行商标注册工作。”

  可以将铁钉吸住

  鉴别真假拉孜藏刀的方法

  目前,拉孜县共有扶贫产业运营项目10个,即拉孜县锡钦乡羊毛制品加工项目、拉孜县柳乡吾木宗村农家旅社建设项目、 拉孜县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建设项目、拉孜县扎西宗乡利民民族手工业谢玛氆氇、藏袍加工项目等等,共解决了390余名贫困群众的就业问题。

  离开拉孜镇拉孜村谢玛氆氇农民专业合作社,一阵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又将我们引到拉孜镇拉孜村藏刀专业合作社。

  发出敲击声的是拉孜藏刀锻制技艺的第六代传承人普达瓦的女婿旦增,他正在合作社里制作藏刀。2008年,拉孜县的藏族金属锻造技艺(藏刀锻制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普达瓦为该项技艺传承人之一。

  据说十五世纪,藏戏的开山鼻祖、桥梁建筑大师唐东杰布为在雅鲁藏布江上修建铁索桥,召集了一批铁匠,普达瓦的祖先也在其中。1904年英军入侵西藏时,拉孜藏刀也被运到江孜,用于抵抗外敌入侵。

  作为女婿,现年49岁的旦增从事拉孜藏刀制作也有13年的时间了。对于这个女婿,普达瓦将拉孜藏刀所有制作技艺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

  拉孜县是西藏著名的藏刀生产地之一,这里出产的拉孜藏刀以刀刃锋利、图案雕刻精细、工艺复杂而闻名。在合作社的拉孜藏刀直销店里,一份厚厚的《刀具销售备案登记本》记录了店里的销售情况。截至今年8月底,已经销售出50多把藏刀。去年合作社收入达5万多元。“我们这里的刀具从拉萨可以销往全国各地。真正的拉孜藏刀具有磁性,可以将铁钉吸住,这是鉴别真假拉孜藏刀的一个方法。”旦增自豪地说。

  采访结束时,夕阳已斜照,田园里金黄的青稞等待农人收割,远山温柔起伏,雅鲁藏布江熠熠发光着跳跃而去,好一派美丽的田园秋景。

(责编: 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民主改革60年 西藏文化产业年产值达46亿元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多年来,中央和自治区政府全力保护和弘扬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西藏文化事业实现了大发展、大繁荣,西藏各族人民享有更加丰富的文化生活。[详细]
  • 西藏贫困发生率降至6%以下

    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12日在北京表示,西藏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超过七成的贫困县摘帽,八成的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降到6%以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