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史

延续珍贵的历史文化“基因”

发布时间:2018-01-04 09:26:00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延续珍贵的历史文化“基因”

—从《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实录》的出版发行说开去

有人说,非遗就像飘落的花瓣,是过气的文化。

其实,非遗是民族历史文化的“基因”,是一个民族本身得到传承发展的“根”,就像一个人的“基因”来自祖先一样。

在广袤丰饶的雪域高原大地,勤劳勇敢的先民世居于此,随着四季的更替,或逐水而居,或游牧迁徙,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不仅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生活的痕迹,也为后人留下并延续珍贵的文化“基因”。

今年,我区首部非遗传承人口述实录《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实录》出版发行了。这是西藏迄今第一部从口述角度用影像、图片、文字形式全面系统记录非遗文化传承人的多媒体访谈资料和学术成果,填补了我区非遗文化研究的一项空白。

《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实录》主编张蕊介绍,这部带有抢救性保护性质的图书由盛唐环球(北京)传媒文化有限公司出品,随书附有22位非遗传承人口述的纪录片光碟。作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该书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了8大类22项非遗保护项目,囊括了22名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的访谈实录,内容涵盖西藏的民间美术、音乐、歌舞、藏戏、唐卡、民族手工艺、藏医药等多个领域的内容。全书共33万字,内含近600幅图片。

在《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实录》的基础上,张蕊团队还精心编辑制作了一部时长近300分钟的系列纪录片《西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部纪录片共20集,收录了20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口述视频资料,对研究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资料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传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地,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形式多样。

近些年来,开展非遗保护逐渐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相对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而言的无形文化遗产,主要择时各族群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体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我国首批国家组非遗名录分为: 民间文学类、民间音乐类、民间舞蹈类、传统戏曲类、曲艺类、杂技与竞技类、民间美术类、传统手工技艺类、传统医药类、民俗类等10个类别。

张蕊介绍,她从2005年因电影结缘西藏,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令她为之着迷,为了能做好更多的涉藏题材电影,张蕊通过各种途径学习、了解藏文化。2012年,张蕊带领团队开始策划、拍摄以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为内容的纪录片。

张蕊表示,在《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实录》中收录的22位传承人当中,已有两位传承人离世。张蕊说:“当初在选择拍摄第一批传承人的时候,就是以年长者先拍摄,虽然有心理准备,人总有百年之后。但当图书完成时得知有两位传承人已离世,心里还是说不出的痛……时间不等人,抢救保护性记录、拍摄就是与时间赛跑,希望我们还有足够的时间能够记录好、拍摄好他们。”

“由于现代信息化的冲击,许多年轻人已经不安于在家乡向父辈们学习传统技艺。同时,随着许多非遗传承人的年事已高,一些古老的技艺面临可能会消失的境地。只有将这些传承人的口述心得记录下来,才能让后人知道前辈的智慧,汲取前辈们技艺的精华。”张蕊说。

有着多年了解西藏和传播藏文化经验的张蕊,不只是图书的主编,还是涉藏题材电影《冈拉梅朵》的投资人、出品人。而由她担任制片人,赵宁宇导演,朱茵、陈法蓉等明星联袂主演的历史题材电影《驻藏大臣》现已顺利完成拍摄,目前正在后期制作当中,预计明年全国上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强调必须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我区是文化资源大区,包括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美术等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底蕴深厚、历史悠久、形态多样,是以藏民族为主体的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一朵绚丽的奇葩。自治区自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非遗保护部门认真贯彻执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抢救、保护、传承及发展做了大量工作。《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实录》一书中所录的22位非遗传承人和他们的技艺,仅仅只是我区许许多多具有数百年传承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截至到今年下半年,我区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9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68名。其中,五年内新增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3项;新增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5名,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得到不断健全。另据统计,我区现有自治区级代表性项目323项,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350名;市地级代表性项目289项,县级代表性项目1153项;市县级代表性传承人467名。

非遗保护工作不仅是保护和发展各民族先辈所传承的文明,为当代所用,更是留给子孙后代所用。随着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区非遗文化在区内外以及国内外的交流活动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许多年轻传承人交流的机会多了,互相借鉴学习,非遗文化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责编:李元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重温“一带一路”上的藏传佛教绘画艺术

    “一带一路”作为国家战略,在2015年进入实操阶段。在这条堪称人类历史最壮观的“文化运河”上,藏传佛教绘画艺术惊鸿一瞥,描绘出一段属于丝路的华彩乐章,并留下大量的绘画艺术遗产。[详细]
  • 西藏文物保护的历史与未来

    文化遗产闪烁着中华文明的光辉,不仅有很高的科学、艺术和研究价值,而且真实记录了西藏的历史变迁,充分体现了西藏和内地之间的血肉关系,无可辩驳地说明中央政府一直行使着对西藏的主权,毋庸置疑地证明自古以来西藏地方是中国...[详细]