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西藏新闻

巩固拓展易地扶贫搬迁成效

发布时间:2020-12-18 09:28:00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脱贫攻坚战伊始,西藏全区有26.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区域,存在着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等突出问题。西藏坚持因地制宜和问题导向,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关键举措,通过“挪穷窝、迁新居、断穷根、换新业”,为消除绝对贫困注入动力。

   一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搬迁对象的识别,到安置点的确定、建设和搬迁入住,任务非常艰巨。西藏自治区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一是整合资源,做好顶层设计。编制“十三五”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和制订年度实施计划,统筹整合各类资源,多渠道筹措项目建设资金,不断完善搬迁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十三五”时期,西藏累计落实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投资159.5亿元。建立“多条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资金整合机制,共同用于安置区安置房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易地扶贫搬迁顺利实施提供资金保障,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不因建房而负债。二是尊重意愿,合理安置。始终把尊重群众意愿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的首要条件,通过贫困群众自愿申请、资格审核、村级公示、村民表决的程序确定搬迁对象,同时根据水土资源状况、环境承载能力和城镇化进程,科学布局安置区域,合理确定搬迁规模和安置方式,不搞一刀切。西藏采取大集中与小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将贫困人口易地搬迁至城镇周边等生产资料富裕和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区域。三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在实地踏勘和了解搬迁对象意愿的基础上,编制既符合当地民俗要求又能满足搬迁群众生活需要的易地搬迁房屋建筑风格、排列方式、户型图集、建设标准等,供群众选择。与此同时,充分尊重自然环境、村民意愿,在保持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目前全区累计建成965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点),26.6万人已全部搬迁入住。

  

  西藏将全区划分为灾害频发、地方病高发、深山峡谷、高寒纯牧和边境等不同类型的贫困区域,在易地扶贫搬迁后期的产业扶持、社区管理、拆旧复垦和边境小康村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一是后续扶持,促进增收。统筹考虑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问题,产业培训与搬迁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做到安居与发展并重。将产业扶贫资金的5%用于安置点产业建设,通过产业扶贫带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4万人。坚持以岗定搬、以业定迁,千方百计增加搬迁家庭的收入来源,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努力拓宽就业渠道,确保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

  二是统筹推进,生态优先。坚持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特色小城镇和乡村振兴相结合,发挥好新型城镇化对脱贫的辐射带动作用,把城镇化作为转移贫困人口的重要途径,吸纳更多的贫困人口到城镇就业创业,为发展具有西藏特点的新型城镇化开辟新路径。目前全区已拆除旧房8183户,复垦复绿5491户,有效缓解了生态承载压力。

  三是守土固边,兴边富民。易地扶贫搬迁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西藏以“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统筹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与强边固防任务,通过边境小康村建设,推进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改善边民生产生活条件,边境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269元,逐步缩小与腹心地区发展差距,确保了边防稳固和边民富裕。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为了促进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尽快适应新环境,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一是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保持“四个不摘”政策的延续,紧密结合资源禀赋、人文民俗、历史沿革等实际,打破惯性思维,在“搬迁与发展”上探索和创新易地扶贫搬迁新模式。二是坚持分区分类精准施策,健全完善巩固脱贫政策体系、组织体系、投入体系和帮扶体系,在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提升、后续产业配套、搬迁家庭增收、社会融入等关键领域做好有效衔接。尤其是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交通设施、就医入学、养老社保等努力实现全覆盖。支持高原特色产业向大型安置区梯度转移,推动产业扩大规模、优化升级,扩大安置区(点)的就业能力。三是坚持“志智双扶”,提高安置区(点)的教学水平,阻断搬迁家庭的贫困代际传递,树立依靠勤劳双手改变生活面貌的信心,进一步激发低收入群体的内生动力。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发展理念和生活方式转变,实现“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的搬迁目标。

  作者:徐伍达(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责编: 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